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

试述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

ID:9746019

大小:77.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5-07

试述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_第1页
试述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_第2页
试述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_第3页
试述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_第4页
试述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述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述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选举论争看元祐时代的政治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科举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元祐时代的政治形象,长期以来是在排斥新党、否定新法的研究思路中形成的。就对选举制度的论争看来,并未如其他新法那般明确地存在新法党与旧法党之间的对立。甚至,与其他新法如司马光的主张那样被废止不同,元祐诸臣围绕选举制度的“德行”、“经义”、“诗赋”、“法律”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各自意见,讨论结果却是朝向与司马光理念并不相容的方向。这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阔论“治国平天下”之

2、姿的同时,其作为嗜好古典诗文的文人、读书人的气度。  关键词:元祐时代;选举论争;政治  1000-5242(2012)04-0091-09  收稿日期:2011-12-01  简介:平田茂树(1961-),男,日本静冈县人,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文学博士。  元祐时代的政治形象,长期以来是在排斥新党、否定新法的研究思路中形成的。这一时期,恰逢元丰官制改革这一重大变动,而且呈现向旧制度回归的趋势。两者互相交织,最终确立南宋所继承的政治构造,这值得我们重新深思和给予积极评价。笔者以负责“言事”的“言路官”(御史台官、谏官、

3、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线索,尝试分析宋代政治结构的变化。通过考察以刘挚为核心的言路官集团的变化,描述该时代的政治状况。正是这个集团构成排斥新法、否定新政的核心成员,旧法党的形象很大部分是源于他们。但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并不局限在他们,还有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程颐、苏轼、苏辙等“元祐党人”。他们既是政治家,在学问上也是代表宋代的一流士大夫。既往研究从反对新法的角度,笼统地将他们归入旧法党,仅有那些对新法持有反对意见的官员受到研究者关注——如反对青苗法(范纯仁)、保甲法(范纯仁、王存)、免役法(范纯仁、苏轼、王存、李常等人),而对他们的

4、政治活动没有深层论述。  让我们的视角离开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等实利色彩浓厚的新法政策,转而关注作为士大夫、官僚再生产装置的科举制度。在这方面,不难想象与以郊祀制度为代表的礼制理由一样,在不同于纯政策争论的层次上,也以自身的学术、教养为背景展开激烈论争。当时王学、蜀学、洛学、关学等各派林立的局面也势必产生特殊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是分析以学问为基础的士大夫存活方式的最佳时期。不同于此前相当严厉地钳制言论自由的神宗时代。该时期可见到谈论风发的倾向,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史料。但是,不同于神宗时代的科举改革备受学者们青睐,广被当做研究对象,这一时期

5、的选举论争很少受到学者眷顾。因此,笔者以元祐时代的科举、铨选等围绕选举的论争为分析对象,试图弄清当时士大夫的群体形象。  进入正式分析之前,根据近藤一成的研究成果,归纳神宗时代的科举改革。近藤一成摆脱了以往只着眼于王安石个人的研究模式,从当时社会和士人们对熙宁科举改革的反应入手分析。具体是以熙宁年间的科举论争,及其他涉及科举的史料为分析对象,厘清王安石的改革是基于当时士人们重视经义的动向,以及思想界“新义学”勃兴的背景而实现。近藤一成对熙宁二年(1069)科举论争观点做了概括:第一,司马光、吕公著、韩维等人的意见,主张废除诗赋、采用经义

6、;第二,苏颂的意见,主张继续贯彻以往科举制度的宗旨;第三,刘攽、苏轼等人的意见,否定改革。其中,第一派最有影响力。为论述需要,笔者提出更加细致的分类:第一,主张废除诗赋、采用经义的观点(孙觉、司马光、吕公著、韩维);第二,主张在进士、诸科外导入“特科”,仿照汉代“察举”制度或充分运用铨选制度的立场(孙觉、司马光、苏颂、刘攽、范纯仁、曾巩);第三,与其说是否定改革,不如说是让迫在眉睫的科举制度继续沿袭旧制的看法(苏颂、刘攽、苏轼);第四,相较科举而言,更加重视利用学校录用人才的看法(程颢、苏颂、吕公著)。吕公著提出将来废除科举,改由学校制

7、度录用人才的主张。司马光提出保举法取士的同时,利用外舍→内舍(初等生-中等生-高等生)→省试这一学校制度录用人才。两者的看法令人想起王安石的“三舍法”,耐人寻味。  以上虽有重复,笔者尝试分为四类。这样看来,不能简单地认为,当时科举中有重经义之倾向。例如,即使从苏轼的意见来看,结合其在后元祐时代的言行,不妨认为他尽管是消极的,但叙述了拥护诗赋的意见,刘放强烈主张设立特科的同时,展开了反对御试中恢复用诗赋论的观点,可见有必要对此重新加以探讨。元丰年间,在导入三舍制度的同时,配合王安石重视法律的政策,在科举科目中加入律义。总结以上观点,可以

8、想象存在三种观点:学校与科举,将经义、诗赋、法律作为考试科目,仿照汉代的“察举”或“铨选”制度设立特别科。本文将通过结合大致描述的内容与本论文所尝试进行的对元祐时代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北宋时代的士人和社会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