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4119
大小:53.47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5-01-06
《浙江省宁波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宁波三中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模块测试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瀚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抒情性虽然在唐传奇中就已显露痕迹,但只有到了明清,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才大放异彩。同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一大批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说理、记事文类,比如文言小说系统中的笔记、杂记、逸事等,白话小说系统中的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但是,这些现象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如历史演义永远少不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神魔小说也总是对生命盛衰与身心超越之道抱有关怀,只是这些抒情因素多半沉潜在文本深处。此外,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在清末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以后,我们不仅能在社会小说中看到吴趼人的嬉笑怒骂、刘鹗的哭与泪,还能在言情小说中感受到林纾、徐枕亚的哀伤情调——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从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到郁达夫苦闷的“自叙传”,从周作人提倡的“抒情诗的小说”到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模式已被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材料二:以中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文化渊源为考,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真正核心还是离不开一个“情”字,正如童庆炳所说,“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是的,摆一摆明清以来传世的每一部小说与戏曲,都是抒情与叙事兼并的“种子” ,《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如此,此外,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类小说与戏曲也莫不如此。若以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一部著作是否以抒情为本,那么《红楼梦》也是排在前面的。童庆炳不仅认为中国戏曲是“以讲故事为表,以抒发情感为里”,还不容置疑地认为“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生命的快乐与悲哀而已……《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或许童庆炳是提出《红楼梦》“叙事如歌”的第一人,大凡认真读过《红楼梦》又深谙中国文学史的人,可能不会对这一说法持完全否定立场,《红楼梦》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通篇诗词曲赋此起彼伏,构成了全书伤情悲世的基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红学研究者蔡义江曾编辑出版了《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并在书中提出“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议题,同时也认可作者苦著《红楼梦》定“有传诗之意”,“传诗”说可谓是抒情为本的另一种说法。该书共选入了三百六十余篇诗词曲赋和分析鉴赏,颇有可读性,假如你把这些诗词曲赋从《红楼梦》中全部抽掉,那么《红楼梦》可能就曲终歌罢,面目全非了。正如关四平所述:“《红楼梦》的情感表现由多个层面构成,既有男女爱情,也有亲情、友情。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情感表现,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均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与童庆炳的《红楼梦》叙事观“歌唱故事”说如出一辙,悲剧的传播,有时就是一种感叹、一种哀号、一种泣血,一言以蔽之,就是抒情。小说叙事得益于抒情的孕育,同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也得益于诗评的发展与丰富。倘若没有诗评,又何来叙事理论的批评。“小说的评点自然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起来的,但它的盛世则要归功于李贽。”即使现当代文学理论抑或批评研究,虽然诗学批评所占的比例锐减,但似乎也没有任何一位专家会公然否定汉语小说叙事的抒情基因,相反,不少专门从事小说叙事理论研究以及美学研究的当下学者,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有关这一点,陈世骧给予的论断更为明确:“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学的荣耀。”(摘编自孙仁歌《汉语小说叙事文本抒情性渊源及其特征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主脉,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古代小说具备了抒情因素。B.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都具有抒情性,如神魔小说,它们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但并未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C.童庆炳认为,明清以来的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明清以来的每一部小说和戏曲,都是兼顾叙事和抒情的。D.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以抒情为本,可以通过作品中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这与蔡义江的“传诗”的说法如出一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读《三国演义》,读者能从其叙述的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B.考证五四时期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传统的抒情模式,但依然能看到抒情的传统。C.材料二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例子,意在证明诗词曲赋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意义。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传统的论述,但两者侧重点不同。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陈世骧观点论据的一项是()A.“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B.词“它不仅在诗歌发展链条上继承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并将这个传统传递给了后代”。C.茅盾的小说《幻灭》“令人信服地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对生命的悲剧性感受”。D.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在表达形式上“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描写出来”。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材料二说“《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对这一论述加以阐述。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摘自《红楼梦》第五回)【答案】1.C2.C3.A4.首先提出了论述的话题,即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接着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发展和特点,最后阐述了抒情因素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5.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对宝黛两人因为关系亲密常常言语不合,动辄泪来悔往,阴晴不定的叙述,更是抒发了宝黛两人之间的浪漫情怀,与宝黛两人的最终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悲情不知不觉地沉淀在叙事之中。充分体现了“《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的论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根据原文“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可知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理解错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根据原文“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生命的快乐与悲哀而已……《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红楼梦》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通篇诗词曲赋此起彼伏,构成了全书伤情悲世的基调”,可知举《红楼梦》的例子意在证明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核心仍然是“情”。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说的是抒情作品的不足之处,与陈世骧的观点(“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学的荣耀”)不一致。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首先总领性提出观点,指出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唐传奇显露抒情的痕迹开始,到明清小说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影响下抒情大放异彩,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发展历程;从说理、记事类的小说到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看似无关抒情,但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特征;“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从鲁迅的……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模式已被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最后阐述了抒情因素在五四后的发展以及与现代作家作品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抒情传统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结合原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红楼梦》“以讲故事为表,以抒发情感为里”,虽然小说以人物、故事和情节等构成,以叙事为脉络,但是在“歌唱故事”,小说里的大量的诗词曲赋让其“有传诗之意”,小说各种关系的情感层面都带有悲剧的抒情色彩。 题目中的宝黛二人因为关系亲密,相互间“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在《红楼梦》里对于宝黛之间的此类问题,作者常常是以充满抒情的笔墨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小的猜忌,林黛玉的眼泪,宝玉后悔道歉等的叙述,抒发了只有恋人之间才有的浪漫情怀。耳鬓厮磨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却有悲剧的命运结局,更凸显了小说的悲剧抒情色彩。欢乐时和悲哀时小说中都有诗词来帮助主人公直接抒发情感,充分体现了“《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的论述。(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第五幕】关汉卿的书斋田汉他的好友杨显之,在看已经写成的几折。关汉卿站在其后面。关汉卿:显之,你看这样写,行了吗?杨显之:行。我看这倒是你的压卷之作。不过有几点想问问你:第一,蔡婆婆这人物,你是要当好人写呢,还是当坏人写呢?当作坏人写吧,她又是窦娥的婆婆,窦娥是为了救她才屈死了的。关汉卿:这个人大体上还是善良的,她不是很爱窦娥的吗?杨显之:不过你当她是好人写,她又是一个放高利贷的,借给你五两银子,隔一年连本带利要你十两;借给你十两,隔一年要你二十两。没有钱还她,你就得把女儿卖给她做儿媳妇。这样的人还能是好人?我倒是赞成赛卢医那个办法,要用绳子勒死她。关汉卿:勒死她,就没有人再放高利贷了?杨显之:那当然还会有。关汉卿:却又来了。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相比之下,蔡婆婆还是比较好一点的了。要找真正的好人,除非世界上没有高利贷了。杨显之:好,这一点算过去了吧。第二点,山阳县逼供之后,马上说“明日杀窦娥”,既不经三审六问,也不申请刑部批准,就处决人犯。作一个前代的戏,不是符合惯例啊!关汉卿:你这一点提得好。可是我问你,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忽辛杀朱小兰,不是刚问过一堂,第二天就稀里糊涂把她给砍了吗?杨显之:哦,原来你是这个用意,那就没有说的了。此外在文字上,我觉得第二折那支《感皇恩》很好。“……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写得又生动,又深刻。后面那支《滚绣球》,“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我看干脆改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感情不是更强烈一些吗?关汉卿:好,那就这么改吧。杨显之:不,你自己斟酌吧,我说得不一定对。关汉卿:不,你说得很对,(确定地)改!从桌上落下一张纸,杨显之忙拾起,看了一下。杨显之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关汉卿:(低声)这是文丞相写的。 杨显之:文丞相?你是说文天祥丞相?关汉卿:对,就是他。……杨显之:好。我今天还有事,我走了。(站起)文丞相的诗,我带着了。杨显之匆匆地走出去了。关汉卿看着已经改过的前三折,出了神,不觉朗诵起来。关忠上场。关忠:老爷,叶先生来了。关汉卿不应。他已独自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好半天,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叶和甫上,关忠欲再报告,叶和甫止住他,轻轻地走进来,听关汉卿朗诵。关汉卿朗诵:【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关忠:(提醒)老爷,叶先生来看你来了。关汉卿:谁?(他醒过来似的)哦,和甫。关忠:叶先生来了好一会儿了。关汉卿:请坐,请坐。没有知道你来了。失迎得很。叶和甫:哪里,哪里。还是我来得莽撞,扰乱你的文思了。关汉卿:(吩咐)关忠,点茶。关忠:是,(端茶给叶和甫)您请喝茶。叶和甫:昨儿个帘秀告诉我,你在给她打一个新本子,就是你刚念的这个吗?关汉卿:对。叶和甫:已经完稿了?关汉卿:没有。还差一折,不过也快完了。叶和甫:一定又是个杰作吧,刚才的这支《滚绣球》就不错。让我先观为快吧。(他接过前几折,看了一下。)关汉卿:哦,还是所谓的“乱头粗服”,刚才想请显之给仔细改一改,可他没工夫。叶和甫:“乱头粗服,丰韵天然”,你从来不是这样写的么?不过听刚才念的,什么“不分好歹难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连天地也骂起来了,不能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吗?关汉卿:你是内行,当然应知道,这戏的写法是随着情节而定的。这戏原本就不是轻松愉快的情节,怎么能用这些笔法呢?我甚至鄙视那些写法,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叶和甫:(不了解)哦,不。还是往常那样的好。你开的是薄荷、甘草的店,人家就向你买薄荷、甘草,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关汉卿:你们那样看我? 叶和甫:哦,这是开玩笑。(转话题)刚才这个戏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呢?关汉卿: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应是汉朝吧。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直到于公治狱,这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起雨来。叶和甫:这不过是个传说,你不会是还要替传说中的人物担忧吧?关汉卿: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叶和甫:唔,帘秀告诉我,你对最近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关汉卿:对,每个有良心的人,都会为她不平的。叶和甫: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更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议论尽管议论,你可千万别写。关汉卿:(反感)那为什么?叶和甫:我觉得,你近来的几出戏,像《救风尘》《望江亭》啊,称得上是洛阳纸贵。歌台舞榭没你的戏就不卖座。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关汉卿:胡说什么,我哪是什么“烟花粉黛的大师”,我写《救风尘》是歌颂赵盼儿那样急人之难的侠妓,我写《望江亭》是赞美谭记儿那样机智勇敢、保卫自己幸福的寡妇。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再说了,我不是在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吗?我也不求什么盛名,怕什么一落千丈?叶和甫:(遮住地)别生气嘛。再说了,小兰一案其说不一,你不要只听人家的一面之词,据李驴儿的说法……关汉卿:你这不是一面之词吗?叫我说,是李驴儿这狗杂种,把一个无辜的女子陷害死了,还要血口喷人。你也跟着附和,玷污她的清白。叶和甫:汉卿,别忙。还有了,你刚才埋怨皇天“欺软怕硬”。其实,我们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估量一下。李驴儿当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可是他后面有萨千户,还有忽辛大人。忽辛原也没有什么,其人贪赃枉法,不辨贤愚,不分好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不是我恭维你,你在戏里骂得真对。但有什么用呢?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别忘了,老朋友,已经有几个人被下狱了。监察御史白栋、宿卫秦长卿秦大人,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关汉卿:(愈发不快)怎么,你是要来威胁我?叶和甫:(越发说得唾沫四溅)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假托哪一个朝代的事,只要一演出来,明眼人哪个不知是在挖苦忽辛大人?只要人家在阿合马大人面前说上几句,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嚓,(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抹脖动作)——掉脑袋啊。 关汉卿:(质问)别瞎说了,我这戏跟阿合马有什么关系?叶和甫: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弄不好连我们都……关汉卿:(走前一步)你说了两点,那我也说两点。我写的主角窦娥,是她舍己救人的性格感动了我,使我不能不写,绝不是单纯为的骂什么人。你千万替我解释解释。而且,我是爱上了戏才写戏的。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别连累了您,“士各有志”,您请吧。(选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幕先写关汉卿与好友杨显之在书斋中斟酌已写成的几折《窦娥冤》,各自发表修改意见。随后,叶和甫劝关汉卿不要写《窦娥冤》。B.从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对话可以看出,杨显之对待文学创作严肃、认真,他长于修改作品,有文人风骨,是关汉卿的“莫逆之交”。C.叶和甫把关汉卿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不赞成他改写公案戏,苦口婆心规劝他不要重蹈监察御史白栋等人的覆辙。D.田汉笔下的关汉卿倾尽才力和心血创作杂剧,带有维护正义、崇尚自由、敢作敢为的精神气质,闪烁着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光华。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节选的第五幕中有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关于文学创作的论争,有关汉卿与叶和甫的矛盾冲突等。B.田汉在此幕中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剧作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有独到之处。C.第五幕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关汉卿等人物形象,“确定地”“反感”“愈发不快”等都属于神态描写。D.“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这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用“甘草、薄荷”比喻那些情节较轻松愉快的作品。8.关于《窦娥冤》中的两句唱词,关汉卿的文本为:“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杨显之建议他改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为什么非常赞成这种改动?9.现当代戏剧家田汉以生花之笔血肉丰满地再现了十三世纪梨园领袖关汉卿的光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历史剧《关汉卿》是如何呈现和渲染历史的真实性的。【答案】6.C7.B8. ①关的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杨的质问语气强烈,杨显之改动后感情更强烈一些。②关的唱词是对天的哀告和祈求,而杨改动后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③杨的两句唱词更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④杨的两句唱词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句式更整齐,较之原句音韵感更强。9.①多次切入《窦娥冤》内容,引用其中的台词,融入文天祥写作《正气歌》诗等内容,以此突出历史真实。②注意嵌合历史词、文言词,如表人名和官职的“萨千户”“忽辛大人”“阿合马”“宿卫秦长卿”等,有时也用带点行业色彩的词语,如“给她打一个新本子”“烟花粉黛的大师”等,渲染时代氛围。③凸显时代背景,反复强调“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等等,让读者重视那充满苦难和黑暗的时代,增强历史的厚重感。④文本紧扣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来刻画关汉卿、杨显之、叶和甫等人物形象,关汉卿的“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话语掷地有声,铁骨铮铮,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立体感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苦口婆心规劝”错误,叶和甫不是苦口婆心规劝,而是别有用心,也并没有把关汉卿看成“烟花粉黛”的大师,他虚伪、趋炎附势,是混在当时杂剧界的败类、反动统治者的帮凶。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错,主要手法是对比衬托,文章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独特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语气上看,“你……难为地,我……哀告天”,关的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杨的“何为地”“枉做天”为质问语气,陈述语气不如质问语气强烈,杨显之改动后感情更强烈一些。从主题上看,关的唱词“地啊……天啊……负屈衔冤哀告天”是对天的哀告和祈求,而杨改动后,“地也,你……何为地,天业,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从人物形象上看,杨的两句唱词写窦娥呼天抢地、指天骂地,既是对是非混淆、黑白不分的世道的愤怒控诉,更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从句式上看,杨的两句唱词字数相同,“不分好歹”对“ 错勘贤愚”,“何为地”对“枉做天”,对仗工整,句式更整齐,较之原句音韵感更强,读来朗朗上口,表达效果更好。【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蔡婆婆这人物,你是要当好人写呢,还是当坏人写呢”“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关汉卿:(低声)这是文丞相写的”,多次切入《窦娥冤》内容,引用其中的台词,融入文天祥写作《正气歌》诗等内容,以此突出历史真实。注意嵌合历史词、文言词,如“文丞相”“压卷之作”“欲”“嚓”等;表人名和官职的“萨千户”“忽辛大人”“阿合马”“宿卫秦长卿”等;有时也用带点行业色彩的词语,如“给她打一个新本子”“烟花粉黛的大师”等,渲染时代氛围。凸显时代背景,“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反复强调“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等等,让读者重视那充满苦难和黑暗的时代,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文本紧扣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来刻画关汉卿、杨显之、叶和甫等人物形象,关汉卿的“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话语掷地有声,铁骨铮铮,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立体感强。叶和甫的“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弄不好连我们都”,突出他的虚伪、趋炎附势,凸显其混在当时杂剧界的败类、反动统治者的帮凶的嘴脸。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乙】庖丁为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节选自《庄子·庖丁解牛》)【丙】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 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从《鸿门宴》的座位安排,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D. 《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答案】10.B11.C12.D13.(1)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嘱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2)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3)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夫”句首发语词,所以应在“夫”前面断开,排除AC;“破秦”与“入咸阳”是连续动词,一起修饰“者”,指“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纪传体历史著作”理解错误,《左传》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塑造了项羽……深谋远虑、随机应变”错误,从《鸿门宴》中来看,项羽的形象是恃勇骄横、毫无远见、刚愎自用、拙于应变。例如他没有听从范增的话而放过刘邦,这是表现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远见,例如他面对樊哙的质问是“无以应”,这表现出他的拙于应变。 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兴办;“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孝悌之义申之”;“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颁”,通“斑”。(2)“天理”,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导”,顺着;“固然”,牛体本来的构造;“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尝技经肯綮”;“技”,通“肢”。(3)“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焉”,为什么;“陪”,增加。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乙】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丙】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丁】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①白居易闻停岁仗轸②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注】①元和十二年春江州作。岁仗是新年大礼,皇帝主持朝会,接受四方朝贺。②轸:忧虑。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对此感到无限忧愤。B.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油然而生,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C.诗人忽然想到要迅速飞檄声讨,请缨作战,表达了为王前驱、平定叛乱的决心。D.全诗一气直下,流转自如,不同于白居易诗歌的平和朴实,是其诗歌中难得的变奏。15.本诗题中的“率尔”与《论语·侍坐章》子路“率尔而对”的“率尔”相比,有哪些异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答案】14.B15. ①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了他急于表达自己志向的迫切心情。②白居易的“率尔”有匆忙之意,但体现出诗人在听闻叛乱、朝廷受辱后迅速迸发的爱国热情,表现他身在江湖仍心忧天下的情怀。“率尔”亦有轻率之意,诗人因自己往日多言妄动造成江州被贬,表现他自嘲背后隐含的忠而被谤、志不能伸的愤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错。诗歌颔联写“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结合首联“闻停岁仗轸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可知,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感到无限忧愤,心中有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从而借助痛饮狂歌抒发内心的情感,没有体现“缓解”之意。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子路“率尔而对”中,“率尔”是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子路的回答是不谦虚的,表现了他急于表达自己志向的迫切心情。白居易“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中,诗人是在听闻淮西叛军没有平定、朝廷停止朝会大典后迅速迸发的爱国热情,此处的“率尔”有匆忙之意,表现作者身在江湖仍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另外,本诗题目是“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结合尾联“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联想白居易曾有过被贬江州经历可知,“率尔”亦有轻率之意,诗人因自己往日多言妄动造成江州被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自嘲背后隐含的忠而被谤、志不能伸的愤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_”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3)《登岳阳楼》中,诗人更关心的是“_________”,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_________”。(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咏而归④.以吾一日长乎尔⑤.毋吾以也⑥.戎马关山北⑦.凭轩涕泗流⑧.千里澄江似练⑨.翠峰如簇【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舞雩”“咏”“毋”“戎”“泗”“澄”“簇”。三、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17.下列关于《红楼梦》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B.《红楼梦》第五回中的曲词“纵然是齐眉举案”用东汉梁鸿之妻为梁鸿举案齐眉奉上食物的典故,来预示薛宝钗与贾宝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C.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表达了曹雪芹对真假有无的辩证思考,也是本书“将真事隐去”的创作手法的体现。D.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宝玉抓了些笔墨纸砚,贾政大喜。【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错误。“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B.“来预示薛宝钗与贾宝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错误,词曲结尾说“到底意难平”预示宝钗和宝玉不幸的婚姻。D.“宝玉抓了些笔墨纸砚,贾政大喜”错误,宝玉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故选C。18.阅读下面文字,联系你读到的《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回答问题。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也有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宝玉听黛玉说没有通灵宝玉,登时发作,“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此情节不大符合一般人的初次见面礼仪,我们把情节改为“宝玉听了,连忙从脖子上取下玉来,送给黛玉”。这一改写合不合适?请比较“摔玉”与“送玉”两个情节的表达效果之不同,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不合适。①从表达效果来看,“送玉”,虽然符合一般人的见面礼节,也能表达宝玉对林黛玉的珍视,但已经落入俗套,其表现力度远不如摔玉。唯有摔玉这么激烈反常的行为,才能充分体现宝玉的痴狂、任性的叛逆性格,才能更充分地表达黛玉惊人的美与灵,以及她在宝玉心中的分量之非同一般。②从小说主旨来看,摔玉的激烈暗示了宝黛爱情与封建家庭利益的冲突之激烈,不可调和,注定是个悲剧,黛玉由宝玉此举吓坏,开启还泪的历程,并照应了“木石前盟”。这些是“送玉”情节无法表现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文学作品任何情节的删改,都应从文学效果和主旨两个方面思考。本题比较两个情节的表达效果,应重点解读“摔玉”情节是如何塑造宝玉的性格,黛玉的美,宝黛关系等。比如宝玉之所以摔玉,是因为看到神仙似的黛玉也没有玉,气的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这表明黛玉的美十分独特,连宝玉都觉得她配得上美玉;而“摔玉”恰恰表明宝玉心中没有等级划分,男尊女卑那一套。因此摔玉充分体现宝玉的痴狂、任性的叛逆性格,表达黛玉惊人的美与灵,以及她在宝玉心中的分量。而“送玉”虽则符合一般礼节,但一是落俗套,二是无法体现上述内容。联系主旨则需考虑摔玉的冲突性与宝黛悲剧的暗示性,摔玉是很激烈的动作,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宝玉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暗示了宝黛爱情与封建家庭利益的冲突之激烈;摔玉因黛玉而起,因而黛玉觉得心中有愧,晚间还拭泪,开启还泪的历程,并照应了“木石前盟”。这些是“送玉”情节无法表现的。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雷雨》运用“三一律”,让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在周公馆的一个夏日午后集中爆发。这场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的大“雷雨”,在今天读来依旧有______的力量: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______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也让人______了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这段剧情,在全剧的情节结构上至关重要: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雷雨》在紧张激烈的冲突中,用鲜活生动的剧本语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即便是集中了大量反面性格特点的周朴园也不例外。他怀念记忆中的旧时恋人或许不假,但现实中他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痛苦悲愤、善良自尊的鲁侍萍认清周朴园面目后,虽想尽快离开周公馆,可又忍不住要看看自己分别三十年的大儿子,但见到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差点失言,曹禺非常巧妙地运用语言转换,让鲁待萍的内心痛苦与克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可见作者在创作上的______。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振聋发聩拨云见日洞察独辟蹊径B.振聋发聩抽丝剥茧洞悉匠心独运C.摄人心魄抽丝剥茧洞察独辟蹊径D.摄人心魄拨云见日洞悉匠心独运20.下列选自《雷雨》台词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C.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D.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2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但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的产生。B.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但也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C.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D.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答案】19.B20.D21.C【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结合前文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可知,用“振聋发聩”强调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第二空,“拨云见日”,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步很有层次。此处形容极为细致得分析了“当年的纠葛”,应该用“抽丝剥茧”。第三空,“洞察”,意思是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悉”,意思是清楚地知道;凭直觉或以敏锐的洞察力察觉或辨别出。这里意思是让人清楚知道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用“洞悉”。 第四空,“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这里指作者在创作上构思巧妙,用“匠心独运”。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破折号表解释说明。A.表话题转换或话题突变。B.表声音的延长。C.表话语的中断。D.表解释说明,与例句相同。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虽是……但也”关联词使用错误,由“因由”“根源”等可知后面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应把“虽是……但也”改为“既是……也是”。二是“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句式杂糅,“导致……”与“……的根源”杂糅,且“导致”侧重于结果,“造成”侧重于起因,句中侧重原因,用“造成”更好,故改为“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故选C。五、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直率地表达出来,它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持续做事情。”材料二:《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材料三:《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入贾府,曹雪芹这样写道:“步步留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鼓励人们直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材料二孔子告诫子张不说没把握的话,说话要谨慎;材料三强调生活中要谨言慎行。可见,三则材料均指向“说与不说”这一话题,就是“有时要畅所欲言,有时要谨言慎语”,要求学生就这一逻辑关系展开思考,考查其思辨能力。写作时,要有问题意识,这是将话题引向深入的根本。比如,什么时候必须说、如何说,什么时候不便说或不能说,说还是不说的意义和价值等。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为人需慎言。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是警惕陷阱。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言论的自由,我们都有说话的权利,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口无遮拦,随心所欲的无所顾忌的去毁谤别人,哪怕是在更为自由的网络上。二思而后言,一个人不思考就贸然说话,贸然行事,当然祸事就来了。所以,古人早就告诫我们: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三当言则言,谨言慎行并不是不言不行,是在为人处事方面要成熟起来,在深思熟虑之后的当言则言,而非做一个沉默寡言行动木讷的人。立意:1.坦率与委婉,皆出本心。2.依据情况来判断说与不说。3.该说则说,该静即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