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92139
大小:4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3-24
《浅谈中医综合外治法结合爬行锻炼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陈炳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治疗思路分析(中医综合外治法结合爬行锻炼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山东省潍坊市潍一按摩中心陈炳乐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是腰三横突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劳损及感受风寒湿邪,致腰三横突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变性及增厚等,进而刺激腰脊神经而引起腰臀部疼痛的综合症候群。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腰腿痛病症之一。中医综合外治法是指临床普遍应用的推拿、热敷、刮痧、拔罐、放血等技术结合运用,取长补短,结合各种技术的优势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在临床治疗中,各种疗法的都能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患者在治疗后期,症状缓解后,就在
2、生活中放松警惕,不加以注意锻炼,致使病症没有完全治愈就又重新复发,这样反复发作,导致腰三横突局部组织病变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单纯做好病症的前期治疗是不够的,治疗后期在生活中的功能锻炼也极为重要。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考虑到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的生物力学及发病机理特选择爬行锻炼的方式来作为治疗后期的锻炼方法。现就中医综合外治法结合爬行锻炼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思路,按照第三腰椎横突解剖结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爬行锻炼机理方法进行粗浅分析。一、解剖结构(一)腰椎横突:腰椎横突在发生上由肋部和横突部愈合而成,其前部即代表肋部。横突由椎弓根与椎弓板融合处向外突出。在5个腰椎
3、横突当中,第三腰椎横突比其他腰椎的后伸曲度大,活动多,向侧方延伸最长,所受杠杆作用最大,其上附着筋膜、韧带及肌肉承受的拉力较大,位于腰椎中部,两侧腰椎横突联线形成以第三腰椎横突尖为顶点的纵长菱形。第一、二腰椎横突外侧有下部肋骨覆盖,第四、五腰椎横突深居于髂骨内侧,只有第三腰椎横突缺乏肋骨及髂骨保护,因此损伤的机会较多。腰椎横突上附着大小不等的肌肉、韧带及筋膜等软组织,两侧对称相互拮抗,协同作用,共同维持人体重心的相对稳定。横突间韧带附着于相邻两横突之间,腰横突间韧带呈薄膜状,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穿过,如韧带损伤或卡压时可产生腰痛。(二)腰脊神经:腰部的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支。前
4、支较粗,构成神经丛(腰、骶丛);后支较细,在横突间肌内侧向后走行。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分布于肌肉,外侧支成为皮神经。臀上皮神经发自腰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穿横突间隙向后走行,再穿过附着在腰1~4横突上之腰背筋膜的深层,然后入骶棘肌至其背侧与浅筋膜之间向下走行,在骶棘肌的外缘腰下三角处穿过腰背浅筋膜,在皮下组织分为内、中、外三支,越过髂嵴的后部,达臀部皮下,称为臀上皮神经。部分神经纤维入臀中肌,其余分布于臀部及大腿后侧的皮肤。二、病因病机(一)外伤:腰椎具有生理性前凸,第三腰椎位于其前凸顶点的中间位置,为5个腰椎的活动中心,是腰椎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的枢纽,第三腰椎横突较其
5、他腰椎横突长,所以此处承受拉应力最大,横突上附着的肌肉、韧带及筋膜等所受到拉力亦大,故此处构成了最易受到损伤的解剖学基础。人体正常时,两侧横突附近的肌肉、筋膜及韧带相互拮抗或协同作用,以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若因一侧腰部肌肉、韧带和筋膜收缩或痉挛时,其同侧或对侧均可在肌力牵拉的作用与反作用下遭受损伤。尤其是腰部在前屈或侧屈活动时,因外力牵拉,使附着在第三腰椎横突上的肌肉、筋膜超过其承受能力,而致损伤。严重时可并发腰三机工突撕脱性骨折。(二)劳损:由于腰三横突过长,抵触腰背筋膜后叶在长期弯腰劳动中,肌筋膜产生慢性牵拉性损伤,造成多处小肌疝。或因急性损伤后,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或因反复多
6、次损伤致横突周围发生水肿、渗出,产生组织纤维变性,或形成疤痕粘连,筋膜增厚,肌肉挛缩等病理改变,致使穿过肌筋膜的血管神经束受到刺激的压迫,影响神经的血供和营养,可使神经水肿变粗而出现腰三横突周围乃至臀部、大腿后侧及臀上皮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三)感受风寒:腰部感受风寒,可使气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三、临床表现(一)腰部有负重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劳损史,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青壮年多见。(二)腰痛或腰臀部疼痛:多数为单侧,少数为双侧。部分病人的疼痛范围可波及股后、膝下及股内侧肌等处,有的可沿大腿向下放射到膝部或小腿外侧。弯腰及旋转腰部时疼痛加剧,劳累后明显加重,稍微活动,疼痛减轻。疼痛多呈持续
7、性。患者无间歇性跛行。(三)腰部活动受限:腰部俯仰转侧活动受限,尤以健侧侧屈或旋转时尤甚。(四)局部压痛:患侧腰三机工突处有局限性压痛,有时可触及一纤维性硬结,常可引起同侧臀部及下肢后外侧反射痛。局部肿胀:早期横突尖端部肥厚,呈现轻度肿胀。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加强试验为阴性。四、治疗方法(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二)取穴及部位: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承山及腰臀部等。(三)主要方法:推拿、热敷、刮痧、拔罐、放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