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28620
大小:30.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5-21
《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中学德育管理策略分析 重形式、走过场、轻实效 德育,就是育人的工作。传统的德育方法主要是进行说理灌输,强调道德理论的学习,在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上不够重视,很多时候并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付诸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产生矛盾,单调的德育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客观上也降低了德育效果。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
2、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例如,上级部门要求学校感恩教育,学校大多数采取的都是搞个大型的感恩讲座,组织一批学生听讲座,讲座结束了感恩教育就结束了,纯粹是个走过场,摆架势,没有开展后期追踪教育。学生们也只是在讲座上受到点教育和激励,走出教室都抛在脑后了。没有把感恩活动延续下去,学生只是一时的感动,活动结束三天后就忘记了。 制度虚设,方法单一 传统德育是防范型的德育。学校考虑较多的是如何管教好学生,一味要求应该怎样不该怎样,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规章制度一大堆,条例一大框,都可以出书了,但是实用性很少。造成了制度很多,每个制度学生
3、都不遵守的局面。制度挂墙上,落实在口头上,没有真正付诸于行动。例如:在评选优秀班干部时,好多学校把权力下放,由班主任推荐,班主任为了公平在班级弄选举,往往选举的学生并不是很优秀的班干部,而是那些在班级中人缘比较好的班干部,不敢管理同学的,不敢得罪同学的,做老好人的班干部。这样就会打击那些真正优秀的班干部,也失去了选拔优秀班干部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了。 有些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缺乏必要的道德实践,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体验不多。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几乎是没有或者是指望班主任,学生行为上犯
4、错了就叫到德育处或政教处,就像看电影一样,需要教育了就带到德育处,固定的思维认为进了德育处出来后就会纠正行为上的偏差了。甚至有的学校在学校年度计划中就安排没有德育内容,总是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政治老师在课堂上的正能量灌输,就是班主任平时的口头说教,整个学校就没有德育体系,一切为了应试教育服务,根本没有把学校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虚设,上级部门有检查就临时造假,这样的学校比比皆是。 用环境作熏陶,去感染人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其中不乏有立体的,平面的等等,例如:多媒体的宣传就有很多种,广播、电视、报纸、板报、网络等形式。当今
5、社会数互联网的发展最迅猛,使社会所有领域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媒介,互联网利用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得不好反而对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我们不能回避,要主动去占领。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办学校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德育教师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对“德困生”进行帮扶,既简单又有成效,要把互联网扬长避短,使网络这一利器为我所用。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利用电脑虚拟化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一种仿真的、独特
6、的德育环境中,开展道德实践,感悟道德力量,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相对的真实性。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总是走进一个误区,偏重于校内教育,总是一味地精心营造校内教育的“小环境”,认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涉世未深、自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良莠难分,社会上许多不良的东西会侵蚀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效果。然而我们殊不知,现在的孩子接受知识的方式是多方位的,他们在社会上接受的知识比在学校接受的知识还要广,还要快。学校是整个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最终也要离开学校,踏上社会去工作,去生存。我们的德育
7、工作没有理由回避社会现实,学生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我们应当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教会学生去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以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的校外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舞台。只有不脱离社会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只有不脱离社会的学生才是一个健康的学生。 用活动做载体,去教育人 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学德育必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构建一个多层次,多重参与及角色预演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即必须面向世界,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学校应与家庭双管齐下。学校与家庭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互相配合,
8、提高德育的实效。其次,学校与社会要共同参与。要建立包括党团队组织、社会德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在内的一个德育大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