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3004

大小:48.28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五中2023年春期高二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答案】1.B2.D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判断。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见杜甫七言律诗上并不谨守传统。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冰雪运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冰雪消费市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已达26.95%。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在南方,多地开办了室内滑雪场、滑冰场,开展陆地冰壶、轮滑冰球等相对容易普及的运动,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运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来投资机会。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休闲娱乐等冰雪相关需求会更多。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普华永道中国体育行业主管合伙人周星说:“在场馆方面,我国现有标准冰场654个,比2015年增加了317%,雪场803个,比2015年增加了41%,这就是投资热点的推动;服装和装备方面也受到了冰雪消费的驱动。”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针对冰雪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出更多针对冰雪市场和冰雪运动的个性化产品,支持冰雪消费市场更快发展、转型升级。(摘编自《汇聚改变世界冰雪运动格局的蓬勃力量》,《光明网》2022年2月21日)材料二: 奖牌只是一种标志,显示冰雪运动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受喜爱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其终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强身健体,既提高生活质量,又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提升文明高度。如何推广冰雪运动,是后冬奥会时代需要专注进行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不妨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的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让更多人喜欢冰雪运动,参与和从事冰雪运动,形成全民运动的氛围和时尚,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水准。冰雪运动是挪威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带到雪里和冰上玩耍。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挪威有500万人口,注册滑雪运动员为3000人;中国有14亿人口,但注册滑雪运动员不到300人,这说明在冰雪运动的普及上,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幅员辽阔,适合冰上运动的环境和地区不只是东北,还有华北、西北。此外,我国还有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还需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摘编自《提升冰雪运动能力,需要哪些要素》,《光明网》2022年2月23日)材料三:中国的冰雪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北方地区生活的赫哲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获得冰雪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渐培育了与雪共存、与冰共生、乐享冰雪的生活方式,培育了独特的冰雪民俗。例如,冰雪意味着中国最大的节日“年”的临近,代表着团圆、希望和人们对春的期盼;再例如,在北方冬季经常见到堆雪人、滑雪橇、寻冰凌、冰帆、冰爬犁、狗拉爬犁、马拉雪橇、看冰灯、打雪仗等游戏活动,人们在民俗中享受着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馈赠。与冰雪共存共生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国冰雪文化基因,冰雪运动也随之悄然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应在奥林匹克平台上与其他文化形态展开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应该认可不同的冰雪运动文化在精神层面是内在融通的。冰雪运动均源于自然,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其文化根脉是相通的。从源文化的演化进程看,它们都是由人们对冰雪的美好情感衍化出活泼的冰雪游戏,再经过技术提炼而诞生,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相融合的产物。不同的冰雪文化都表现出同样的精神气质。人们在观赏冰雪运动时都能领略到人类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都能感悟到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运动美感。不同的冰雪运动在很多技术表现形式上极为相似,比如,中国的冰上“抢等”与西方的“短道速滑”、“溜冰车”与“冰橇”、“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摘编自《中国传统冰雪运动的人文价值与文化互融》,《社科网》2022年2月11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已带动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冰雪消费市场。B.我国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许多地方也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C.我国应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D.冰雪运动虽名称不同,但在技术表现上极相似,如“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能及时升级,中国的冰雪运动就会快速地发展起来。B.开展冰雪运动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提升文明高度。C.冰雪运动体现了不同冰雪文化中共同的精神气质:奋勇抗争、拼搏精神等。D.冰雪运动的源头是冰雪游戏,从冰雪游戏中提炼技术后诞生,是自然与文明的融合。6.如何让我国的“冰雪运动”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4.A5.C6.①打破季节和地域局限,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②升级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③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④发扬我国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传统。⑤加强与不同冰雪文化的对话交流。【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已成为”错误,根据材料一“冰雪运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冰雪消费市场”可知,不是“已成为”而是“正成为”。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如果……中国的冰雪运动就……”错误,原文只是说“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选项太绝对化。B.“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提升文明高度”错误,原文是“其终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强身健体”;D.“冰雪运动源头是冰雪游戏”错误,原文是“冰雪运动均源于自然,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在南方,多地开办了室内滑雪场、滑冰场,开展陆地冰壶、轮滑冰球等相对容易普及的运动,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运动”可知,打破季节和地域局限,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 根据材料一“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休闲娱乐等冰雪相关需求会更多。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可知,升级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根据材料二“结合我国的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让更多人喜欢冰雪运动,参与和从事冰雪运动,形成全民运动的氛围和时尚,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水准”可知,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根据材料二“此外,我国还有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还需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可知,发扬我国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传统;根据材料三“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应在奥林匹克平台上与其他文化形态展开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可知,加强与不同冰雪文化的对话交流。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多丽丝·莱辛那天晚上理查德说:“政府发出预警说,要闹蝗灾了,从北方的滋生地下来。”直到有一天,他们在路上回家午休时,老史蒂芬停了下来,抬起手指头,指了指。“看,看哪!”他大喊:“它们在那儿!”玛格丽特听见他的喊声,跑了出来,和他们一起朝山上望去。仆人们也从厨房里出来了。他们都站着,凝望着。在山的一层层岩石上空,是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蝗虫!它们到那里了!整个农场上响起了“嘡嘡”的锣声,劳工们从场院里涌出来,指着山,激动地喊叫。他们很快就来到了家里,理查德和老史蒂芬在向他们发布命令:快,快,快。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老史密斯家的庄稼已经给吃成平地了。 到了这会儿,蝗虫像是冰雹一样落在厨房的屋顶上。听起来像是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玛格丽特朝外面看看,看见空中的蝗虫遮天蔽日。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屋里则更像是在下大暴雨。铁皮屋顶在发出回响,而地里传来的敲打铁器的喧响则像是打雷。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树都是怪怪的,静静的,上面粘着蝗虫,枝丫都压得贴到了地上。到处爬的都是蝗虫,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动,田地她是一点儿都看不清了,蝗虫的大军黑压压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时候,猛地又冲来一群蝗虫,把太阳的光线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突然从灌木丛中传来清脆的“咔啪”一声响——一条树枝折断了。接着是另一条树枝折断了。一棵树顺着斜坡缓缓地倾斜下来,重重地摔到地上。从冰雹似的蝗虫群中,冲出一个人来。还是要茶,还是要水。玛格丽特给他们烧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现在是下午四点钟了,蝗虫在头顶上蜂拥而至,横扫过天空,已经有好几个钟头了。老史蒂芬又走上来了——每走一步脚下都“咔吃咔吃”响,都要踩死蝗虫,他浑身上下粘的都是蝗虫——他一边咒骂,一边用他那顶旧帽子朝空中扑打。走到门口,他突然停下来,飞快地拉掉那粘着的蝗虫,把它们扔掉,接着急忙冲进免遭蝗虫侵袭的客厅。“所有的庄稼全都完蛋了。一点儿都没剩下,”他说。“情况会很糟糕吗?”玛格丽特害怕地问。老人家语气重重地说:“我们全完了。这一群也许会过去,可是它们已经开始了,就会从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飞过来。然后就会有蚂蚱。这一闹恐怕就是三四年呐。”五点钟。再过一个钟头太阳就要落山了。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头顶上还是那么厚厚的一层。树木成了闪着棕色光芒的粗糙的大堆。吃过了中午饭,男人们去地里了。所有的庄稼都得重种。要是运气还有点儿好的话,再来一群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不过他们希望不久能下场雨,这样能长出一些嫩草来,要不那些牛就会饿死;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蝗虫就像是天气一样了——随时都会发生。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如果这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不是废墟——唉,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不过,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选自2018年《中外名篇小说选》,有删改)7.下列有关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中,错误的一项是()A.农场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描绘“农场”这一社会环境,简洁洗练交代故事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向读者透露了故事中人物的社会关系。B.“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这里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了蝗虫过境时的农场景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蝗虫过境后的农场正如莱辛所描绘的那样,一片草叶都没有剩下,将故事的氛围渲染之极点,也让读者感受到蝗灾的破坏性之强。D. “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通过玛格丽特的心理感受,表现了蝗灾造成的严重灾难,含蓄地表达对她软弱性格的批判。8.小说中展现了严重的蝗虫灾害,为何却以“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为题目?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9.有人评价,玛格丽特是近乎失声的角色,是一个旁观者,读者却能从她的视角和行动中感受到蝗灾的严重。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样写法的理解。【答案】7.D8.①“严重的蝗灾”是指从读者的角度和内容上看的,体现在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不算严重的蝗灾”是指在当时的生活中,这样的蝗灾时常发生,本次蝗灾持续时间短,之前的蝗灾经常是“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②标题的内容反映出农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的艰难,人与自然斗争已经成为了常态。③标题是农场男人们经过紧张而激烈的抗蝗斗争后的评价,表现了人们因蝗灾短暂而带来的庆幸心理,也反映了人们经历太多蝗灾的乐观心态。④与女主人公劫后余生的感受,以及千疮百孔的灾难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思索,给读者留下深长的思考空间。9.①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玛格丽特观察到的蝗灾侵袭的场景和人们紧张的抗灾过程,视野更广,让人感受到蝗灾的肆虐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从动作行为上看,玛格丽特在抗蝗灾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开展一系列的紧张活动,动作熟练,如咬紧牙冲向蝗虫,屏住呼吸冲进屋里,不停地烧水泡茶,加煤灌水,充分展现了蝗灾之严重,以及对抗灾的无声支持。③从心理变化上看,玛格丽特面对蝗虫侵袭过程的细致心理变化展现了蝗灾之严重,她面对蝗灾时先是咬紧牙、恶心、后是害怕,蝗灾过去后她有劫后余生之感,并做好面对灾难反复斗争的心理准备,这些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④总之,这篇文章虽然玛格丽特的语言描写不多,但通过女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强烈地传达了蝗灾带给人们的灾难以及人们面对灾难的抗争精神。【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D.“含蓄地表达对她软弱性格的批判”错,于文无据。由原文“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可知,玛格丽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所以文章并未表达对她软弱性格的批判。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由原文“在山的一层层岩石上空,是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可知,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用“一带”“一片”来形容蝗虫,体现在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从读者的角度和内容上看是“严重的蝗灾”。由原文“现在是下午四点钟了,蝗虫在头顶上蜂拥而至,横扫过天空,已经有好几个钟头了”“五点钟。再过一个钟头太阳就要落山了。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我们全完了。这一群也许会过去,可是它们已经开始了,就会从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飞过来。然后就会有蚂蚱。这一闹恐怕就是三四年呐”可知,五点钟,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可见本次蝗灾持续的时间只是几个小时,以前都是三四年。“不算严重的蝗灾”是指在当时的生活中,这样的蝗灾时常发生,本次蝗灾持续时间短,之前的蝗灾经常是“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由原文“吃过了中午饭,男人们去地里了。所有的庄稼都得重种。要是运气还有点儿好的话,再来一群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不过他们希望不久能下场雨,这样能长出一些嫩草来,要不那些牛就会饿死;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可知,人们种庄稼需要靠运气,希望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希望不久能下场雨,对于蝗灾玛格丽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可见标题的内容反映出农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的艰难,人与自然斗争已经成为了常态。由原文“不过,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可知,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他们认为这次蝗灾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标题是农场男人们经过紧张而激烈的抗蝗斗争后的评价,表现了人们因蝗灾短暂而带来的庆幸心理,也反映了人们经历太多蝗灾的乐观心态。由原文“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如果这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不是废墟——唉,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可知,蝗灾过后,她感觉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成了废墟。可见与女主人公劫后余生的感受,以及千疮百孔的灾难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思索,给读者留下深长的思考空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老史密斯家的庄稼已经给吃成平地了”可知,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可见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玛格丽特观察到的蝗灾侵袭的场景和人们紧张的抗灾过程,视野更广,让人感受到蝗灾的肆虐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原文“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玛格丽特给他们烧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可知,从动作行为上看,玛格丽特在抗蝗灾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开展一系列的紧张活动,动作熟练,如咬紧牙冲向蝗虫,屏住呼吸冲进屋里,不停地烧水泡茶,加煤灌水,充分展现了蝗灾之严重,以及对抗灾的无声支持。由原文“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树都是怪怪的,静静的,上面粘着蝗虫,枝丫都压得贴到了地上。到处爬的都是蝗虫,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动,田地她是一点儿都看不清了,蝗虫的大军黑压压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时候,猛地又冲来一群蝗虫,把太阳的光线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蝗虫就像是天气一样了——随时都会发生。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可知,从心理变化上看,玛格丽特面对蝗虫侵袭过程的细致心理变化展现了蝗灾之严重,她面对蝗灾时先是咬紧牙、恶心、后是害怕,蝗灾过去后她有劫后余生之感,并做好面对灾难反复斗争的心理准备,这些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总之,这篇文章虽然玛格丽特的语言描写不多,但通过女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当时的生活中,这样的蝗灾时常发生,本次蝗灾持续时间短,之前的蝗灾经常是“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可见农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的艰难,人与自然斗争已经成为了常态,强烈地传达了蝗灾带给人们的灾难以及人们面对灾难的抗争精神。二、文言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汴州,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①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注】①量移:唐宋时,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的时候,父母便要为他们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称呼的“字”。B.“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有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最残酷的方式。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一种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替裴度歌功颂德。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答案】10.C11.D12.A13.(1)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2)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控告)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调授”后面应该跟官职,所以“调授”放后一句,据此排除A;“转”是“调任”的意思,后面要跟官职,所以“转监察御史”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愈发言真率”句子结构完整,可单独成句,据此排除D。所以C项正确。句意: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给予褒扬的一种称号”说法有误。谥号不只是褒扬,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涵义的一些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这些用来谥号的字,大致可以分为褒善、贬恶、同情三类。故选D。【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是指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重点字词:洎:等到;故:曾经的;延誉:播扬美誉;由是:因此;“投文于公卿间”“知名于时”:都是状语后置句。第二句重点字词:禁中:皇宫;因:于是;碑辞:碑文;磨:磨掉。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韩愈说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二)(9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古风(其六)李白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①。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②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虮虱生虎鹖③,心魂逐旌旃。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④,白首没三边。【注】①代、燕:泛指古代北方边地。《古诗十九首》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②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这里泛指匈奴之地。③虎鹖:虎,指虎衣,鹖,指鹖冠,皆古代武将衣冠。④李飞将:指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雁门关已为边塞之地,龙庭则更在此关之北。由“别”到“戍”,说明离家越来越远;“昔”别“今”戍,见出戍守时间之长久。B.“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虎鹖”里生满虮虱,表明将士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松懈;“旌旃”是指挥作战的旗帜,“心魂逐旌旃”表明将士渴望尽快结束战斗。C.“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苦战”一词将战争过程虚笔带过,给人想象空间;两句诗突出世道的不公,虽纯为客观叙写,但不满之情、讽刺之意尽在不言之中。D.“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以屡立战功而终无封赏的李广为喻,表达对守边将土的深切同情和惋惜;“谁怜”二字以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那难以遏制的激愤。 15.诗歌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4.B15.①运用起兴(或用典)手法,借鸟兽思恋故土表现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②将戍边将士与代马、越禽对比。鸟兽尚且思、恋故土,而将士却不得不远戍边疆,忠心苦战,但战功不赏,忠诚难以彰显,突出了将士的无奈、痛苦,表达出作者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明将士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松懈”“表明将士渴望尽快结束战斗”有误,根据原文“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可知,战士们的头盔和甲胄都生满了虮虱,心魂天天逐着战旗前进。这句诗描写了作战环境的“苦”,表达了作者对将士辛苦征战的同情。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联系注释,化用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句意,借鸟、兽的乡土之恋,表明了依恋故土是一种固有情感,表达了征人离家戍边的痛苦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基调。同时,这句诗将戍边战士与“代马”“越禽”进行对比,根据注释可知,“代马”“越禽”都有思乡之意,但在诗句中戍边的将士们却“不思越”“不恋燕”,他们只能苦战,“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苦战没有功赏,忠诚之心还被质疑,这样的境遇突出了戍边将士的苦楚与无奈之意,这两句的客观叙写,其中的不满之心、讽刺之意,已在不言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将士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嘲讽。(三)默写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情境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陈王昔时宴平乐②.斗酒十千恣欢谑③.茕茕子立④.形影相吊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⑥.齐彭殇为妄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恣”“谑”“茕”“固”“诞”“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表达(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必须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中医古籍①,这些丰富的资料里有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也有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这些精华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对中医药发展来说就是无源之水、②。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濒临失传,让中医发展之道艰难延续。而如果想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则必须培养大批出类拔萃的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虽然当下出版印刷已十分便利,但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仍然主要通过师徒间③,才能得其精要。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为中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之基,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中医药也需要④,紧跟新时代当下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不断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B.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C.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D.不断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答案】17.浩如烟海无本之木口传心授与时俱进18.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之基。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①空,结合后文“这些丰富的资料里”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书籍资料之丰富,故此处可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多用于形容书籍、文献、资料极为丰富。 第②空,结合前文“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中医药发展不能离开传承谈创新,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故此处可填“无本之木”。无本之木: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第③空,结合后文“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中医药发展中师承教育的作用,故此处可填“口传心授”。口传心授:指师徒间通过口头传授和内心领会来传授技艺、学问。第④空,结合后文“紧跟新时代当下人类疾病谱变化,不断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也需要不断创新,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故此处可填“与时俱进”。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我们应将‘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成分残缺,“我们应将”后缺乏介词“以”,使之与“为特征”相搭配。第二处,语序不当。应该是先构建中医教育体系,后打下人才之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CD三项的引号都是表示特殊含义,而A项的引号表示强调,与其它三项不同。故选A。(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同意在甘肃、贵州等八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①,大规模发展已难以为继。而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了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同时,东西部地区供需不平衡,东部一线城市算力缺口大,数据中心饱和,人们意识到②,实现“算力西移”,打造出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当然,就像“西气东输”等工程一样,要实现“东数西算”也需要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并在枢纽节点方面进行合理布局。另外,③,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有望带动产业投资和转移,助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给“东数西算”工程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 【答案】20.①由于资源紧张;②要把数据中心建在西部;③随着这项工程的启动。21.“东数西算”工程是一项通过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②让西部算力资源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运算(或:将东部算力资源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的工程。【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制约东部地区发展的问题,结合下文“西部地区资源充裕”可知,此处应填:由于资源紧张。第二空,前文有“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东西部地区供需不平衡,东部一线城市算力缺口大,数据中心饱和”,所以人们意识到的应该是数据中心西移,再结合“算力西移”可知此处应填:要把数据中心建在西部。第三空,“另外”表示对上文的补充,是说“东数西算”工程即数据中心西移的另一好处,用在句首起过渡作用,据此应填:随着这项工程的启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首先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是“工程”,然后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结合“需要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概括出途径、方法“通过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结合“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了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概括出结果“让西部算力资源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运算(或:将东部算力资源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最后用下定义的表达式“‘东数西算’工程是一项……的工程”表述即可。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要学会珍惜。友谊、爱情、荣誉、人格、事业、礼物等等,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需要珍惜,甚至不幸的遭遇、平淡的生活、普通的交往等等都孕育着值得珍惜的内容。人生有时也要学会舍弃。舍弃暂时的安逸,可以获得生的幸福;舍弃一己之私,可以获得天下的大公;舍弃蝇头小利,可以赢得千秋大义。珍惜与舍弃看似矛盾对立,但又和谐统一密切相关。该珍惜的珍惜,该舍弃的舍弃,这是人生的辩证法,人类的大智慧。请以“珍惜与舍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珍惜如金,放弃如歌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珍惜中不断积累,在不断放弃中超越的过程。不懂得珍惜就不懂得放弃,不懂得放弃就不懂得珍惜。如果说珍惜是生命中的金子,那么放弃就是最能弹奏出人生优美旋律的乐章。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丰富多彩又充满变化,所有的事物和生命都在珍惜中坚守自己,在放弃中完善自我。种子,在积蓄力量中放弃沉睡,跃然于春天的土地,才绽放出绚丽的花蕾;小溪,在历经曲折坎坷中蓄势待发,朝着既定的目标奔走,最终汇入大海得到永生;朝阳,在黑暗中洗尽昨日铅尘,才能奉献给大地一片新的光明;航船,放弃了港湾的宁静而选择了风浪,才能扬帆远航,到达希望的彼岸……珍惜与放弃更是人生不可回避的考验。庄子放弃了功名利禄,“独守心灵月亮的寂寞之树”,任做逍遥游中人,鲲鹏展翅,自由自在,该是他不变的淡泊与珍惜;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总是酒中仙”的浪漫诗人李白,舍弃宫庭的浮华奢侈,远离尘世,追求一种安静的生活,而成就了一代“诗仙”的美名,那是一种超然洒脱中的珍惜与放弃的智慧;在跨越时间的镭射线里,居里夫人,找到的不仅仅是那化学元素,更有那让人窒息的荣誉,对此,她淡然若无,依旧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中探寻那未知世界的科学奥秘;或许巴金先生的一生最能诠释人生珍惜与放弃的真谛,从《家》到《随想录》,在穿越历史时空的磨难、抗争、徘徊、荣耀中,始终没有停歇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特别是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的苦难屈辱后,他没有停留在昨天创伤的痛苦中做一个旁观者,而是紧锁眉头,拿起他手中最沉重的武器-笔,刀笔自己,反思历史,把充满理性思想的真话和思考留给了后人。其实,珍惜与放弃就像一个长途跋涉者背负的行囊。里面装的东西太多,如果什么都不放弃,就会感觉到越来越沉重、压抑而无法远行。如果把自己必须的东西都扔掉,就会像在沙漠中丢失了水囊的行人,生命将没有水的滋润而凋零。所以,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当珍惜的一定要珍惜,当放弃的必须放弃。放弃愚昧,就会在拥有知识中获得智慧;放弃私欲,就会拥有人生更大的财富;放弃自卑,就会赢得自己真正的尊严;放弃积怨,就会创造更多的和谐和美好……珍惜与放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是人生中的坚守与超越。学会珍惜与放弃吧,因为,珍惜如金,放弃如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关系型话题作文题。从所给的材料来看,第一层内容主要讲人要学会珍惜一些东西,尤其是真善美的东西,甚至是一些不幸的遭遇、平淡的生活、普通的交往等,也就是说,珍惜一切值得珍惜的东西。第二层所讲的是人也要学会舍弃,舍弃应该舍弃的,或者说,舍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从写作要求来看,给出了一定的提示,“珍惜与舍弃看似矛盾对立,但又和谐统一密切相关”,这点明了“珍惜”与“舍弃”的关系,矛盾对立而又和谐统一。“该珍惜的珍惜,该舍弃的舍弃,这是人生的辩证法,人类的大智慧”,这是说,如果能够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人生的大智慧。“珍惜”该珍惜的,因此才需要舍弃。比如,珍惜大义,因此才会舍弃生命,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舍生而取义;珍惜天下大公,因此才会舍弃一已之私;珍惜名誉,因此才会舍弃物质利益等。二是是辩证关系,有珍惜自然会有舍弃。当然,舍弃是因为珍惜。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珍惜物质利益而舍弃精神追求,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在文章中这样论证,观点明显是不正确的。此类文章可以安排成并列式,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比如屈原、苏武、文天祥等,他们都是珍惜大义,舍弃小利的典型代表。也可以安排成对比式,正面和反面例子进行对比,更能有力地证明观点。立意:1.珍惜应该珍惜的,舍弃应该舍弃的。2.舍弃是为了更好地珍惜。3.学会舍弃才会更好地珍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