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04343
大小:3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14
《挑战与出路 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挑战与出路: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王亚杰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开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介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之中。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开始凸显,走特色发展之路成为每所大学需要认真对待的严肃课题。特色型大学(特指具有行业背景和突出学科优势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业部门管理的改革,特色型大学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和抉择。一、特色型大学的形成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适应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需要,高等教育参照前苏联的办学模式,全面实施专业化教育。1952年,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重点是华北和华中等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目的就是按照专业大类设置专门的高等学校,建立高度专门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经过调整,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重文轻工、师范缺乏的状况,重点加强了理、工、农、医等专业性教育,建成了与国家工业发展布局相配套的比较齐全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形成了以文理综合性、分科专门性和师范性院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类院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高校区域布局也得到了改善,综合大学得到了整顿,工科院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立了以中央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分别管理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些措施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是相协调的,符合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对于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此后的50多年里,这些行业性和专业性院校在条块结合的中央部门的领导下,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工程院的一份研究表明,“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少数著名的综合大学和重点行业性大学做出了主要的贡献”。由此可见,这些行业性特色类大学,是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产物,几十年来,和我国各行业产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成为我国各类产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特色型大学面临的新问题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和结构调整,伴随着国务院机构的多次调整,大量的工业部门被相继撤并,原部门管理的大学按照中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市地方两级管理的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划转。新的院校大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改革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专业过窄、重复设置、重复建设、包得过多、管得过死等问题。从1993年到2004年,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导下,原中央部委管理的571所高校,有509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在这轮院校调整中,部分学校根据学科互补的原则进行了合并,合并院校的学科面实现了快速扩展,规模有了很大增加,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高。而原行业性院校失去了和原主管部门的行政联系之后,原来的部门资源优势和机会优势开始逐步丧失,开始受到来自综合大学的挑战,原有的在部门管理下学科面狭窄和服务面狭窄的劣势开始凸显。此外,还有一些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在影响和困扰着这类院校的发展,主要有:1、保持传统优势与开创新增长点之间的关系。特色型大学一般都具有较为突出的行业特色,在某个行业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体制调整之后,固有的部门壁垒被打破,传统的学科领域开始面临来自综合大学的挑战与竞争,单纯的防御性战略显然没有出路,探索和开创新的学科生长点成为异常迫切的任务。2、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部门共建的关系特色型大学在院校调整中大都实行了多方共建的模式,这一方面有利于在办学上更加直接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与原有行业的联系,发扬传统特色。但是,原有的资金链条和行政隶属关系断裂之后,和原行业部门的联系变得松散、微妙和飘忽不定。部门不再直接领导学校,也不再完全依赖这些学校,大学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办学方向、如何重新确定服务面向、如何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新的需求等等,成为特色型大学需要经常面对的新课题。3、专业性和通识性教育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特色型大学以服务部门需要为主要目的,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条件、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点,学科专业数量少,专业面窄,强调专业对口。但是,在新的条件下,这种格局不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但是,过度强调综合化和通识教育,又会加速这类院校远离行业,弱化传统和特色,甚至整体衰退,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4、自主发展和政策环境制约之间的关系。从主观上讲,特色型大学走“多科性特色型”发展模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盲目求大求全既不现实也不客观。MIT、CMU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在特色型大学中经常被提及并被奉为楷模。然而,由于资源分配中的规模聚集效应、政策趋向一流现象、评估排行中的简单相加理念、社会舆论中的综合性崇拜趋向等等,对特色型大学的自主定位和特色之路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实质性冲击。三、特色型大学存在的必要性1、发展“特色型大学”符合中国国情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行业特色类大学(尤指工科类特色院校)赖以生存的工业基础将继续存在,这批产业特色鲜明、特色学科优势突出的特色型大学,仍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色型大学仍然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与美好的发展前景。2、发展“特色型大学”是构建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走向,其中最集中地表现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趋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所以,大学的发展也开始呈现出强烈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的趋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会物以类聚,形成不同的生态族群,各个学校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基础上,根据社会相近领域需求的变化,重新确定自己的战略选择、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以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发挥比较优势,在特定的领域和层面上形成更加突出的个性特色。3、发展“特色型大学”是实施“分类、分层办学”的现实需要。 分类、分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高等教育办学框架坐标系中的两个坐标。分层可以理解为纵坐标,而分类可以是这个坐标系中的横坐标。但是层中有类,类中有层,是一个复杂的坐标系。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2500万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学校的数量也达到3100多所。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和数量众多的高等学校,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办学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和迫切的任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有不同的规格和层次,各类高等学校应当有所分工,按不同重点进行定位,提倡各类学校在各自的层次上定位办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避免盲目求大、求全、求高。近年来,有关高等学校自发的“圈层定位”日趋明显,分类研究的成果逐步增多,一些观点逐步得到广泛的认同,部分思想已开始进入实践操作阶段。比如,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发展研究型大学的政策使“研究型”大学开始成为一个新的院校类型。据此,有理由相信,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职业型等类型的大学进入“分类、分层指导”的政策范畴也不会太远了。特色型大学也将以崭新的形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突出的位置,一个新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呈现出清晰的轮廓。4、发展“特色型大学”的现实基础已基本形成。应该说,特色型大学既是历史发展的成果,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笔难得的财富,是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和特色化的中坚力量。特色型大学兼有行业性特点和多学科特点,多数具有近50余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其主体学科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本行业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其中,部分已进入研究型大学行列,比如在设有研究生院的56所大学中,有20多所学校具有这样的特征。在地方高校中,类似的学校不在少数,这批学校很多已经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并同样抱有强烈的发展愿望。1、我国发展“特色型大学”有利于国家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很大,但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长期以来的基本特征。因此,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支持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特色型大学在服务行业建设需要、主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传统和成功的经验,在与行业、产业的互动发展中,争取到了积极的支持,丰富了教育的资源渠道。发展特色型大学,更有利于国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四、特色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定位1、特色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关于办学特色,第二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形成如下共识:“特色是格外突出的风格或特点,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特色型大学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风格。特色型大学作为一种类型,尽管其各自的办学风格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类群,则有其共同的、区别于其他大学类群的特质:他们普遍规模适中,学科面不宽,但有一支或若干支特别突出的传统学科,在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独占鳌头或独领风骚,得到本行业领域的普遍认可,在社会上有广泛的认同,短期内其他院校难于企及和超越。(2) 特色型大学的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特色型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同行业产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创造了公认的社会贡献,因而具有了稳固的社会地位。(3)特色型大学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的建设之中。特色型大学大都在自己的主体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占领着学科前沿,引领着学科方向,通过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带动相关学科的互动发展,形成较为宽广的学科群,并以行业的应用贯穿和体现其中,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特色型大学不以“大而全”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而以针对特定的学科领域或与其学科特色(优势学科)相对应的特定行业或服务对象为目标进行建设和发展,发展方向明确。(4)特色型大学是在与社会特别是行业发展的互动中形成的,其现状和发展与国家、社会在相关领域的重大需求及历史变迁紧密相关,是国家在本领域意志和战略的体现;和国家的建设共同成长,其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在本领域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其价值和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5)特色型大学的灵魂是以服务国家的需要和发展为己任,立志兴学报国的理想是其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应用为先、专业精深与学以致用是其主要的教育思想,其校风、校训、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无不体现了服务行业产业的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大批行业性的高素质的学术领军人物和领导人才。2、特色型大学的定位。定位是一所大学发展的起点,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前提,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定位,学校才能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确定战略目标,才能创出品牌,办出特色。不同的学校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发展历程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性质和定位。同样,不同性质的学校,其发展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等都会呈现较大的差别。解放前,清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院系调整后成为一所典型的工科大学,经过50余年的建设,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学校的发展思路,重新定位为综合性大学,开始了大规模的学科拓展,学校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这种战略调整,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应该效仿的,也并非每个学校都可以轻松实现的,处理不好将对学校业已形成的特色和优势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造成致命的打击。遗憾的是,近年来部分学校盲目跟风,舍本逐末,求大求全,造成了方向的迷失。特色型大学由于各有其历史原因和行业背景,当然不宜一概而论。但是作为一个类群的学校,在一些决定学校战略的问题上也应有一定的共同取向:(1)要充分尊重传统和历史(2)保持并不断强化传统优势学科(3)明确服务面向和服务重点(4)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5)追求鲜明的办学特色五.对加强特色型大学建设的若干建议综上所述,国家应该尊重特色型大学的历史贡献和现实地位,重视其发展和建设,积极研究其发展特点和规律,给予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支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帮助其扭转目前发展的困境,并为其创造积极广阔的发展通道。 1.大力扶持和发展“特色型大学”应该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产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亮点之一。在新的发展时期,应该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重点支持和发展特色型大学,对于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根据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远发展来讲,特色型大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发展道路增添丰富的色彩。为此,建议国家重新审视特色型大学发展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将发展特色型大学全面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之中,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和特殊支持政策,为特色型大学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建立针对“特色型大学”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适合“特色型大学”发展的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大学排名和评价体系如雨后春笋,但是这些评价体系普遍以规模和总量论英雄,强调综合性排名。这样一来,特色型大学由于学科面比较窄的原因就处于明显的劣势位置,许多大学被迫开始走综合化道路,在学科建设上大量扩展新学科,求大求全,这种发展趋势愈演愈烈。许多在传统学科方面有长期传统和优势的学校,也开始大举进军非主流学科和专业,向综合大学迈进。为此,国家应重视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组织力量开展研究,转变这种目标单一的总量式和规模式的评价模式,努力构建多目标的大学评价机制,为各类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办出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3.特色型大学应当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与相关产业的“血肉”联系。特色型大学的特色就在于长期以来与相应行业建立起来的“血肉”联系。面向新的形势,尽管这种联系在形式上发生了“断裂”,但其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针对行业特殊需求的特色学科、独特的校园文化是难以改变的。特色型大学与其原来对应的行业部门应当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建立起新的联系与合作机制。包括这些部门在对应大学设立专门的奖学金;与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一起建立起对这些大学的专门的投入机制;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与投入等等。大学应当本着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求发展的方针,扎扎实实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科技贡献等方面,积极主动为行业提供支持。在实现“两部共建”的大学,签订可行的共建协议,把共建落到实处。必须强调,建立更高层次上的新的联系与合作机制,绝不应该回到过去部门办学的老路上去,而应促进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更好地为行业经济建设服务,更好地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与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加强特色型大学与原来国务院产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效益、更加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的一条捷径,也是高等教育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捷径。4.特色型大学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 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多学科的特点,在争取资源、吸引人才、提升综合排名、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只有当这些差别弱化的情况下,各类学校之间才不会盲目攀比,贪大趋同,挤在独木桥上步履维艰。所以,建议国家重点研究在分类指导的框架下,如何为各类学校创造可比的发展条件和平等的发展空间,对于坚持走特色化道路的学校基于更多的政策性支持。比如,在教育拨款体制上,应更多地与学科专业特点挂钩;学费标准应更多地体现专业特点;评估应更多地分类或分学科进行;其他竞争性资源应有平等的机会等等。政府还应采取措施鼓励特色型大学之间开展学科互补,加强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其中诸多政策并非大学本身能够解决,也并非教育部和某一各特定部门的共建协议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才可以发挥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发展特色型大学,能促进一个和谐发展、更加有效的高等教育框架体系的形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3)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 1.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一)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二)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三)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四)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 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