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61371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林权客体的物权法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林权客体的物权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森林资源物权属性的分析,认为森林资源具有特定性、可支配性和稀缺性,符合物的基本属性,可以作为林权的客体。同时,将森林资源作为林权的客体,突出体现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林权人收益权的充分实现和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权;客体;森林资源 Abstract:Thispapermakesananalysisofforestrightsfromtheperspectiveofpropertyrightslaakesforestr
2、esourcestheobjectofforestrights,icbenefitandsocialbenefitofforestsandhelpstorealizefullytherightsofusufructuaryan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orestecosystem. Key. 何为物权客体的物?我国民法学界主要有以下观点:(1)“作为物权客体的物,必须是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且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物体。”[7]27(2)“民法上
3、的物是指占有一定空间、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体。”[8](3)“物是指人们能够支配和利用的物质实体和自然力……物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或者自然力。”[9]“我国所称的物,既包括有体物,也包括电、热、声、光等自然力。”[10]这些观点“对物的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其实质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在性质上强调物的可支配性,在物的外延上皆强调物须为有体物,有的虽认为也包括自然力,但仍强调物的客观物质性即所谓物的物理性或曰自然属性。”[11]从解释论的角度出发,森林资源完全能够满足物权客体的
4、相关特征,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 (一)森林资源具有特定的立体物质形态 森林资源从外在来看,表现为一定区域内的地表植被群落,具有立体的物质形态。林地是森林资源的基础与载体,通过对林地的勘测,就能够确定森林的地理位置,并通过林权证的登记予以特定化。森林生态环境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其依附于森林资源之上,也能够为人们所感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森林对粉尘和污浊空气的吸附和过滤,对水源的净化和涵养等自然现象都是人们仅仅凭借感官就能够感觉到的生态过程。森林资源作为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微生物和森林生
5、态环境的综合体,与传统的物权客体在物理形态上有很大不同。“依据传统的民法观念,物必须具有物理上的独立性,才能成为独立物。物理上的独立性是指物必须在现实形态上与其他物相区分,并为主体所占有和控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立物的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一个物具有物理上的独立性固然可以作为独立物存在,但如果不具有物理上的独立性,也可以交易上的观念和法律规定作为标准来确定某物是否具有独立性。”[7]36森林资源中的林木、林地等资源固然可以成立独立的物权,但是分解之后的森林资源,不再具有完整的生态价值,也不能独
6、立完成“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转化。在对森林资源整体开发利用的场合中(如森林景观开发、碳汇交易),单纯以“林木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来表述,不足以准确说明这些使用方式,更不能揭示其实质。在这些场合,森林资源是以一个整体进入市场配置的,具有独立经济价值和完整的生态价值,我们完全可以把森林资源视为交易观念上的一物。因此,虽然森林资源的一些构成要素能够成立独立的物权,单独流转、抵押,但这并不影响森林资源成为观念上独立的一物。 (二)森林资源具有可支配性,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森林资源是一个由
7、多种要素综合而成的生态系统。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支配,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从史前文明开始,森林资源就不断提供给人们衣食住行所必需的各类生产、生活资料。森林资源对人类生活的物质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相比之下,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则较少为人们提及,特别是在巨大经济效益的诱惑下,森林生态环境几乎处于被遗忘的边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人们开始反思以往只重视经济效益的开发,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从物质利用向综合利用发展,森林资源的生态利用、可持续利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森林法》根据森林资
8、源的用途,将森林分为5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殊用途林。其中,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是以对森林资源的物质利用为主;防护林和特殊用途林则是以对森林资源的生态利用为主。例如,人们通过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经营和保护,使得一定区域得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以美的感受,吸引游客来此地观光旅游。可见,森林生态环境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其效用确是实实在在的,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够转化成经济利益。从现有的技术条件和手段来看,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对森林生态环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