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76722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医药治疗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摘要】分析了近年来临床上辨证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不良反应,阐明中医药在预防鼻咽癌发生,增强放疗的敏感性,减轻放疗的毒副反应,整体调整机体,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均显出良好的作用。【关键词】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综述鼻咽癌为发于鼻咽黏膜上皮的癌肿,与EB病毒(EBV)感染、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对其治疗首选方法为放疗。近年来随着鼻咽癌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预防鼻咽癌发生、增强放疗的敏感性、减轻放疗的毒副反应、整体调整机体、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作用[1],现综述如下。 1鼻咽癌放疗的不良反应 鼻咽癌位于头面部,区域淋巴结位于
2、颈部,对其进行放射治疗主要对放射区局部皮肤、口咽黏膜、唾液腺、耳、喉、下颌骨、牙齿有一定的损伤,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疼痛溃烂、口干、牙痛、下颌关节的疼痛及活动受限、喉痛、声嘶、耳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同时因放射治疗亦会引起植物神经的紊乱及一些全身反应,影响上消化道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髓造血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黑便、呕吐、头晕头痛、嗜睡、记忆力减退、白细胞下降、贫血或自发性出血等。 2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病因病机 放射治疗所用的射线为一种热性杀伤剂,相当于中医所谓热邪入侵。内外热毒结合,化火灼津,损伤正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而造成人体邪盛正虚之侯
3、;放射线属热邪、燥邪,燥热之邪犯里,火热炽盛,蕴结成毒,加之瘀血内郁,脉络不通,出现口咽黏膜溃烂疼痛,牙龈肿痛,头痛,脓涕,鼻衄,鼻咽黏膜红肿等热毒瘀结的症候。连续的放射治疗,使机体的津液耗伤,津液内不能灌溉于脏腑,外不能濡养肌肤、孔窍,出现口干喜饮、咽喉干燥疼痛、干咳等津液耗伤之证。放疗日久,燥热之邪耗气伤津,再加之脾胃失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出现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耳鸣,自汗,面色无华等气阴两虚的症候表现。针对鼻咽癌放疗反应的病机特点,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原则。拟益气养阴、生津利咽、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法。 可以看出,中医认为鼻咽癌放疗反应
4、的基本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复受燥热之邪所犯,火热炽盛,内蕴结毒,热毒炙盛,耗气伤阴,痰瘀内结,正气更伤,正气亏虚,正气无法抗邪故见脏腑气机失调而病变复杂。 3辨证分型 3.1热毒伤阴型症见口干咽干,喜饮,干咳,大便干结,咽痛,声嘶,痰粘,消瘦,或见盗汗,午后潮热,颧红,小便短赤,鼻咽黏膜光亮或见干痂,舌红或嫩红,苔少或无苔少津,脉细或细数。邱宝珊等人[2]治拟清热养阴生津为法,以泻白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方药:桑白皮15g,地骨皮15g,沙参15g,麦冬15g,白花蛇舌草20~30g,葛根20~30g,天花粉15g,玄参15g,菊花15g,甘草6g。刘伟胜老中医[3
5、]则认为:治宜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处方以五味消毒饮或龙胆泻肝汤合生脉散加味。 3.2热毒瘀结型症见口咽黏膜溃烂疼痛甚,难进食,口干喜饮;牙龈肿痛,脓涕,头痛,鼻衄,鼻咽黏膜红肿,有分泌物,舌红或紫暗,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数。邱宝珊等人[2]治拟清热散瘀为法,以柴胡清肝汤加减。方药:柴胡12g,赤芍15g,丹皮15g,丹参15g,毛冬青15g,连翘15g,黄芩12g,桃仁10g,生地15g,蚤休20~30g。刘伟胜老中医[3]认为本型可见于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在行颈部区域放疗后,照射野皮肤出现纤维样改变。治宜化痰祛瘀,活血理气。处方以通窍活血汤或桃红四物汤合导痰汤加减
6、。 3.3热毒壅盛型症见咽痛口干、口腔溃痬、头部胀痛、痰涕黄稠或带血、耳鸣耳聋、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龚春贵[5]认为该型患者治宜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处方:野菊花20g,金银花20g,玄参15g,生地15g,连翘15g,黄芩12g,麦冬10g,玉竹12g,葛根12g,夏枯草20g,板兰根12g,陈皮10g。陈锦生[8]探讨了黄莲素在治疗鼻咽癌放化疗所致的WBC减少症中的作用,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骨髓抑制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出结论,黄连素对放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起肯定的作用。 3.4气阴两亏型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纳差,口干,心悸气短,
7、少气懒言,耳鸣,自汗,面色无华,鼻咽黏膜淡红,有分泌物或痂块,或伴白细胞下降,舌质淡或嫩红,苔少,脉细或细数。邱宝珊等人[2]治拟益气养阴为法。生脉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5~30g,麦冬15g,五味子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5g,生地15g,甘草6g。刘伟胜老中医[3]认为宜健脾益气,补血生津。处方以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钟艳萍[9]等方选八珍汤加减。药用太子参、何首乌、生地黄、当归、茯苓、白术、白芍、五味子、甘草;偏气虚甚者,酌加黄芪或五爪龙;血虚明显者,加阿胶等;兼见肾虚者加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益智仁或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