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试论从体验论的角度解析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论从体验论的角度解析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中国诗歌史上一组重要的诗歌,共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是第一首,许多学者从“行者”和“送者”的角度对该诗做过比较详尽的分析,然而很少有学者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蕴含的感情不仅仅适合男女之情,同样能引起有过“生离别”的其他人的共鸣。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
2、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在现代人看来,《行行重行行》这首诗已经失去了与之引起共鸣的基本条件。随着现代技术的日益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所以现代人很难体会到“与君生别离”这种情景。叶嘉莹先生说:“在人世间我们所经历的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悲苦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可分为‘死别’与‘生离’。生离之所以异于死别,或者说生离之悲苦之所以更甚于死别者,我以为可以分为两点:第一,死别之形成是不
3、由人的一件事。对于这种无可挽回的生命的终结,我们虽然有着极怨深悲,然而另一方面却有着莫可奈何而只好一意担荷承受的死心塌地的感觉。第二,死别乃是另一对象的完全消逝,当此事初一发生时,感情之另一端骤然空落,我们自然极度悲苦,然而日往月来,天长岁久,没有对象的怀念,自然也就会因其另一端之落空而渐趋淡忘了,至于生别则不然。第一,生别乃是可以有人的一件事,如果相爱之人,其中一人之生命已不复存在,那当然无话可说,如果二人都同时存在于人世,那么同时存在于人世的两个相爱的生命,为什么竟然不能同居共处,而要造成离别
4、的悲苦呢?这是生别较之死别使人觉得有所不甘的一点,再者,生别的对象并未自人间消逝,只要所爱之对象一日尚存人间,则二人重见的希望,便一日不甘弃舍,如此则有生之年尽是相思之日。死别顿断之后是逐渐可以放开的,而生别则是永无断绝的悬念怀思,这是生别较之死别使人感觉难以舍弃的又一点。”现代人对于“生别更甚于死别之悲苦”的体会是不尽相同的,“死别”是我们人类必须要面临的,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要面临着不同性质的“死别”,譬如父母之死别,朋友、同胞之死别。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死别”。地震、海
5、啸、洪水、矿难、车祸,凡此种种,都会使我们产生“死别”之偶然性及不确定性。但这种“死别”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淡忘,而“生离”则不同,笔者认为叶嘉莹先生肯定是对于“生离”有某种特别深沉的理解,所以才能付诸笔端写出如此动人心弦之话语。为什么说现代人对于“生别”会有不同的体会呢?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时空了,距离、时间都不再是限制我们的问题了。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游遍世界各地,但是还有一种“生别离”既包含了“死别”之“莫可奈何”之感又包含了“生别”之“永无断绝的悬念怀思”
6、之情。那就是双方的离散。人世间有以下几种离散,第一种是政治因素的离散,因政治因素造成亲人不能相见的离散,如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台海两岸亲人的不能相见。第二种是因为战争的、种族的迫害等导致的流离失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遭遇便是最明显的例子。第三种是由于个人因素造成的,譬如由于智力欠佳被人拐卖而造成的“生离别”。在这三种“生别离”中,前两种“生别离”都具有共性,可以引起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共鸣,而第三种“生离别”因为其只存在于个别人中,所以造成的“生别离”看似没有前两种那么深刻,那么悲苦。但
7、就个人而言这种悲苦也是芸芸众生中悲苦的形式之一。这也是为什么看到《行行重行行》,能够引发出笔者诸多感触的原因。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开篇连用两个“行”字,中间加一个“重”字,随后紧随两个“行”字。无论是在音韵上,还是在字面上,都能给读者以反复迂回之感。虽然此诗创作于千年之前,但是这种“悲莫悲兮生离别”的感觉仍然延绵不断。有人说这首诗是一首怨妇思夫之诗,笔者感觉这样定义这首诗的主题有些狭隘。也许从字面意思来说确实是为送别丈夫,满怀闺怨之妇所写,但是根据后结构主义的观点“文本存在于一个多维空
8、间之中,在这个空间里,各种写作相互交织、结合、争执和对抗,文本即是由各种引证组成的编织物,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共同构成文本整体的存在状况。这样,单一文本就成为开放的、具有多重含义的互文本,这种文本的多重意义最终汇聚在读者的阅读之中,读者构成了写作的所有引证部分得以驻足的空间。因此,对文本的整体性的阐发不存在于它的起因()之中,而存在于它的目的性(读者)中”,后结构主义把“”埋进了坟墓,解放了“读者”。“一千个读者,一千个汉姆雷特。”因为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和修养不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