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26788
大小:72.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5-06
《解读历史的沉重——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解读历史的沉重——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二)“五千年”一贯制的“世界体系”还迫使弗兰克走向更危险的偏峰,用“世界体系”的横向联系遮蔽甚至顶替了时间向度方面的纵向考察。在他解读的“世界史”里,只有“康德拉捷夫周期”的往复循环,而没有历史学基本的历史分期概念。他不仅主张“彻底抛弃‘资本主义’这个死结”,也不承认有什么“现代性”,而且明确宣布世界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直线‘进步’”(第441、439页)。历史成了圆形的“金色池塘”,而不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其结果就像王国斌在《前言》中委婉批评的:“他缺少的是这些变革(具体指工业革命以及19世纪发生的一系列
2、技术和制度变革)的惊奇感”。实际弗兰克并非属于感觉迟钝的一类人,也决不缺少机智。他拒绝任何标识社会“进步”的历史分期方法,恰恰是充分利用了史学界在世界历史分期问题上聚讼不决的短处。已有的各种分期方案确实无不受到驳诘,评价标准也存在“文明与文化之争”深刻的价值对峙。因此弗兰克不难找到各方提供的“子弹”,进而否定各方。周而复始的“圆”是一种混沌,混沌能说明历史吗?大时段的历史演进虽一时难以名之,“进步”也非“直线”,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范围内的时代进步毕竟是遮掩不住的经验事实。假若说“农业时代”变化节奏缓慢的特性使世界各地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大同小异,东西方孰优也可以各执一词,至少从19世纪
3、起,以西方工业革命为重要标志,物质生产、科技发明、制度演进等领域创新变革幅度之大,是前此数千来所无法想象的,人类的生活由此发生全新的变化。“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差距完全被拉开了。我相信弗兰克一定读过《第三次浪潮》,然而他就是不提托夫勒粗线条的,最适宜用以宏观关照的“大历史”分期方法。他可以跳开“第二次浪潮”这样的概念,但他怎么也不能跳开由工业革命所造就的“西方兴起”一关。“东方的衰落”与“西方的兴起”,成为难以逾越的一道险关,阻住了弗兰克一路狂奔的步伐。他神气顿失,话语也变得结结巴巴,如“尽管我们对这些(指亚洲和中国)经济和政治困境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解释”、“在亚洲人的游戏中,西欧人和美
4、国人后来为什么与如何能够借助于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战胜亚洲人?我们现在可能还得不出一个完全满意的答案”(第393、383页)等等。我想他心里也明白,这两大问题的解答不是无关大局,可以随便含混过去的。弗兰克对“东方的衰落”与“西方的兴起”两大历史关节时序的交代,表述含混而不确定,连秦晖也不免被迷惑而造成误读。固然本书第6章第2节的标题明白写着:“东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兴起”,但正文一开始就申明这是阿布-卢格霍德《在欧洲霸权之前》中使用的标题(第356页)。我检索了弗兰克在各章节中的相关提法,实际更多的场合他坚持的是“同时论”或“同步论”。如“直到1800年,具体到中国是直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
5、,东方衰落,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位”(中文版前言);“我们指出,比较而言,亚洲的许多地区的发展不仅在1400年,即我们论述的这个时期的开端远远领先于欧洲,而且直到1750-1800年即在这个时期的结束时也依然如此。”(第305页)。第5、6两章有关康德拉捷夫长周期的讨论,似乎才稍为放宽为1762-1790年的时限内(即所谓收缩“B”阶段),但仍强调亚洲“B”与欧洲“A”处在同一“体系”内,升降是同步发生的。历史演进是一种渐进累积的长过程(即年鉴学派所说的“中时段”)。即使某一历史事件被历史学家选定作为时代变革的“标志”(历史分期的方法论需要,也最易引起争讼),但升降盛衰一定在此之前已有许多迹象
6、说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才能成为此前与此后经验事实可以不断证实并证伪的“中时段”界标。弗兰克不是不知道这一历史学的基本常识,然而出于维护自身“体系”的潜意识,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他无论如何不能承认欧洲先前已具备许多优越于亚洲的“发展优势”,更不能承认亚洲先于西方衰落,且先前亦其自身不可逆转的内在结构性败因,必须坚持“直到1800年”“这个时期结束时”亚洲仍然“遥遥领先于欧洲”。这样极端固执的结果,势必引出一个令人不解的神秘逻辑:东方的衰落与西方的兴起,只能在1801年(在中国是1840年)的某一时刻同步发生。这就像他刺别人的,自己不也面对着“在一个针尖上能容纳多少个天使跳舞”的诘问?如果我们理
7、解(或习惯)了弗兰克的风格,上面那种死抠词句的做法,或许对澄清争论不会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弗兰克最关心是他的思想火花,没有耐心做正-反、反-正“两重证据”或“三重证据”式的严谨考据。风风火火的个性,使全书议论充满跳跃性,大部分叙述都在批判他要“清算”的一切对象中进行,硝烟弥漫。为着“对着干”就必然追求立论的强刺激,也就无暇顾及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契合。他甚至可以采纳别人的部份论据,立即宣布对方“走得不够远”或受制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