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

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

ID:9799224

大小:3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10

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_第1页
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_第2页
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_第3页
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_第4页
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东北民俗文化研究3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杨太(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在我国诸多区域性“文化圈”中,东北民俗文化以其主导的喜剧精神而著称。文章对关东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乐观、粗犷的精神内核予以了自然地理生态、历史人文传统和区域群体性格等多方面的成因探索,并对最充分显现这种民俗文化精神的民间艺术、亚艺术形式———“二人转”、喜剧小品和东北大秧歌做了理性的分析与诠释。同时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对东北民俗文化的性质作了理论的界定与阐析。关键词:东北民俗文化;喜剧精神;民间艺术“;二人转”;喜剧小品;东北大秧歌中图分类号:K892文

2、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5-0074-06“东北民俗文化”是指从相对意义上所作的区域文化划分概念,其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物质生产习俗、物质生活习俗、民间文学艺术、民俗语言、岁时节日习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以及民间游戏娱乐等诸多方面,它们以动态的生活文化形态整合为一体,从古至今构筑起了一道世代相袭、生生不息的特定群体的人生风景线。对此,从宏观的历史纵向的时间视角和微观的现实横向的空间视角来综合地予以审度,人们都不难感受洋溢于东北民俗文化整体中的乐观、豁达、幽默、诙谐的喜剧精神,而且,这种喜剧精

3、神又多是通过粗犷、率真的感性形式彰显出来的,从而使它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民俗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民俗文化在其形成历史、文化土壤、内容特色、社会功能、传播承袭和形式特征等方面,无不具有独特的个性。上述诸多特性,现已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颇为关注的研究课题。在我国的“东北二人转”、喜剧小品、东北大秧歌、笑话、时政歌、东北民俗语言以及东北民歌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样式风行海内外之际,从理性层面来探索其喜剧精神内涵和典型体现及其形成动因,是十分必要的。一、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及其实质所谓“喜剧精神”是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用胜利的欢悦笑声与过去的历史告别的乐

4、观精神;是人们通过对陈旧的、丑的、邪恶的事物的直接嘲弄、否定和揭露;甚至是以乐天的、狂欢形式来对人的主体价值与感性生命予以肯定,表现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作为一种文化内蕴而积淀在人心和文艺作品的深层结构之中,是构成特定的群体性格和作品灵魂的内在核心要素。这种精神内涵的外显形式和效果则是自由、轻松、幽默或讽刺的“笑”。真正能体现喜剧精神的“笑”,既不是英国美学家霍布斯所认为的是出于“突然荣耀感”,也不是德国哲学大师康德所主张的是来自于“从紧张的期待突然化为虚无的情感。”“笑”,在喜剧美学意义上,是极厚重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蕴的外在反映,亦即马

5、克思主义喜剧理论所强调的:喜剧的笑,是人类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的表现。对于喜剧精神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予以了明快的揭示,即以社会历史实践为基点,将喜剧精神与喜剧冲突联系起来,指出了喜剧冲突是根源于社会矛盾冲突之中的,是新旧两种社会力量斗争的产物,是旧事物及其残余在实践上已经暴露出内在的陈腐、虚弱、伪善与丑陋,已显露出必然被嘲笑、被淘汰的品质,与其相对的真善美已经或必将成为现实,进而使人们在笑声中充分体验自信与自豪,并收稿日期:2007-07-02修改日期:2007-08-303作者简介:杨太(1951—),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

6、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文艺美学研究。第5期杨太: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75激励人们迈向更新更高的历史阶段。对此,马克思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喜剧”〔1〕(P5)。另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P104)等论断,我们可以说,归根结底喜剧精神始终是作为历史实践主体的人民大众所拥有的,主要是蕴含在民俗文化之中的。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我国的广大民众在悠久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在乐天安命中进取,在知足常乐中发展的那种乐观、务实、

7、自信和永怀理想、永不言败的民族主导性格。从民俗语言中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到我国传统中长盛不衰的祈求幸福安康的“吉祥文化”系统;从数千年前就已成型的力求驱避灾祸的“辟邪”信仰到全力营造火爆氛围、激发民众生活热情的民间社火娱乐;从古老的民间故事多为“大团圆”结局模式到满怀新的憧憬欢度岁时节日,无不体现出我国广大民众“愉快地和过去诀别”的喜剧心理,无不以乐观精神为深层的内在动因的。人民大众的心理和精神作为具有普泛性的社会意识,必然会给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深刻的影响,

8、因而致使春秋时期开始,就把“坦荡荡”和“常戚戚”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精神标准,发展到后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志者事竟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