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0116

大小:1.55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3-11-21

上传者:老李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兰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时长:10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选择(每题2分,共44分)下图中,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右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有()①岩浆侵入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④火山喷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B2.A【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该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中三类岩石可以转化为岩浆得知,图中三个箭头指向的丁为岩浆,D与题意不符;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形成乙岩浆岩,题目“巨蟒出山”风景为花岗岩石柱,属于侵入型岩浆岩,B正确。根据示意图推理出甲、丙为变质岩和沉积岩,与题意无关,AC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从材料得知景观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与火山喷发无关,④错误,排除CD;花岗岩的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排除B;经过地壳运动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高山,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柱状,①②③正确,A正确。故选A。【点睛】三大类岩石及其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下列小题。3.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A.风化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4.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A.三峡谷地B.淮北平原C.青藏高原D.皖南丘陵【答案】3.A4.C【解析】【3题详解】由图可知,冰楔作用是水分在光照、温度的波动中,发生冻融作用,从而对岩石造成破坏,属于机械风化过程,故A项正确。【4题详解】因为冰楔作用是水分在光照、温度的波动中,发生冻融作用,水分要经过反复冻结、融化,所以区域环境温度要长期在00C上下波动,昼夜温差较大。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显著,所以C项正确。三峡谷地、淮北平原、皖南丘陵地区的昼夜温差相对较小,不易发生冻融作用,故ABD 项错误。综合分析,C项正确。下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5.图中断层①、②与岩层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C.②③④①D.①③④②6.图中()A.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B.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C.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D.丁处岩石由岩浆冷却形成【答案】5.A6.B【解析】【5题详解】图中断层①左侧没有沉积岩,说明是断层形成后,右侧才有沉积岩层③形成。③岩层处发生明显错动,说明岩层③形成后被断层②切断。断层②并未切断岩层④,说明岩层④形成于断层②之后。因此,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因此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A错误;乙处物质是沉积岩层,直接来源于地表,B正确;丙处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C错误;根据图例,丁处岩石是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D错误。故选B。【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判断:(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上,新的在下,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解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下图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7.“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所在地华盛顿(西五区)所属时区的区时是A.1月3日9点26分B.1月2日21点26分C.1月3日11点26分D.1月2日23点26分8.“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后的几天里,下列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将迎来雨水节气B.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北京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变短D.银川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答案】7.B8.D【解析】【7题详解】材料中得知,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所在地华盛顿(西五区)所属时区的区时,相差13个小时。故时间需要减去13个小时,计算得知,减去一天,为1月2日21点26分。故本题选择B。【8题详解】 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后的几天里。中国雨水节气(中国是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主要在夏季),A错;1月初,地球公转处于近日点,速度较快,B错;此时太阳直射点已从南回归线往北移,北京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变长,C错;北半球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逐渐增加,D对。故本题选择D。下图为某学校(25°N,115°E)教学楼顶层安装的固定式太阳能电池板。夏至日前后,该县在北京时间5:30看到日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校所在地一年中夏至日的昼长约为()A.15时10分B.13时40分C.13时D.12时20分10.阳光的入射角度越大,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越高。若将电池板由固定式改为可调节式,在春季,要达到最佳发电效果,对电池板倾角调节正确的是()A.一直调大B.一直调小C.先调大后调小D.先调小后调大【答案】9.B10.B【解析】【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夏至日前后,该校(25°N,115°E)在北京时间5点30分看到日出,根据地方时计算,应在当地地方是5点10分日出,根据昼长计算公式=(12-日出时间)×2可知,当地昼长约为13时40分,B正确,排除ACD。故选B。【10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阳光入射角度越大,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越高,而太阳能电池板倾斜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因此,在春季时为达到最佳发电效果,太阳光线应与太阳能电池板垂直。春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逐渐向北移动,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而电池板倾角则逐渐减小,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长短分布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有关,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反映了昼夜长短变化趋势。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二至日昼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1.四地的地理位置由北到南的排序正确的是(  )A.丁—乙—丙—甲B.甲—乙—丁—丙C.丁—乙—甲—丙D.丙—丁—甲—乙12.冬至日丁地的日出时间为(  )A.2时30分B.3时30分C.8时30分D.9时30分【答案】11.C12.D【解析】【11题详解】甲地夏至为最小昼长,说其位于南半球,冬至日丁地最小昼长为5小时,根据正午12点平分白天,则可知其日出时间为9:30分,丙地夏至日最小昼长接近0小时,说明丙地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距离赤道最远,乙地昼长变化最小且冬至日为最小昼长,则说明乙地位于北半球且靠近赤道地区,四地由北到南排序是丁-乙-甲-丙。故答案选C项。【12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冬至日丁地最小昼长为5小时,根据正午12点平分白天,则可知其日出时间=12-昼长/2=12-2.5=9:30分,故答案选D项。读某种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A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14.若乙、丙、丁分别表示岩浆岩、石灰岩、变质岩,要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A.火山喷发B.断层下陷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答案】13.C14.C【解析】【分析】【13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岩层有的向上拱起,有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褶皱。褶皱构造由于沉积岩水平挤压形成的,背斜处岩层上升,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所以该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地壳上升运动-----外力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及题干信息可知,甲处位于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易形成地下溶洞,出现塌陷,C正确。石灰岩分布区无火山喷发、断层下陷的作用,A、B错误。材料中无与地下冻土融化有关的信息,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完成下列各题。15.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A.1次B.2次C.3次D.4次16.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A.地震B.泥石流 C.火山喷发D.滑坡【答案】15.B16.A【解析】【15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煤层1和煤层2发生明显错位,且沉积岩2右侧厚度明显大于左侧,说明在发生第1次断层后,再形成了沉积岩2,因右侧地势更低,沉积物才更厚,在煤层2形成之后发生了第2次断层,至少发生过断层次数为2次。故选B。【16题详解】断层发生时,岩层断裂错位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需要地形、降水和植被等条件;断层处若要发生火山喷发,还要考虑板块条析和岩石圈厚度等。故选A。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8.③所处风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A.下沉,热干B.上升,暖湿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答案】17.D18.D【解析】【17题详解】读图可知,②气压带位于30°S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向南偏移到30°S以南,可知该日北半球正处于冬季,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题详解】阅读地图,③风带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由低纬流向高纬,性质暖湿,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9.下列判断正确是()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B.甲、乙中有一支一定属于西风带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移动20.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D.乙风带为极地东风带【答案】19.C20.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19题详解】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判断,由图可知,丙地盛行下沉气流,为高气压带;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则甲乙属于同一风带,故C项正确。若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甲乙风向有可能相同,为极地东风,故A项错误。若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则甲乙不是中纬西风带,故B项错误;北半球夏季,北半球风带向高纬移动,南半球风带向低纬移动,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20题详解】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多为晴朗天气,故C项正确。甲、乙风带均有可能是低纬信风带,故A项错误。受西风带控制地区温和多雨,甲、乙风带均有可能是西风带,故B项错误。丙为副热带高压带,两侧的风向为信风带或西风带,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2020年1月6日晚间,纷纷扬扬的雪花降落在菏泽大地;7日凌晨,菏泽已经是一片银装素裹,2020年悄然而至的第一场雪送给菏泽市民一个雪白的世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此次降雪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受下面图中哪种天气系统的影响?()A.B.C.D.22.关于题中所示天气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B.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 C.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D.空气由中心向四周辐散【答案】21.C22.A【解析】【2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月6日晚,纷纷扬扬的雪花降落在菏泽大地,2020年悄然而至的第一场雪送给菏泽市民一个雪白的世界可知,冷锋过境时常发生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菏泽1月份的降雪应该是由冷锋活动引起的,从图中可看出,A图为暖锋,B为迎风坡降水,C图为冷锋,D图为低压中心,四图中只有C图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误。故选C。【22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A正确;冷锋过境时常发生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的是暖锋,B错误;冷锋影响时,风力不会达到12级以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是台风;C错误;空气由中心向四周辐散的是反气旋,D错误。故选A。【点睛】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常发生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第Ⅱ卷二、综合题(共56分。)23.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EF线是____(填“晨线”或“昏线”)。(2)该图表示的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其判断依据是____。 (3)此时,A、B、C、D四点中太阳高度小于0°的是____点,等于0°的是____点。(4)该日,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点。(5)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____,D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____。【答案】(1)晨线(2)①.冬至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①.D②.B、C(4)C(5)①.12:00②.6:00③.8小时【解析】【分析】本题目以太阳光照图为材料,设置5道小题,涉及晨昏线、节气、太阳高度、时间计算、昼长时间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是昏线;图中EF线是晨线。【小问2详解】该图可知,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表示北半球的冬至日。小问3详解】黑夜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白天太阳高度大于0°。由图可知,此时A、B、C、D四点中位于夜半球的是D,因此D点太阳高度小于0°;B、C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小问4详解】正午太阳高度是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图示日期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距南回归线越远,其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所以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距南回归线最远的C点。【小问5详解】此时,A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是正午时刻,地方时是12:00时;D点是赤道上的点,赤道上任何时候昼夜平分,即6:00时日出,同一纬度日出、日落时刻相同,所以D的日出时间是6:00时;图示时刻,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8:00,C刚好在晨线上,即是日出时刻;由日出时刻=12-昼长/2,可以计算出C点的昼长是8小时。24.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__。P点的纬度是________。(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什么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6)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答案】(1)(20°N,45°W) 70°N(2)C(3)70°S及其以南地区(4)西十区(5)一种情况: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短;另一种情况: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长。(6)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解析】【分析】【详解】(1)图示越往北昼越长,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晨昏线与经线成20°夹角,故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图中135°E经线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故地方时应为0点,据此推知直射点12点所在经线为45°W。P点所在纬度位于晨昏线的最高纬度,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故判断P点纬度为70°N。(2)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位置越往北,昼长越长。据此图中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C。(3)图示晨昏线与70°纬线相切,故70°N以北出现极昼,而70°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4)图示135°E经线位于夜半球平分线,故地方时应为0时,若A点的地方时为19点20分,则计算A点距离135°E时差为4小时40分,即经度差为70°,根据图示,A点、B点与135°E的经度差相同,都为70°,据此计算B点的经度为155°W,位于西十区。 (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0°N,但不能确定之后的运动方向。因此此日后分两种情况。若公转速度逐渐加快,说明此日,地球公转应逐渐远离远日点(7月初),而逐渐接近近日点(1月初),故判断太阳直射点应将向南移。则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夜长逐渐变长。若公转速度逐渐减慢,说明此日后地球公转应逐渐接近远日点(7月初),故判断太阳直射点应将向被移。则北半球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6)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为:自太阳直射点(20°N)向南北两侧递减。【点睛】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晨昏线分布与经度和纬度的基本关系;②掌握地方时差异和经度变化的关系;③掌握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基本规律;④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关系等内容。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解析】【分析】考查影响河床形态的因素,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详解】(1)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 (2)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可通过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得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原因分析需结合材料“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4-6月气温回升,该河流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上升,融雪补给量增大,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图中还可反映出4-6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泥沙沉积少,侵蚀加强,由于该时段是融雪补给为主,河水中含沙量低,且流速持续加快,河床侵蚀增强,导致河底不断加深。(3)读图可知,8月该河段河底变浅,说明河床淤积,主要与此时段河水含沙量高,流速降低泥沙快速淤积有关。读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降水补给”,8月的河水补给主要是降水,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坡面受到的冲刷作用强,河水含沙量高,且该时段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水搬运作用与流速密切相关,一旦流速降低,会使泥沙快速淤积,导致河床淤积。26.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构造。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说出图示地质构造及判断理由。(2)描述图示地区各岩层的形成过程。(3)图中河流沿岸居民点很少且居民点规模很小,其地质原因是什么?【答案】(1)断层。理由:岩层断裂并产生错动位移,而后形成河流。(2)岩层f、e、d、c按顺序沉积并固结成岩;在岩层c沉积并固结成岩后,岩浆沿断层侵入形成b岩层;最后岩层a沉积并固结成岩。(3)位于断层附近,多地质灾害。【解析】【分析】本题以某区域地质构造图为材料,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岩层的形成、影响聚落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参照图例,从同一岩层的连续状态观察得出:同一岩层发生了断裂且有明显的错位,故图示地质构造为断层,而后在断裂带形成河流。 【小问2详解】沉积岩的形成具有时间顺序,,按顺序从下向上沉积即f、e、d、c按序沉积并固结成岩;b岩层没有层理构造特点,分布于断层顶部并且不呈喷出岩的火山锥形态,应为侵入岩,在岩层c沉积并固结成岩后,岩浆沿断层侵入形成b岩层;最后岩层a沉积并固结成岩。【小问3详解】由第一问可知河流在断层线上,故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河流沿岸居民点少且规模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