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94064
大小:136.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4-05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全册-小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检测题第一单元班级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10)bì lǜ wèi lán mèngxiǎng jiāngjūnjiǎzhuāng( ) ( ) ( ) (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8)Xkb1.Com进( ) 并( ) 察( ) 第( )近( ) 开( ) 查( ) 弟( )三、补充成语。(6)一本()() 引人()() 乘风()()四、选择正确读音,用“√”表示。(8)1.早晨,我迎着朝(cháo zhāo)阳,背着书包朝(cháo zhāo)学校走去。2.妹妹只顾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倒(dǎo dào)
2、影了,不小心被石子绊(bàn)倒(dǎo dào)了。3.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能看到便(biàn pián)宜的东西随便(biànpián)买来吃。4、暑假(jiàjiǎ)的一天,我在街上看见了一个假(jiàjiǎ)人。五、填上合适的词语。(9)( )( ) ()( )的水池 ( )的草地认真地()( )( ) ()六、照样子,写一写。(10)例:红粉红红彤彤绿白黄黑蓝七、修改病句。(4)1.夏天的上海是个美丽的季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出去做临时工。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句式变化。(6)1.东东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看到了五彩池。(把句子写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我会把诗歌补充完整。(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风光。接天,映日。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他描写了的优美风光。阅读天地(一)那是个晴朗的日子,只见藏龙山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
4、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月牙儿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1.这段话,从五彩池的( )、( )、( )( )等几个方面写出了它的奇异。(4)新
5、课
6、标
7、第
8、一
9、网2.用“”画出一个比喻句。(2)3.你能把“……”省略的内容再补充两个吗?(4) 有像( )的,有像( )的。(二)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十分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
10、木又换上了新的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着漓江笑哩!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帽,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漓江像一个温情的“保姆”帮人们洗去一天的疲劳。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一个个黄色的小孩儿还在树上说“悄 悄话”。秋天那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啊!真是美不胜收。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登上漓江旁边的叠彩
11、山远远望去,漓江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穿山、象鼻山、伏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我长大以后要和家乡的人民一起,把这美丽的漓江建设的更美,更美……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颗璀璨的明珠,这个东方的“日内瓦”。xkb1.com1.给这篇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2)2.这篇文章是按顺序写的,写出了漓江 、 、 、 不同的美。(5)3.填上合适的词语(6)( )的叶儿 ( )的漓江( )的游泳圈 ( )的带子( )的游泳帽 ( )的明珠4.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2
12、)新课标第一网5.仿照文中的比喻句,自己来写一写。(2)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检测题第二单元班级姓名一、我能写出来。shúxīfēngfùzhàohuànbīngqūbiānpái()()()()()二、我会区分并组词。顽()拨()闲()缓()玩()拔()闭()暖()级()冲()改()偷()极()充()攻()愉()三、我能写出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组词盛:()()结:()()()()()()四、我会填,并选择一个词语说句话。成()()队()腔()势()耳()铃滥()充():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此曲只应天上有,。2.人不
13、知,来。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