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

试谈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

ID:9643328

大小: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4

试谈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_第1页
试谈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_第2页
试谈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_第3页
试谈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_第4页
试谈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谈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谈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内容提要]:本文就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运用的意义或功能、法律基础、具体方法等作肤浅探析,以求能唤起更多的实务界人士从司法心理学角度审视民事审判,提高审判工作的人性化,促进民事审判更好地达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诉争、消化矛盾的目的。[关键词]:司法心理学民事审判运用当前我国民事审判工作追求“案结事了”的目标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是相一致的,这要求法官不仅要裁判公正,而且更要注重办案的社会效果,力求彻底地解决纠纷、消除矛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职能。如何深刻地把握诉讼参加人

2、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妥善措施对其施加影响,使其在诉讼活动中形成“愿意如实地陈述案件事实,以有关法律和道德规范来判断是非”的心理状态,确实是摆在每个审案法官面前的重要课题。由于司法心理学这一命题目前学界及实务界很少论及,笔者限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制约,在这里仅就司法心理学在民事审判中运用的意义或功能、法律基础、具体方法等作肤浅探析,以求开拓审判视野,灵活裁判方法,促进民事审判更好地达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诉争、消化矛盾的目的。一、司法心理学运用于民事审判有何功能或意义?(一)处理冲突和化解矛盾的功能。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3、活动规律的科学。司法心理学是研究司法领域人的心理现象活动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可知的,人的心理现象也不例外。一切民事纠纷都有它的社会心理上的成因,每一类纠纷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诉讼参加人是有精神与意识活动的人,在诉讼中都存在着一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性,这些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对诉讼的开始、发展和终结,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一些特殊的性格心理的当事人如果疏通、控制和引导不及时,极易引发突发性的事件,这在婚姻家庭类案件中体现较为明显,经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甚至形成剑拔弩张

4、之势,所以,作为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民事法官在案件审理或调解过程中,如果能掌握民事心理纠葛的产生原因与发展过程,熟悉当事人的个性和思维方式,诉讼动机与诉讼需求,各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的心理互动和心理变化,“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情感疏导,那么无疑有益于推动民事诉讼进程、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人性化审判的需要。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司法中的人文化办案的方式,让人看到法律对每一个人的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让人感受到法律真正

5、的强大的力量。提倡运用心理学方法办案,有助于培养司法者的人文品格。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司法者对待当事人的态度,一般不会像信奉“法律是无情”的人那么冷漠,对案件的处理也就不会只知道生搬硬套法律而漠视人性与世情,而是有针对性地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的疏导和耐心地进行司法方面的解释,相当程度地缓解了当事人和其他社会群众因对法律的误解而产生对法院和法官的不应有的情绪对抗,加强了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法官的人格魅力,也使判决得到更加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自觉执行。(三)实现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诚信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上的

6、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目前,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事人为了自己的不正当理由的诉讼目的而在法庭上作不真实的陈述;诉讼代理人为了达到自己的胜诉目的而指使当事人作不真实的陈述,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诉讼的正常进行,提高了诉讼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法官在判决中认定的法律事实远离案件客观事实的可能性,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法院的判决的权威性的认可度。因此,为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保障诚信诉讼正常进行,实现公平、公正,法官运用一些心理学方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当事人的不真实的陈述和促使其如实陈述和自认,非常必要。(四)迅速和有效

7、地识别伪证、减少上访的功能。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由于受日常习惯影响,加之亲朋好友关系,许多人之间发生民间借贷等法律关系时未注意立字据或保存证据。在诉讼时,其合法权益就很可能因无法证明而被牺牲,这就使当事人感到自己在法律、道德和习惯上应当是无可挑剔的行为而被判为谬误或拒绝予以保护,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法律的公正性怀疑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心理异常、情绪严重不安,对结果归因出现错误,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习得失助”心理①。这是当今严格证据规则下的副产品,只有牺牲个案的正义,才能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

8、推动全民族的法制化建设。但是,《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他人的暗示,也无时无刻不在暗示他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发生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心理如果长期漫延,则会向社会形成严重的负面暗示:恶意欺诈者,将得不到惩处;诚信者将受到苦难,而且是在法律保护下!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国民法律意识还较低的情况下,就更易受这种暗示。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