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ID:8801156

大小:1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8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_第1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_第2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_第3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_第4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说课稿: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

2、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学情分析:

3、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4、我们负责传递

5、知识!习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讨论评价总结板书多媒体展示分析总结板书多媒体展示分析总结过渡多媒体展示板书分析板书多媒体演示游戏互动1游戏互动2从课题导入,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大气现象和大气成分。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

6、:大气的组成成分比例图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分析各层的主要特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生活中的常识导入多媒体展示1:漳州的玉女峰图,设问山地的温差?多媒体展示2:漳州的东山岛图,设问早晨和中午的温差?多媒体展示3: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图,设问地表和月表的温差?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三种辐射及其性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方向的条件下,学生动手完成能量传输对象的拖放。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对象的条件下,学生动

7、手完成能量传输板书设计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8、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地面大气宇宙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二、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材分析:大气水平运动是整个第一节原理推导的终点,也是学生主要能力运用点——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不必对力

9、的合成过程作分析。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两地风力大小。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一节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重难点分析:重点: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结合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这是第一节的原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