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关于货币的争议.doc

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关于货币的争议.doc

ID:8556449

大小:3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01

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关于货币的争议.doc_第1页
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关于货币的争议.doc_第2页
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关于货币的争议.doc_第3页
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关于货币的争议.doc_第4页
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关于货币的争议.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关于货币的争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关于货币的争议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①的理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成立,从而是有效需求理论的一个特例。  然而,关于凯恩斯与古典学派之争,主流的解释是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依赖于名义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或粘性,因而只是古典学派理论的一个特例而已。  这是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都坚信不疑的看法。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和卢卡斯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正是抓住这一假定的不可靠性而驳倒了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理论。较近的新凯恩斯主义则力求为工资和价格刚性或粘性寻求站得住脚的微观基础。但凯恩斯本人

2、曾明确地指出他的理论不依赖于货币工资刚性。在《通论》第十九章货币工资的变动的开首,凯恩斯指出:古典学派的理论一向设想经济体系自动调节的特点,就是依赖于他们所假设的货币工资的自由伸缩。而当货币工资一旦呈现为刚性时,他们又把不能自动调节的过失推到工资刚性身上。我和古典学派理论的分歧主要在于分析方法上的不同。  凯恩斯接着详细论证了为什么货币工资的降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科林罗杰斯认为,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有效需求原理的本质,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均衡是由于利息率过高、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无法使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在充分就业点达到均衡所致。  后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

3、物保罗戴维森指出,由于货币不能为其他商品所替代,当人们因面临不确定而增加货币的持有从而使货币价格上涨时,这部分的储蓄就在货币中找到了休憩之地而不会引致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增加,因而就存在稳定的非自愿失业均衡。  笔者认为凯恩斯与古典学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古典学派理论所刻画的是本质上是物物交换而货币形同虚设的二分法式的经济,而凯恩斯所描述的是一个货币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货币经济。  在古典二分法的理论传统中,商品的相对价格等实际变量在物物交换的经济环境下由一般均衡决定,货币仅作为计价物而存在;在此基础上,把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引入流通过程,从而就决定了包括一般物价水平在

4、内的名义变量,而且货币呈现出中性特征。在这种本质上属于物物交换的理论假设下,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萨伊定律成为自明之理,因而一旦充分就业由劳动市场均衡达到,实际利率对储蓄和投资变动的自发调节将保证经济不断地维持在充分就业均衡水平上。在凯恩斯的货币经济中,人们为了应对不确定性而持有货币流动性,利息率反映的是人们愿意放弃货币的流动性所要求的报酬,因而货币具有财富储藏职能。  利息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均衡来决定,对流动性偏好的需求与货币供给一起决定了利息率,利息率又和资本边际效率一起决定投资需求,后者再和消费倾向一起决定有效需求从而决定产出和就业水平。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

5、,货币财富储藏职能的引入使得非自愿失业均衡成为可能。  1古典二分法  1.1内容  古典二分法(ClassicalDichotomy),是指古典学派将经济学理论分割为截然独立的两部分,即描述实际变量的价值理论和刻画名义变量的货币数量论。价值理论即供求价格论;货币数量论即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化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古典学派认为,所有商品的相对价格和产量、要素的实际报酬等实际变量都是由相应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均衡来决定的,货币对所有实际变量没有影响,即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它只影响物价水平、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名义变量。例如,若货币数量增加

6、一倍,则物价将随之增加一倍,物价翻倍又将引致工人和债权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翻倍,因而他们将要求翻倍的名义工资和名义利率,同时所有实际变量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对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并不必要,经济研究完全可以忽略货币的存在而不失结论的正确性和一般性。货币除了可以避免物物交换对买卖双方需求的双重偶合的苛刻要求,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之外,它不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②货币是蒙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揭开它反而更能看清实体经济运行的真面目。  1.2简史  古典二分法两大部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供求价值论的发展尤其曲折。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信奉的

7、是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在面对工具、机器和设备是否也决定价值这个问题时,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即商品价值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贡献组成。人们似乎听到了威廉配第那句名言的回响,即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尽管李嘉图坚持认为资本只是过去劳动的物化,从而劳动价值论仍然适用,但主流观点已经悄然转变。这种生产成本论的主流地位在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综合中得以确立。但是,生产成本论也好,劳动价值论也好,它们都对亚当斯密的钻石和水的悖论无能为力。这个悖论是指:钻石并无实际用途而水是生命之源,为何前者价值连城而

8、后者却一文不值?187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