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68363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浅谈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制定阶段性方案 近几年来,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扩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多半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在基础教育阶段班集体中是经常受批评的群体。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以后承受着学生的精神压力。在学而优则仕的上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社会舆论中,进入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多数学生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往往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无望,甚至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厌学情绪非常明显。再加上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使得原本应该是单纯的职高生越来越让人读不懂、摸不透,许多教师感慨:“现在学生的思想
2、太复杂了。”那怎样使“复杂”的心能从“厌学”的阴暗面转向光明,最重要的一点是得先了解他们。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进行教学,不能每个学生千遍一律统一要求。“十个手指各有长短”,当然学生们的知识背景、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我们在让后进生学会的同时也要让优等生把知识学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因材施教、制定阶段性方案。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计算机的操作性极强,只要学生学会操作,就已达到教学目的。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就需要学
3、生记许多操作命令或快捷键,考试的时候,总是遵循以前的考试模式,还是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本人认为这样会陷入一种传统的教学误区。比如,要求学生回答对某文件进行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用什么命令?甚至要写出几种以上的方法,有的学生会用鼠标进行操作,但他并不一定能记下这些命令,相反能记住这些命令的,他不一定会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对于实际操作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试卷能考出来的。 此外,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需要老师多钻研教材教法。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我最喜欢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手脚
4、等器官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我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且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个性化的作业、考试模式 上机操作时,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控制,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课堂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
5、去尝试,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实习,我在旁边加以指导。临下课时,把此次课的知识点总结一遍。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介绍各种有用的资料给他们,并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多实践,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加以巩固。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操作熟练的目的。 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要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完全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所以
6、,我采用的是五五分法,即平时作业平均成绩、期终考试成绩各为50分。四、寓教于乐,发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纯粹灌输知识而应该是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例如,在Word2000教学中,我简单地给他们介绍了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留下上机作业: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
7、。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学生们自主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这就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一试。 五、耐心辅导,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们在进行上机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这时,我们应该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和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切磋。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们提出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