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8314

大小:38.9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3-10-30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21级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论语》记载,孔子针对“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行为,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答弟子桃应“舜为天子,瞽瞍(舜父)杀人,舜如之何”时说:“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表明先秦儒者()A.注重血缘伦理B.蔑视法律权威C.主张礼法并用D.维护宗法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孟子在回答如果舜的父亲杀人之后舜应该怎么做时认为舜应该“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由此可知在孔子和孟子的法制观念中伦理高于法律,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在法律和血缘伦理发生冲突时,伦理高于法律,而非藐视法律权威,排除B项;题干强调礼高于法,并礼法并用,排除C项;血缘伦理体现了宗法观念,但与宗法制度概念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2.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他们活跃于各诸侯国,宣扬礼对政治的作用,或影响当权者的决策,或直接参与政治,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据此可知当时()A礼乐制度破坏殆尽B.社会秩序亟待重建C.儒家思想逐渐成熟D.思想文化较为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不断僭越礼制,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从而为思想家宣扬礼对维护政治秩序的主张提供了有利条件,B项正确;春秋时期,礼乐制度不断受到冲击,并不是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以礼治世的主张,未体现其他思想主张,不能说明此时思想文化较为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3.夏商周时期,先王们“临事制刑,不豫(预)设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中频繁地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当权者也往往事前“为刑辟”。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士阶层的崛起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学术争鸣影响D.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夏商周时期‘不豫(预)设法’”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权者事前‘为刑辟’”,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化,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凸显,B项正确;士阶层的崛起与法律形式的多样无关,排除A项;法律的不固定到法律的固定,与学术争鸣没有关系,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4.商朝青铜器纹饰以幻想的动物形象为主,尤其是代表凶恶野兽的饕餮纹。西周青铜器主流纹饰是龙纹、凤鸟纹,纹饰排列也由商的中轴对称转为序列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A.青铜神秘色彩削弱B.礼乐制度强化C.现实主义风格兴起D.地方统治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商朝纹饰体现出商人重鬼神的特点,西周纹饰图案和排序是周人重神与重社会秩序的体现,反映的是礼乐制度强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青铜神秘色彩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现实主义风格兴起,排除C项;材料反映现象与地方统治加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甲骨文则主要是指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这主要说明了商朝时期()A.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征B.诞生了最早的成熟文字C.天人感应观念开始盛行D.强化了大宗的特权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可知,甲骨文的内容都附会着商王与“神”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征,A项正确;“诞生了最早的成熟文字”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结论,是对材料片面解读,排除B项;天人感应观念是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大宗”是宗法制中的概念,且“大宗”是相对于“小宗”而言的,系泛指,并不单指国王,且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A项。6.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一变化()A.有利于形成对地方的直接管理B.削弱了周王室贵族的实力C.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D.使礼乐文化成为族群共识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分封制下,分封对象率领氏族与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也就是族群融合,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发展,C项正确;分封制是一种对地方的间接管理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西周礼乐文化是国家推广的主流文化,但结合当时对地方的控制状况,尤其是交通交流有限,成为“共识”不可能,排除D项。故选C项。7.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河南新郑郑国都城遗址、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都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铜空首布作坊及芯范,其中河南荥阳官庄遗址发现的铜空首布作坊,被确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铸币作坊。这说明春秋时期()A.青铜冶炼技术取得明显进步B.冶炼业以铸造金属货币为主C.中国铸币作坊规模领先世界D.商业贸易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多处铸币作坊,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该时期的商业贸易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有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冶炼技术,排除A项;“冶炼业以铸造金属货币为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铸币作坊规模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8.孔子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孟子也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上儒家学者的言论()A.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B.意在要求统治阶级实行“仁政”C.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D.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民众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意思是“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意思是“士人穷的时候不丧失道德的标准,而发达的时候也不可以背弃自己做人的原则”;“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意思是“保国家是那些为君为臣的、那些当官的、有肉吃的人的事情;保天下才是每一个老百姓要努力的”。以上儒家学者的言论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仁政思想,排除B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早于程朱理学,排除C项;材料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9.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荀子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倡“分田而耕”。这在当时有助于()A.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B.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奴隶主贵族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荀子的理论,其都承认土地私有,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是兼并战争,排除A项;阻碍社会阶层的流动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不利于强化奴隶主贵族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表是中外学者对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统计,据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时期统计春秋时期齐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汉代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唐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宋代城市人口至少占总人口的10%以上清代非农业人口约占17%A.人口城乡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B.汉唐时期的城市人口数量相同C.生产方式的质变加速人口增长D.经济发展受制于城市化的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到清代,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0%左右,浮动不大,反映了封建时期口城乡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A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到城市人口比例,无法知道当时人口数量,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水平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1.孔子率先提出“四时有序”的观点,孟子又指出:“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规律),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荀子则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说明先秦儒家()A.都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B.都恪守敬天保民的思想 C.都要求探求自然运行规律D.思想存在一定的传承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孔子率先提出‘四时有序’......孟子又指出:‘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规律)’......荀子则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孔子认为四季变化有其规律,孟子认为天和星辰运行有其规律,荀子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规律,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先秦儒家思想存在一定的传承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发挥人的主观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敬天保民的思想,孔子和荀子观点未涉及探求自然运行规律,排除BC项。故选D项。12.西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盛行休耕制,或种一年休一年,或种一年休两年。到了战国时期,土地肥沃的地区已经采用连作制,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由此可见,战国时期()A.铁犁牛耕普及全国B.土地所有制发生剧变C.小农经济开始产生D.农业耕作趋于精细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西周、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农作物熟制方面得到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耕作的精细化,D项正确;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但未普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13.战国时期的《商君书》《管子》《吕氏春秋》等文献中,从授田、田亩规划到生产、技术的各个操作环节,都有国家行政干预参与其间,流程十分规范,管理十分严格。这一历史现象主要缘于()A.大土地所有制确立B.封建小农经济瓦解C.精耕细作农业传统D.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社会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内容反映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通过发展农业,壮大国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D项正确;材料中的文献记载并非针对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包括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战国时期,封建小农经济有所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文献记载从侧面体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征,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征不是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4.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儒家继续推崇周代“天命,观下的纵向合作秩序,主张恢复等级有序的礼乐制度,但是儒家的等级秩序已经直接指向现实中的君臣关系,而并不完全固守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与等级制。这表明,当时的儒家思想()A.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B.否定了血缘伦理的纽带作用C.受到了社会转型深刻影响D.确立了垂直管理的政治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阶段,因此社会转型折射在思想上变化,使儒家思想的内涵出现变化,C项正确;A项与法家思想有关,排除;儒家思想重视血缘伦理,排除B项;D项与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关,排除。故选C项。15.某同学在收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史料笔记时制作了下表,对下表解读正确是()选项谚语解读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土地所有权变动开始合法化B“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深其耕而熟覆(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D“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成立中的“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信息可以得出,古代劳动人民细心耕作,禾苗繁茂,精耕细作的理念得以体现,C项正确;材料中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信息反映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但“开始合法化”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信息可知,谚语意思是一个男子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挨冻,该谚语的内涵强调必须重视衣食的生产,这体现出重农的思想但未涉及抑商,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的“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信息可知,该谚语所指的是农业是根本、种地比经商可靠,这体现出重农抑商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16.《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A.植根于礼制传统B.蕴含着人文精神 C.体现了平等意识D.彰显出士人风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可见诗经注重表现人体美;根据材料“‘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可见楚辞中也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见诗经和楚辞都注重表现人的精神和意蕴,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是植根于礼制传统,排除A项;材料与平等意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士人风骨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7.梭伦改革提出把国家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尤其在立法时规定,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使一个不关心城邦公共事务的人不配为公民。这反映的理念是()A.人人平等B.分权制衡C.直接民主D.集体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梭伦改革提出把国家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尤其在立法时规定,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使一个不关心城邦公共事务的人不配为公民。”可知,梭伦此举是为了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提高公民素养,城邦利益高于一切,提升集体主义的意识,D项正确;古代雅典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而且在梭伦改革中是按照财产等级来划分权利,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排除A项;分权制衡体现的是一种权利的制约体系,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直接民主是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8.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这说明古希腊的殖民活动()A.建立了版图广阔的殖民帝国B.加速了大河文明的区域性扩张C.开启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D.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答案】D【解析】 【详解】据材料“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可知,随着希腊的殖民活动,也将希腊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因而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D项正确;古希腊的殖民活动是建立了诸多独立自治的城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殖民帝国,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大航海时代是在15世纪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19.有学者认为:“雅典实行民主制度的前提是‘农奴解放运动’,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的政治革命,克里斯提尼使当时雅典的阶级关系由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对立转变为奴隶和自由民、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伯利克里则把雅典民主带入黄金时代。”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雅典()A.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B.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平等和自由是民主政体基本原则D.民主制度是奴隶主维系统治的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转化过程。民主化可以分为旧体制的解体、民主的建立、民主的巩固三个阶段,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符合这三个阶段,B项正确;“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在奴隶社会没有绝对的平等和自由,排除C项;在当时雅典,民主制度的确是奴隶主维系统治的手段,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0.苏格拉底说过:“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好一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推崇理性思维B.强调道德的相对性C.反对追求财富D.重视人的尊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可知苏格拉底注重知识,提出知识即美德,具有理性思维,A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的是有智慧的人的思想,没有提到道德的相对性,排除B项;苏格拉底注重知识,但材料不能体现他反对追求财富,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重视人的尊严,排除D项。故选A项。21.苏格拉底问普罗泰格拉,希波格拉底将从他那里学到什么?普罗泰格拉答道:“如果他跟我学习,他学到的不是别的,就是他来这里要学的东西。这主要是好的方法,即在个人事务上懂得如何尽可能好地料理家务,在公共事务上,懂得在城邦事务中如何最有成效地说和做。”这一对答反映出智者运动()A.维护了公民智力神圣性B.突出了人的个性自由C.重塑了社会道德价值观D.顺应了政治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在个人事务上懂得如何尽可能好地料理家务,在公共事务上,懂得在城邦事务中如何最有成效地说和做”及所学知识可知,智者运动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与雅典民主政治高峰期相伴。普罗泰戈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处理私人事务和城邦事务的能力,这适应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智者运动对公民智力神圣性的维护,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的个性自由,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忽视道德,排除C项。故选D项。22.公元前450年,雕刻家米隆完成了《掷铁饼者》的青铜雕塑。它取材于古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了一名强健男子掷铁饼的瞬间,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据此可知当时()A.民主范围急剧扩大B.平民地位得到尊重C.突出关注现实人性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青铜雕塑把人体的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等信息可知关注了人本身,C项正确;材料不体现民主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平民地位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公民参与城邦事务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文化突破发生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材料中“轴心时代”()A.巨量影响后世的思想诞生B.东西方哲学同时期成熟C.政治治理理念有巨大进步D.社会全面转型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可知,此“轴心时代”的东西方出现了大量影响后世的思想巨人,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A项正确;哲学成熟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当时东方的中国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治理方式和理念在发生变化,但是西方以希腊为代表还是民主政治理念,排除C项;“全面转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4.雅典“诡辩派”将逻辑运用于人情世故,以教育年轻人参与公共生活为己任,认为真理无关紧要,因为词语就是说服别人的工具而已。政治家口中的真理、正义和其他道德标准不过就是为了达到一已目的,取悦老百姓的工具。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思想混乱导致国家动荡C.居民必须能言善辩D.公民忽视道德功利实用【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教育年轻人参与公共生活为己任”“为了达到一己目,取悦老百姓的工具”等可得出当时雅典人忽视道德功利实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D项正确;宗教信仰意识淡薄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A项;思想混乱导致国家动荡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B项;居民必须能言善辩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先秦开始,中国的政治统治就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夏商周三代,国家结构实际上为部族结构。部族血缘关系,构成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因此,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诞生,就具有家国一体化的特征。秦始皇统一后,宗族式的政治结构转变为家族式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也随之转变为“家天下”式的制度。此后历朝历代,虽然屡有更易,但“家天下”的本质始终不改。家与国的统一,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内容上,就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表现在传统的政治行为规范上,就是君臣关系、官民关系,都有如父子关系。——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中央政府》材料二起初,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都曾出现过“家国同构”。在早期社会,由于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人们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在城邦与家庭之间还没有产生明显的利益冲突。因此,城邦与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变法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移民,氏族血缘关系逐步解体,家庭的政治组织色彩逐渐消退,尤其是在经过几次变法改革后,形成了以财产和地域为政治基础的国家制度,完成了个人从家庭成员到城邦公民的转换,形成了“家国异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模式。——摘编自周靖《“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中西传统家国关系对法的影响的比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讯,指出“家国同构”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制度性史实,并简析其在封建政治伦理中得以不断强化的思想因素。(2)据材料二分析西方社会政治结构由“家国同构”转向“家国异构”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西方“家国一体”走向不同的最主要因素。【答案】(1)史实:秦前:分封制、宗法制;秦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思想因素:孔子极力推崇西周礼乐文明;董仲舒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宋明理学重建儒家信仰。(2)主要原因:社会内部的变法改革;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血缘关系的瓦解。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中,农耕经济;西,商品经济)【解析】【小问1详解】史实:根据材料“夏商周三代,国家结构实际上 为部族结构”并结合所学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可知秦前:分封制、宗法制;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后,宗族式的政治结构转变为家族式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也随之转变”并结合秦朝政治制度可知秦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思想因素:根据所学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可知孔子极力推崇西周礼乐文明;董仲舒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宋明理学重建儒家信仰。【小问2详解】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变法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移民,氏族血缘关系逐步解体,家庭的政治组织色彩逐渐消退”并结合所学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可知社会内部的变法改革;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血缘关系的瓦解。主要因素: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中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同。(中,农耕经济;西,商品经济)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战国至秦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西汉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魏晋帛、粟、钱各占⅓唐代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宋代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元代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示例1论题: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体现传统政治的变迁。阐述: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从汉代以来,古代官员都有严密的品级,按照职级大小领取俸禄,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设计的严密性,按品发放俸禄,调动了官员为皇权服务,追求品级升迁的积极性;早在汉代就存在吏的收入较低、难以维持生计的问题,皇帝有意改革,因为直接接触百姓的低级官吏待遇低,就会造成贪腐问题,但到清代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封建体制的根源决定的;宋代扩大科举的规模,大量知识分子进入文官队伍,同时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因此文官的地位在高工资上表现出来,清代对一些武官的俸银还减半,沿袭了古代重视文治的治国特色。总之,古代官员工资是一个经济待遇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参考示例2论题:中国古代官员俸禄的发放形式折射了古代经济的变迁。阐述:战国至秦朝,主要就是按照粮食折算的俸禄,到了魏晋南北朝至唐初,逐步出现了货币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总体是在不断发展的,用货币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粮食。唐开元以后,出现了完全的货币工资制,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盛世局面,也折射出当时物价较为稳定。宋代发钱,元代支付纸钞,体现了古代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趋势,清代发放白银,说明当时白银已经成为法定货币,商品经济更为发达。总之,官员俸禄的形态变迁是一部活的经济史。【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各时代俸禄情况及政治变迁,可拟定论题: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体现传统政治的变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官员的管理与监督、选官制度的变迁等方面予以论述,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从汉代以来,古代官员都有严密的品级,按照职级大小领取俸禄,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设计的严密性,按品发放俸禄,调动了官员为皇权服务,追求品级升迁的积极性;早在汉代就存在吏的收入较低、难以维持生计的问题,皇帝有意改革,因为直接接触百姓的低级官吏待遇低,就会造成贪腐问题,但到清代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封建体制的根源决定的;宋代扩大科举的规模,大量知识分子进入文官队伍,同时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因此文官的地位在高工资上表现出来,清代对一些武官的俸银还减半,沿袭了古代重视文治的治国特色。总之,古代官员工资是一个经济待遇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也可以“中国古代官员俸禄的发放形式折射了古代经济的变迁”为论题予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屈原,楚国人,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导致和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后来秦国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之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屈原再次被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摘编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屈原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答案】(1)背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争霸战争的需要;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勇于创新与探索的精神;创作了《离骚》等楚辞名篇,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屈原从政期间尽心辅佐楚王,使楚国国力有所恢复,受到人民爱戴。【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在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争霸战争的需要,在思想上,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原因:根据材料“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可知,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勇于创新与探索的精神;根据材料“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可知,创作了《离骚》等楚辞名篇,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根据材料“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可知,屈原从政期间尽心辅佐楚王,使楚国国力有所恢复,受到人民爱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