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ik细胞制备方法

dc-cik细胞制备方法

ID:10004088

大小:106.8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0

dc-cik细胞制备方法_第1页
dc-cik细胞制备方法_第2页
dc-cik细胞制备方法_第3页
dc-cik细胞制备方法_第4页
dc-cik细胞制备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dc-cik细胞制备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C-CIK细胞的制备方法(仅供参考)【背景】     CIK是“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的缩写,中文全称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是单个核细 胞在CD3单抗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FN-g,IL-2等)的作用下培养获得的一群以CD3+CD56+细胞为主要效应细 胞的异质细胞群,其既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又具有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非MHC(主要组 织相容性抗原)限制性肿瘤杀伤能力。CIK细胞具有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对正常组织毒性低,体外可高度 扩增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过继性免疫

2、治疗细胞。    DC是“DendriticCells”的缩写,中文全称为“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 得名。DC是由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加拿大籍科学家RalphM.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目前发现 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已证实,DC是唯一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 (Naïve  Tcells)增殖的APC,而其它APC(如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等)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的T细胞。 DC是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肿瘤免疫中具有极其重

3、要的作用。     DC-CIK即DC和CIK细胞在体外共培养,然后回输给患者。严格的说,最终的效应细胞是经DC体外活化 的CIK细胞。多项研究表明,DC与CIK具有协同作用,共同孵育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抗原递呈 能力均明显提高,而CIK的增殖能力和体内外细胞毒活性也得以增强,因此DC-CIK较单独的CIK治疗更为 有效。若将肿瘤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培养,可刺激产生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这样的DC-CIK治疗则 兼具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双重肿瘤杀伤作用,比未负载肿瘤抗原的DC刺激活化的CIK活性更强,常被用于临 床和科研。【培养原理】

4、1.DC培养用细胞因子:    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在体外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集落形成,并具有促进早期红巨 核细胞、嗜酸性祖细胞增殖和发育的功能。GM-CSF是最早被鉴定出来对于DC有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GM-CSF在DC培养中的功能是促进单核细胞向大巨噬样细胞分化,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的表达得以提高,从而增强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此外,GM-CSF还可促进DC的存活。    IL-4(白细胞介素-4)   IL-4在由单核细胞诱导成DC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抑制巨噬细胞的过

5、度生长,从而引导单核细胞向DC 方向分化。若培养体系中不加IL-4,单核细胞将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IL-4还有降低细胞表面表达CD14 分子的能力。CD14表达水平的降低是单核细胞分化为DC的重要标志。    GM-CSF和IL-4共同作用可使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未成熟DC(immatureDC),此时的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但抗原递呈能力很弱。细胞表面中度表达MHC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CD86 等),但不表达CD14。    TNF-a(肿瘤坏死因子-a)    TNF-a可下调未成熟DC的巨胞饮作用和表面Fc

6、受体的表达,使细胞内MHCII类分子区室(classII   compartment)消失,但能够上调细胞表面MHC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CD86等)的表达,使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matureDC),此时DC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明显减弱,而抗原递呈能力显著增强,可极强的激活T细胞。2.CIK培养用细胞因子和抗体:    CD3激发型单抗: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来自于T细胞表面的受体,即T细胞抗原受体(Tcellantigenreceptor,TCR)与APC提呈的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也就是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T

7、CR是由2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在T细胞表面,其与CD3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体。TCR识别特异性抗原后会引起CD3和T细胞表面的辅助受体CD4或CD8分子的胞浆尾部聚集,进而激活与胞浆尾部相连的酪氨酸激酶(Lck, Fyn和ZAP-70等),促使CD3分子胞浆区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 activationmotif,ITAM)中的酪氨酸(Y)磷酸化。磷酸化的酪氨酸(pY)进一步磷酸化下游含酪氨酸的蛋白,从而引起激酶活化的级联反应(磷脂酰肌醇途径或MAP激酶途径

8、等),最终通过激活转录因子,使其进入细胞核内,结合于调控T细胞增殖和活化的靶基因(如IL-2和IFN-g等),引起基因的表达和转录,T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