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文学诠释思维

上古时期文学诠释思维

ID:10026961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21

上古时期文学诠释思维 _第1页
上古时期文学诠释思维 _第2页
上古时期文学诠释思维 _第3页
上古时期文学诠释思维 _第4页
上古时期文学诠释思维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古时期文学诠释思维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上古时期文学诠释思维  一、文学诠释的起源  文学诠释是随着文学的应用性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在文学作品、作者与读者相互独立后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现象。最初的文学是与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还有《礼记?郊特性》所载的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在这些生产、宗教、巫术活动中,人们并不是以旁观者的态度去欣赏和理解作品,而是以参

2、与者的身份,直接对作品进行表演、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的创作、理解、应用之间,作者、作品、接受者之间,不存在其他任何中间媒介,我们也无法把这些因素独立出来。”①文本的意义尚未独立出来而为人们所重视,也不存在对文本的独立理解,因此,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及文本意义也不需要进行诠释。随着对诗、乐的传习及应用范围的扩大,对文学作品文本意义的诠释才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西周时期就强调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六艺”教育。《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②上古时期文学

3、诠释思维  一、文学诠释的起源  文学诠释是随着文学的应用性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在文学作品、作者与读者相互独立后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现象。最初的文学是与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还有《礼记?郊特性》所载的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在这些生产、宗教、巫术活动中,人们并不是以旁观者的态度去欣赏和理解作品,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

4、直接对作品进行表演、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的创作、理解、应用之间,作者、作品、接受者之间,不存在其他任何中间媒介,我们也无法把这些因素独立出来。”①文本的意义尚未独立出来而为人们所重视,也不存在对文本的独立理解,因此,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及文本意义也不需要进行诠释。随着对诗、乐的传习及应用范围的扩大,对文学作品文本意义的诠释才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西周时期就强调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六艺”教育。《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②又《礼记?王制》“:乐正

5、尊崇四书,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③《国语?楚语》载申叔时谈对世子的教育时也说:“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④《诗》与《礼》《乐》一样,已成了贵族子弟进行品德修养的文本。在这传授与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超越乐舞表演过程中的即时体验,转而对学习内容,即文本进行反观、分解与诠释。然而,文学作品是一种虚构的文本,是与现实不同的想象性作品,正是这种虚构性和想象性为读者和接受者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建构空间。因此,文学的诠释既不能不受作品文本的限制,

6、又要读者积极地参与创造。  二“、知人论世”“、知言养气”是文学诠释的基础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情感的产物。虽然其文本具有虚构性和想象性,但作者在构思写作作品时是有一定中心主旨的。如何发掘作者的本意,孟子在论诗时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⑤在此,孟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学术观点,即“知人论世”说。他认为:诵读古人的《诗》《书》,就是在与

7、古人进行精神交流。要真正准确而全面地领悟古人作品的真谛,就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教育学养及其生活时代的具体情况。因为,在出身经历、教育学养、生活时代相同的情况下,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互相沟通的。“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⑥孟子强调了人类共同的本性,也揭示了人类具有某些共同的精神活动。所以,不同时代的人是可以相互沟通,具有相同的情感体验的。读者可以设身处地地体

8、验并通过文本上的语言文字的诵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对古人文本意义的透彻领悟。孟子的“知人论世”学说也可以说是一种对话诠释,实际上就是古人对前人文化遗产的一种极其可贵的诠释态度。当然,仅仅“知其人,论其世”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读者或接受者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⑦即通过自己的学习,培养“鉴奥”的能力。因此,孟子提出了“知言养气”说,他说:“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⑧所谓“养气”是指培养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