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

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

ID:10060358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3

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_第4页
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  【摘要】教学口语应以实用性为原则,案例内容应以幼教专业的内容为主体,且分类不能过于细致,让人产生混淆。而应通俗易懂,易于模仿,便于掌握,让学生学有实效。【关键词】教学口语案例内容分类标准培养实用技能教学口语技能是《教师口语教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口语教程》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而教学口语是该课程的重要部分。我们选用的教材是针对幼儿教育专业培养所用书目。在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教学实验。现在把我遇到的问题及我的教学改革实验题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案例应深入浅出

2、,易于理解我认为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安排值得商榷。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幼师专业的学生,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因此,所举案例,应深入浅出,易于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接受。而本书中所举案例内容有的专业性过强,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接受。例如,在讲“讲授语”类型之分析型时,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5在物理课上,老师讲解速度与速率有什么区别。老师说:“速率没有方向只有大小,它是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S和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速度有大小也有方向,它是运动物体经过的位移△r和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通俗地打个比方,一个人绕着操场跑了

3、一圈400m,用了100s,速率=400/100=4m/s,速度=0/100=0,因为一圈表示这个人从起点出发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所以位移是0,故速度是0;但路程是400m,所以速率是4m/s.”这样的讲解,能让绝大部分学生理解,这就起到了分析语的作用。对于此案例,我做过调查,不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而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听懂。原因是多数学生对所讲物理知识已经记不清晰了,所以难以理解这样的分析。本人认为应举更简单、更通俗易懂的知识内容,以便于学生理解。我曾为学生举过这样的例子。老师给学生讲一道数学题。小明一小时能做20个纸盒,

4、小亮一小时比小明多做5个,而小军比小亮少做8个,三名学生一小时共做多少纸盒?根据已知条件,小亮每小时做20+5=25;小军每小时做了25-8=17三人共做了20+25+17+=52.5以上分析学生都听得清楚明白,也懂得了什么是分析型讲授语。虽然举例内容十分浅显,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析型讲授语,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一方法手段,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二、案例应突出职业特点,易于模仿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或小学教师,所举案例应更加贴近专业对象。例如本书第四章是《幼儿教师教学口语》,第五章是《

5、幼儿教师职业口语》,有鲜明的专业特色。那么,在其他章节中同样应该体现这一专业特征。然而,在本书第三章《教学口语基本技能》中,共举案例43个,其中只有14个案例内容是关于小学及幼儿园的,这其中大半以上还都是小学高年级的内容。学生写的导入语如下:小朋友们,你们独自一人为爷爷奶奶送过东西吗?你们在路上遇到过危险吗?有个叫小红帽的小女孩,在为外婆送东西的时候,却遇到了非常惊险的事。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小红帽的故事”。这则导入语很简单,通俗易懂,贴近幼教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而我们的教学中却缺少这样的

6、内容。所以,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我调整了思路,放弃了那些艰深难懂的案例,多举关于学前教育内容的案例,并要求学生也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提高。三、类型划分应简练概括5本教材对教学口语的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应变语、总结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有的分类我认为过于详细,反而流于琐碎,让学生难以区分和把握。例如教材把提问语分为七种类型,分别是独立型、铺垫型、解释型、总分型、连锁型、并列型及推进型。这其中连锁型和推进型虽有区别,但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是

7、一组提问语,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不同的是推进型提问语之间有递进性,各个问题之间互为基础与延伸,顺序不能颠倒。例如教材中所举的案例,在讲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层次时,设置问题:“文章从什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后面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全文的论证层次是怎样的?”提出的问题的难度逐渐加深,需要提前设计好。连锁语是一个问题提出后,可以牵引出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虽然递进的意思不明显,但问题的前后顺序也不能随意转换的。例如教材中所举的案例:讲授“吾得兄事之”这个句子‘兄’字的用法时,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如下

8、: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吾”。谓语动词是什么?――“事”。“得”做什么成分?――“状语”。“兄”做什么成分?――“状语”。“兄”的用法就是――名词作状语。5这种追问,既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兄”这个名词在这里作了状语。针对教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