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16805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1
《论科技与哲学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论哲学与科技异化现象摘要: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哲学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而科技的发展又要以哲学作为指导,二者存在着相互联系、促进、制约甚至是融会贯通的关系。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的同时,科技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这实际上是没有更好的把握哲学和科技的辩证关系所致。哲学和科技的辩证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关系之一。关键词:哲学;科技;异化;辩证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前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它们的这种内在联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削弱、消失,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福祉:也使人类从蒙昧无知步入现代文明。然而,在科技帮助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其异化现象也随之凸显。自全球进人工业时代以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乃至人的精神空虚、道德缺失、犯罪飙升等问题日益严重,使人类进入高度文明之后反而在物质和精神的某些方面双重滑落,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当我们面临着这种尴尬境地之中,开始重新思考科技与哲学的关系。1.科技异化1.1科技异化的含义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是这样定义异化的:“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现代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作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创生、发展的产物,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然而,随着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正面效能实现的同时,出现了有悖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使自然界向着不利于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实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危机的社会现实。简言之,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指人类所创生、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在造福于自身的同时,科学技术又反过来同人作对,损害、扭曲、束缚、支配、威胁人类的现象。1.2科技异化的起源1)主客二分哲学的片面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首先打出人的主体性大旗,后来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命题则更进一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作为近代哲学的主体地位。基于这些哲学信条,人可以凭其需要去改造和利用“属于自己的”这一切,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的肯定和鼓励,人的一切行为似乎都获得了合法性,只要是能够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主体征服和改造客体是天然合理的。主体性哲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人看作主体,把自然看作客体。这种理解显然是片面的,主客二分哲学所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实际上并不是人与“自然界整体” 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人是自然界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又怎么可能把整个自然界当作自己的对象呢?实践带来的后果,已经证明这一观念是错误的,这种错误来源于人的主体能动性由自为的方法改变了整体的自在,而人的生存实在性恰恰是大自然自在的不可分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人自为地改造了自在以后,哪怕仅仅是改造了一小部分,人的自在也将受到这部分大自然自在的约束,这就是说,大自然是包括人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以其固有的自在的规律维系着整体的平衡,而人一旦以自己的行为力图使自身的自在改变(享受更多的更高级的物质水平),那么,自然界的整体平衡将由于失去被人类掠夺的部分而破坏,进而危及人类自身。2)物质欲的不断追求主体性哲学既然认为主体改造客体是天然合理的,故自然就认为“改造自然是天然合理的”:“人类能通过劳动、社会性生产活动、使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水平、规模和步伐,随着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步提高而提高。尤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类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空前的深度和广度对大自然进行改造。这就使自然环境进入了在人类干预、改造下发展的新阶段。”邙,从类似的踌躇满志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人们一直以为“改造自然”是天然合理的。既然改造自然是天然合理的,那么改造自然的手段也成了天然合理的,作为人类改造自然手段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也便获得了合法的地位,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科学转化为技术,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进一步满足了人对物质的需求,这种实用利益使人们对科学更加推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便是所谓的“发展”,而“发展”的程度与速度即是人类改造外部世界与获取物质财富的标尺,甚至是一种标榜。人,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灵,“改造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是“当然”的,但是否是“应然”的还应该深入分析。这种以“利用科学改造自然”定义的发展显然是“属人的”,所谓的发展,不过是人的一种主观判定而已。人类在潜意识里总以为改造、改变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进步的过程、上升的过程和变得更好的过程。2.科技与哲学的关系近代以前科学与哲学是不分家的,科学包括在哲学之中,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学问。18世纪以后,近代的科学革命首先从方法上建立了近代的实验科学,科学开始独立了,一些基础科学如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相继独立,从此,自然科学成为以专门考察自然活动为主要任务的科学活动,哲学也有了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今天的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它要求实证,哲学往往需要科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证据,所以,当现代科学结论与哲学发生冲突时,让步的往往是哲学,哲学好像一次次被打败,但科学又总是提出新的哲学问题,推动了哲学的向前发展,没有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而且,科学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需要,技术在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的需要也成为了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今天的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它要求实证,哲学往往需要科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证据。所以,当现代科学结论与哲学发生冲突时,让步的往往是哲学,哲学好像一次次被打败,但科学又总是提出新的哲学问题,推动了哲学的向前发展。没有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而且,科学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需要,技术在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的需要也成为了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实践证明,要深刻理解客观世界,必须掌握科学技术,只有认识和掌握科技知识,才能深刻认识事物及其规律。哲学只有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中,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否则,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哲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不是孤立的,它无法脱离时代的哲学思想背景,时刻都离不开哲学。哲学的发展往往能够唤起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哲学上的禁锢往往会使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无所收获。哲学给科学家以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可以帮助科学家形成正确的科学思想,建立合理的科学体系。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无法脱离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上的科学家大都非常重视哲学的理论思维,可以想象,如果爱因斯坦没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就不会提出相对论的伟大理论。也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的:“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 科学是一种探索性的学问,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实证来解决,许多是在没有办法实证的情况下,科学家的思辨猜想、直觉把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科学的探索性还决定了科学需要争论,技术方案更是在争论中选择和确定的,任何一种对科学结果的解释、思考,对方案的争论或认同不免依存于某种哲学背景,比较深人的科学争论不免进入哲学层次,科学学派的分歧往往起源于哲学背景的分歧,某学说的成败往往暗示哲学背景的成败。总之,哲学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而科技的发展又要以哲学作为指导,二者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促进和融会贯通的。它们的这种内在联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削弱、消失。3.重新审视哲学对科技的作用主体性哲学中心地位的确立,曾使物质财富得以迅猛发展,然而,这种只“关注”人的物质需要的发展方式却最终给人类带来了危机和灾难。这种以把握物质方式去关注人,也就注定了反而失落了人。之所以失落人,就在于人不仅需要形而下的“物质关怀”,还需要形而上的“精神关怀”。鞠曦认为:“现代社会把人的生命等同于形下性的物质存在,科学作为‘工具理性’一方面使人与自然对立,另一方面以科学为工具对人进行形而下的物理化分解。形下性的科学理性使人在形而下的方式中生存,形下性的存在方式疏离了生命的终极关怀,使人的存在走向异化。”科学向形下之器的层面发展,无法把握人的生命与生存,只能使人的存在走向异化,本来,作为安身立命的形上之学的哲学才可以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而当主体性哲学沦落为科学的婢女时,它已经完全等而下之不复为安身立命之本了,故解决科技异化与人类生存的困境的问题要首先解决近代哲学的失落。近代哲学的失落,使得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连续性被打断,形成了分裂的局面。自然界原本是统一的,人类的知识也应该是统一的。但从近代以来,人类为适应工业文明的需要,开始大规模的分门别类的设置各个独立的学科,把原本统一的世界,分拆成为各个部分,把科学分解成各种门类。这种方式虽然获得了关于世界的局部知识,但丧失了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撕裂了人与自然的整体,产生了科学的分裂。故此,离开了人类文明大背景、挣脱了哲学批判束缚的科学理性过分膨胀与张扬,其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最终导致了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针对科技异化,拯救之道应该是重振衰弱的人文关怀和复兴失落的哲学。重振人文关怀,可以把科技发展放人一个更广阔的人类文明之中,科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的生命高于科学认知性,复兴哲学,可以使科技在哲学的批判功能中发展进步,永不偏离造福人类的初始动机,以达到科技与人类的和谐共生。科学技术既然是人类自己自由解放的客观手段,在方法和途径的意义上,它也是“善”的,也是为人类社会谋福利的,因此,它也先在地就应该接受哲学的约束和导向。但是,科学技术本身毕竟只是一种手段选择,当它脱离了人类文明大背景,拒绝哲学社会科学的濡养和批判反而成为一种评判和衡量一切的标准时,科技就开始由天使走向魔鬼。故此,用哲学去匡正科学技术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就在于:并不是哲学可以赋于现代科技以某种善或恶的性质,而是哲学可以在现代科技的使用中给予其价值疏导,使其合乎人性,合乎人类的长久生存,不止造福一时,而是造福万代。所以,谈哲学对科技的指导,绝不是要反对科技,终结科技,恰是要规避科技的异化,使科技的功利融入伦理的意蕴,从而使科技永远为人类造福。列宁曾说过,“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自然辩证法由于辩证法理论的更新而拓展自己的理论空间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合理性的。当然,幕完戚过一巨大的理论工程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参考文献[1]王滨.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技与人文新视野【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7.[2]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74.[3]刘冠军,张玉春.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克服: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及其解除[J].1998(4):19.[4]鞠曦.哲学的失落和生态危机[A].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C].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6.[5]梁艳.论科技与哲学的统一与融合.传承[J]2009(1)[6]汪建云.科技伦理化呼唤哲学复兴.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7(4)[7]高继国.李荃辉论科技与哲学的融合之势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7(2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