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消费券发放利弊及对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消费券发放利弊及对策分析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出口受到重创,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积极扩大内需显得尤为重要。成都、杭州等地方政府先后采取了发放消费券的方式,与台湾地区全民发放消费券政策以及蒙代尔的中国万亿消费券建议相呼应,来满足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现实之需。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发放消费券的背景和现状,其次,利用相关数据和经济学原理从利弊两方面对消费券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发放消费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消费券;扩大内需
2、 1我国消费券发行的背景 发放消费券的提出源于经济学家美好的构想:消费券能带动几倍于现金的消费量,同时由投资者消费倾向引导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增加合适的产能,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1万亿元消费券可拉动有效需求增长3.5%,而如果把消费券控制在三个月内花完,则可拉动有效需求上升14%。与此理论相适应,美国、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曾发放过消费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学者们认为在我国发消费券的效果要远远好过直接发放现金。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刘植才表示,
3、发消费券而不发货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一部分人不会把这部分政府投入资金全部用于消费;其次和我们的消费习惯有关,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消费倾向是53%,也就是说赚100元会消费53元,47元被储蓄。这就说明,如果发放货币,从消费习惯出发,会有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储蓄等其他途径。 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作为对国家出台4万亿元巨额投资计划以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回应,各地也相应出台了许多刺激需求的办法。南京、杭州、成都、广州和东莞等市政府试行发放消费券就是其中之一。 2消费券发放的利弊分析
4、 2.1关于利的分析 (1)消费券是对我国困难群体的实质帮扶。 社会弱势群体是整个社会的短板,最容易被危机击倒。扩大内需的最佳途径,在于提高百姓收入,尤其是贫困人口的收入。以消费券的形式由政府直接发放给困难群体,不仅能够切实地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困难,让他们能够有财力买到生活必需品,也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一次的经济危机。 (2)消费券是政府民生服务理念的提升。 发放消费券是地方政府在金融危机之际确保城镇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进一步降低而采取的一种保障性措施。政府将通过各种途径给弱势群体赠送慰问品和
5、慰问金升级为依据社会保障范围,统一发放消费券,既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在金融危机期间不至于降低,又不至于造成救济金游离于流通领域之外。它带来了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契机,带来了外需拉动经济增长转向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理念。 (3)消费券对拉动内需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消费券发放的目的在于刺激消费。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此举对刺激消费起到了一定作用。据杭州市有关部门统计,此次发放消费券对商场的拉动放大效应为3.59倍,主要是购买服装;对
6、苏宁、国美等家电卖场的拉动放大效应为5.42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杭州规定使用消费券购买指定杭产家电可享受额外优惠,直接拉动杭产家电销售增长近5倍,间接加大了对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消费券的乘数效应。 2.2关于弊的分析 (1)消费券发放的成本较大。 如果政府财政有大量盈余,且预期财税收入大幅增长,发放消费券就是让富于民。如果政府财政拮据,此时发放消费券,资金的主要有税收,借债,增发货币等方式。税收会减少消费者或者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支出由纳税者承担,对消费有消极作用;借债会提高
7、实际利率,增加企业或消费者贷款难度;增发货币会产生通货膨胀。因此,消费券的本质是稀释全体国民的财富,损害未来的消费能力,这是一种隐性成本。如果再考虑消费券设计,印刷,保管、发放等成本以及机会成本,发放消费券的成本就会更大。 (2)替代效应不能有效拉动需求,收入效应有限。 从发放对象上看,消费券的受益者基本被界定为接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群、退休人员、残疾人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属于温饱阶层。按照恩格尔定律,食品等缺乏需求弹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他们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对这些必需品的消费不会因为收
8、入下降而减少,也不会因为收入提高而增加。也就是说,对低收入家庭来说,由于基本的食品消费在家庭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所以其弹性消费能力十分有限,此时他们从政府那里领取到的消费券对他们来说产生的不是收入效应,而是替代效应,即激励他们把家里本来用于消费基本食品支出的钱存入银行,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内需并没有被拉动。 如图1所示:具有U1无差异曲线的人,预算约束线为IA,在E1达到均衡状态,此时有OQ用于消费,ON用于储蓄;当发放了消费券之后,预算约束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