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成果

中学语文创新成果

ID:9316662

大小:3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27

中学语文创新成果_第1页
中学语文创新成果_第2页
中学语文创新成果_第3页
中学语文创新成果_第4页
中学语文创新成果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创新成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语文创新成果生成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生成体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执教人:何丽一、课堂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师:请坐!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资料)师: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郊六条湖附近铁路反诬蔑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

2、为借口向沈阳北大营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军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几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便撤到关内,致使松、辽大地山河变色,3000万同胞在日寇铁蹄下惨遭蹂躏。然而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我们再来看一则资料。(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师: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蒋介石于1934年8月27日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的“三日亡国”的论调,文章公然提出“不仅是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们(日本)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的沿江沿海占领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已荡然无

3、存。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于1934年9月25日,奋笔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战斗檄文。(大屏幕显示课题)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杂文,杂文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讽刺批评见长,其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刺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鲁迅是怎样击中敌人要害的。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希望同学们在听读课文过程中,思考本文作者所要反驳的观点和自己确立的观点。(教师播放本

4、文朗读音频)二、整体把握师:我们看大屏幕对方反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生: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生:2、作者自己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屏幕显示两个论点)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个观点所用的论据生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生2:作者自己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生3:还应

5、包括现在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而“总在被摧残,被抹杀”的人。师:补充得非常好。我们不妨把这两位同学说的论据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屏幕显示论点、论据)师:由此看来,同学们读书是非常认真、细心的,能够把握文章的论点和论据。三、研读课文,深层探究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  师:反驳对方错误的观点,通常情况下是通过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从而达到驳倒对方错误论点的目的。请思考: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吗?  生:不是。(齐)  师:既然不是,那作者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段,看

6、作者是怎样剖析对方论据的实质的。请注意圈画关键词句。(大屏幕显示思考题)生1:根据对方的事实,其实他们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因为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只是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只能说是“他信力”。所以信“地”信“物”信“国联”的实质是:失掉的是“他信力”。生2: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连“他信力”也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转到“求神拜佛”这些玄虚的东西了,因为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正如课文所说的,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求神拜佛”的实质是:发展着“自欺力”。师:“他信力”、“自欺力”,这些人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信力”,荒谬的推理下掩盖着

7、的是恐慌、懦弱和虚假。总之,对方的论据与观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思路是混乱的。这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好,下面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人身上装了一个钱包,可钱包里一分钱都没有,他到商店去买东西时,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于是说道:“我的钱丢了”。大家说这种说法对吗?生:不对。(齐答)师:为什么说不对呢?生:因为钱包里没有钱,只能说是钱包丢了,而不能说是钱丢了。师:对,因为钱包和钱是两个概念,钱包丢了不能说是钱丢了,这就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屏幕显示“偷换概念”)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