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22186
大小:5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6
《家庭背景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影响的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家庭背景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关键词:家庭背景;高职生;职业价值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 论文摘要:以金盛华等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和自编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苏州市3所高职院校的780名高职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高职生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重视程度排序总体上是相当一致的。但是对职业价值观个别雏度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一、前言从高校扩招和以“三改一补”方式增办高职院校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无论与发达国家
2、的高职教育进行横向比较,还是与国内的本科教育进行纵向比较,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仍然是滞后的,而这也导致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必然是滞后的。“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职业价值观研究对于指导高职生就业、澄清高职生职业追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意义深远。目前,国内关于性别、年龄、专业等个人背景对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关于家庭地理位置、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文化程度等家庭背景对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顺应了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填补了高职生职业倾向性研究领域的空白。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工具将金盛华等〔’〕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和笔者自
3、编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作为测量工具,使用SPSS12.0软件对施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2个取向,共计34个项目。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4个维度,后者包括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6个维度。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n)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具体记分方法是: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中立”;2=“较不重要”;1=“很不重要”。“家庭基本情况问卷”由笔者根据事实编制的客观
4、选择题构成。(二)被试笔者以分层随机抽样方式,从苏州市3所高职院校的12个专业选取780名高职生作为被试,以专业为单位组织了12次集体施测,施测前编制了“施测程序和注意事项”,施测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分层随机抽样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确保性别比例、年级比例、文理科比例的基本平衡。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7so份,回收问卷7so份,回收率100%;回收问卷中无效问卷24份,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96.9%。 三、结果(一)家庭地理位置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1,城乡因素分别计算来自城市、农村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与标准差,对城、乡高职生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进行差异检
5、验。结果表明,城、乡高职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都是:成就实现>家庭维护>社会促进>地位追求;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都是:职业前景>规范道德>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城、乡高职生在轻松稳定维度的平均分存在显著差异(城>乡,P<0.05)。2.区域因素随着江苏省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我省已全面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了适应我省的历史性转变,省委省政府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以地级行政区划为依托,兼顾自然地理环境,将全省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3大区域。其中,苏南地区
6、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市;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淮阴、宿迁5市。笔者以此为分类标准对来自不同区域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比较。分别计算来自苏南、苏中、苏北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对苏南、苏中、苏北高职生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存在显著差异的维度或总分的平均分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苏南、苏中、苏北高职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都是:成就实现>家庭维护>社会促进>地位追求;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都是:职业前景>规范道德>兴趣性格&
7、gt;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苏南、苏中、苏北高职生在成就实现维度的平均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5.077,P<0.01,南<北);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总分的平均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4.960,P<0.01,南<北);在福利待遇维度的平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10.179,P<0.001,南<中、北)。(二)家庭经济水平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全省国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