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08520
大小:406.8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1
《南充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充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本试卷共12页,政治部分1—4页,历史部分5—8页,地理部分9—12页。满分30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测试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48分):1.2007年、
2、2014年江苏高邮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一柄青铜短剑和乐器“青铜铙”,两件文物都很精致,它们的出土说明了A.3000多年前高邮地区的青铜冶铸业规模大,产量多B.高邮地处古运河通惠河附近,一定还有大量文物未出土C.3000年前青铜器主要用作兵器和乐器D.商周时期我国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2.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A.坚守正道B.不偏不倚C.以和为贵D
3、.偏听偏信3.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打破世袭特权4.《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汉代A.勤俭节约是为官之道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为官清廉不与民争利D.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手段5.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
4、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D.唐代火药已经传人欧洲6.唐朝元稹《估客乐》:“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该诗信息说明了唐朝①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商业繁荣②人们重利轻义,儒家仁义道德遭破坏③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④长安是全国商业中心,
5、汇集了各地特产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7.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热点,下列某一时期关于汉字的评述错误的是①“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②“中国文字……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③“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倘若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④“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A.中国汉字发展历经三千多年,有其自身特点,废汉字说法有失偏颇B.这些评述应该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C.上述评述说明当时国人有文化自虐心理,是崇洋媚外之徒D.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认
6、知和态度8.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A.近代化的反映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C.民族融合的结果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9.对联也能反映历史。下列对联中能够反映民国初期历史现象的是A.“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B.“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C.“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D.“凤呜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10.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
7、”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B.民主平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平均地权11.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其苏醒时,世界会为之震动。下列史实能说明拿破仑观点的是①辛亥革命②袁世凯复辟帝制③五四运动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2.1939年新生活运动把“礼、义、廉、耻”(四维)修订成“严严整整的纪律、慷慷慨慨的牺牲、实实在在的节约、轰轰烈烈的奋斗”。由此看来,这一时期内的“新生活运动”A.促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
8、路线上的统一B.成为抗日战争的根本保障C.鼓励了军民的抗战精神,有利于抗战的开展D.继续宣扬儒家的伦理思想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工业化中,工业布局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6分)材料二1936年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