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39649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水蒸气蒸馏法与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菱角挥发油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水蒸气蒸馏法与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菱角挥发油的比较研究作者:牛凤兰,杨东旭,许维国,刘业,李静【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菱角挥发油的效果,为菱角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药材道地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微波辅助萃取法(ME)提取菱角挥发油,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合分析法(GC-MS)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了23个组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相对含量是13.47%;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0个组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相对含量是57.
2、98%。结论不同提取法得到的挥发油在成分及相对含量上有明显差别;微波辅助萃取法更适合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提取。【关键词】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萃取法;菱角;挥发油菱角TrapamanshuriFler,古时叫“菱”,又称水栗子、沙角,是一种水生植物,属菱科,为《中国药典》收录[1],是我国著名的土特产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其果肉可食,嫩茎可做菜蔬,生长在河湖中。菱角属凉性食物,可以帮助胃肠消毒解热。祖国医学认为,食菱角可以“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国内学者对菱角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和药
3、效研究[2,3],认为菱角提取物对胃癌细胞、肝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7]。传统的挥发油提取方法主要有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吸收法、压榨法[8],近年来,微波萃取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9]。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分别对菱角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所得挥发油进行分析检测,旨在比较出适合菱角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为综合开发利用菱角提供依据。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与试剂;水蒸气蒸馏装置为自制;HP6890-5973型气相色谱-
4、质谱联用分析仪;石油醚为分析纯(北京化工厂)。 1.2材料菱角,采集于吉林省大安县,经吉林农业大学樊绍钵教授鉴定为东北菱。 2方法 2.1水蒸气蒸馏法准确称取40目干燥菱角粉末样品20g倒入烧瓶中,加蒸馏水适量,将加热装置的电压调至120V,待沸腾后将电压调整为100V,维持烧瓶中液体处于沸腾状态,加热2.5h,冷却后用溶剂石油醚将管壁上的挥发油萃取出。将萃取液一并转移至试管中,密封低温保存。 2.2微波辅助萃取法将干燥菱角粉碎并过40目筛,准确称取0.5g倒入提取罐内罐中,加蒸馏水数滴将
5、样品湿润,10min后,加入提取液(石油醚)10ml,盖上压力盖,密封。将提取罐放入微波样品处理器系统中,微波压力设定为3kPa,时间为4min,提取完成后,取出提取罐冷却至室温,打开罐,将罐内提取液过滤,用少量提取液清洗提取罐,将提取液一并转移至试管中,密封低温保存。 2.3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①气相色谱条件: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柱温:60℃(5℃/min)升至200℃;汽化室温度:230℃;溶剂延迟:2min;传输线温度:230℃;进样
6、量:1L;载气:He;载气流量:1ml/min;分流比:不分流。②质谱条件: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电子能量:70eV;发射电流:34.6μA;电子倍增管电压:1200V;质量范围:20~500amu。 3结果 3.1水蒸气蒸馏法萃取结果水蒸气蒸馏萃取2.5h,共收集12ml油状液体(石油醚与菱角挥发油的混合物)。 3.2微波辅助法萃取结果微波辅助萃取4min,共收集13ml油状液体(石油醚与菱角挥发油的混合物)。 3.3气质分析结果 3.3.1水蒸气蒸馏法萃取结果通过G170
7、1BA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检索NIST147.LIB谱图库,再结合有关 表2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物GC-MS分析结果 序号保留时间t/min化合物名称分子式相对含量(%)18.062Phenol苯酚C6H6O20.5328.8332-Propanol,2-methyl-2-甲基,2-丁醇C4H10O1.01313.9971H-Tetrazol-5-amine5-氨基四氮唑CH3N55.72414.341Formamide,N,N-dietyl-N,N-二乙基甲酰胺C5H11NO1.59514
8、.5192-Propenal,3-(dimethylamino)-2-(methylamino)2-甲酰基-2-N,N-二甲基乙烯胺C6H12NO2.58616.7691-Nitro-2-methylPropane,2-甲基-1-硝基丙烷C4H9NO21.98722.2312-Methy1-4-oxo-2-viny1-6-heptenenitrile6-甲基-6氰基-1,7-辛二烯-4-酮C10H13NO1.88832.0251,2-Benzenedicarboxylicaci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