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98418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7
《近代华人神学的特色经典法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Abstract:Basedonthecomprehensiveanalysisontheplasticpart’structureservicerequirement,moundingintroduced近代华人神学的特色(1900-1949)作者:林荣洪 在过去二十四期,《今日华人教会》双月刊的编辑同工为笔者开辟「近代华人神学发展」的专栏,让我有机会与读者分享点滴的研究成果,于此先向他们衷心致谢。 在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中国经历史无前例的变动:义和团事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党北伐、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连串事件,中国传统社
2、会的面貌完全改变了。中国教会在这动荡的时局中挣扎求存、历尽沧桑,虽然年日尚短、资源薄弱、人材缺乏,但仍能在历史洪流中矗立不倒,不断增长,继续为福音作见证。 这半世纪的中华神学并不是从一九○○年才开始。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日益发展,早为中国教会播下了种子,不过当时教会成长缓慢,神学思想停留在襁褓阶段。到了庚子年间(1900)义和团事变之后,国内出现了宣教的新局面,在一股倾慕西方的热潮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兴趣油然而生,使信教人数急剧上升。民国成立之后(1912Abstract:Basedonthecomprehensivea
3、nalysisontheplasticpart’structureservicerequirement,moundingintroduced近代华人神学的特色(1900-1949)作者:林荣洪 在过去二十四期,《今日华人教会》双月刊的编辑同工为笔者开辟「近代华人神学发展」的专栏,让我有机会与读者分享点滴的研究成果,于此先向他们衷心致谢。 在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中国经历史无前例的变动:义和团事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党北伐、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连串事件,中国传统社会的面貌完全改变了。中国教会在这动荡的时局中挣扎求存、历尽沧桑,虽
4、然年日尚短、资源薄弱、人材缺乏,但仍能在历史洪流中矗立不倒,不断增长,继续为福音作见证。 这半世纪的中华神学并不是从一九○○年才开始。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日益发展,早为中国教会播下了种子,不过当时教会成长缓慢,神学思想停留在襁褓阶段。到了庚子年间(1900)义和团事变之后,国内出现了宣教的新局面,在一股倾慕西方的热潮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兴趣油然而生,使信教人数急剧上升。民国成立之后(1912),宗教自由载于宪法,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中国教会的身分和形象渐次建立起来,而基督教甚至被视为救国的途径之一。 这半世纪的中华神学
5、也不是在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束。神学思想的形成,是教会本著上帝的启示,针对时代的问题所作的反省和回应,这种与时代的对话是不能且不会停止的。然而,自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教会分散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包括台湾、香港、东南亚、北美、欧澳等地,由于各处的文化背景、社会动态、政治气候都不同,中华神学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神学,其内容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别。 本专栏所探讨的五十年中华神学,可说是一个整体,就是中国教会建立了自我的身分和对外的形象之后所营造出来的。半世纪中华神学有以下几项特色,对往后中国教会及海外华人教会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6、 第一,新旧派神学的对立,危害中国教会的合一见证。福音是由西教士传入中国,西教士将他们的神学思想传授给中国信徒。在十九世纪,绝大部份传教士属于保守派,但到了二十世纪初,西方新神学日渐挤进中国教会,新旧派神学的争执就在中国工场上演。中华圣经联会的成立便是一个实例。当时若干海外留学的中国信徒,将新神学思想带返中国。从这时开始,中国教会内出现了两派神学对立的阵营,他们的神学前设和神学方法都不一样,对《圣经》的权威、耶稣基督的身分及使命、救恩的诠释、天国的意义等,皆有不同的看法。新派比较关心政治、社会的问题,而保守派则多讲个人得救、复兴培灵
7、。两派互相抨击,缺少对话。 然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新神学式微,已经昭然若揭,这种趋势也影响中国教会。以赵紫宸为例,他起初是一位自名新派的神学家,后来对近代新神学作出严厉的批评,他说:「近代的神学中有些学派昧于宗教的性质,既要讲宗教,复要搜集合于科学的题材;所以在各种宗教中找寻公有的基本事实,在人类的宗教经验中追求宗教的实体,所索得的是人文,而不是启示。于是乎拒绝启示,专讲经验,绕了很远的圈子,所得到的只是无实性的、主观的,不是由上帝启示的所谓之宗教。这种宗教,异乎基督教的本质,同乎人文主义,自然主义,虽仍有基督教之名,却已
8、不是基督所垂示,使徒以及历代教会所信从的真际了。」赵氏的话是一种自我批判,他放弃了基督教的人文主义,转向基督教的启示神学,从新正统派的立场,接受《圣经》为上帝的启示。 第二,具有浓厚的护教色彩。基督教在华传播多年,不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