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478033
大小:2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3-29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趣的测量说课稿[1]《有趣的测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二、目标分析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
2、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石头四、说教法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2.演示法3.讨论法五、说学法:1、自主探究法2、合作与交流六、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旧知,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
3、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提示课题。3、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节课的难点。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测量石块的体积)5汇报交流:(选择课堂上便于操作的方案)根据方案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尽量鼓励学生想出不同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除了教材提出的两种方法之外,考虑到学生水平,提出第三各方案,让学生在课堂外尝试测量计算。6实验完成之后,让学生思
4、考概括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就是说用什么方法测量出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较深的认识。7课堂练习:(运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巩固的目的)由生活中的数学又返回到实际应用。练习内容:1、升高的水面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2、仿照今天的实验测量100粒大豆的体积,计算出一粒大豆的体积。(本想分组实验解决问题,但考虑到条件有限、时间不够,大家想象,提出方法方法解决教学反思: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来看,教学过程与方法都和原来的设计相符,得到了顺利实施。学生对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分组实验活动,学生谈讨、交流,
5、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自己觉得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还不够。《有趣的测量》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上的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测量》。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计算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操作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难点是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有长方体容器、正方体容器、石块、量杯
6、、直尺、水槽、水。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进行了两次修正,同时参照了一些网络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第一个环节是情境引入。通过《乌鸦喝水》的老故事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第二个环节是讲授新课。首先我以课件让学生区分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的物体,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怎样的物体是不规则的物体,同时学生在后面的听课当中对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也不感到陌生。而后是直奔课题,提出“怎样测量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也是承上启下,紧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制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案,希望学生能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在这一过程中
7、“学生交流”作为关键,目的是“求不同”(即多种方法)我估计学生的方法不会有很多种,因此,我又设计教师介绍给学生几种不同的有趣的方法,这样既能达到目的又能更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归纳几种方法时,我采用了土方法“升水法、降水法、泥包法、溢水法、修正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简明扼要,学生容易记忆,又风趣,还贴近生活。下一个环节是课件演示“升水法和溢水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自己制定的方案的认识,为下面的真实实验做铺垫。紧接着是操作实验,这也是重点所在,我没有设计分组实验,一是节省时间,二是实验材料不足,而是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操作实验,我想同样会达
8、到目的。最后我设计的几个练习环节目的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