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六数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教案学科数学下第一单元年级玄主备人教案组成员张少刚使用时间平等乡集体备课组
1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一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复习旧知。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2.引入新课。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教学新课1.议一议。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3)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2.算一算。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3.比一比。(练一练)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
2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1.练习一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3题。
3第二课时:统计图的选择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2和第4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1.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2.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不相关信息。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征。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一一合理选择统计图(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初步理解出示例2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考。统计图1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者结合来选择。)2.分析问题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3.巩固应用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三、巩固新知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
4四、全课小结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五、布置作业做基础训练
5第三课时扇形统计图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2.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想一想,填一填。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看电视听音乐打球看小说跳舞2533453022C、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125129135140150153人用()统计图B用()统计图(:用()统计图2.练习一第5题。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品种合计黄瓜韭菜萝卜番茄种植面积/平方米3.练习一第6题。出示题目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
6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1.练习一第7题。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2.动手做。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7“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教案学科数学下第二单元年级A主备人教案组成员使用时间平等乡集体备课组
8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课前准备: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圆柱体和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A探究圆柱的特征。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3.讨论、交流、总结(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圆柱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侧面1个曲面4.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B、研究圆锥体的特征。1.引导观察(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9顶点:1个面:2个侧面(曲面)底面(圆)(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2、圆锥高的认识(1)高在哪里?(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2、完成书上的练习二的第一二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10圆柱的表面积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课前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找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让学生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二、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⑴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2)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2、出示例1中的罐头。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较方便?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4.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三、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出示例3中的圆柱。
11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长:3.14X2=6.28(厘米)宽:2厘米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板书: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交流:你是怎么画的?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X2+圆柱侧面积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四、总结反思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五、巩固应用1.完成练习二第4题。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2.完成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六、作业
12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第3课时教学目标:L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有关实物教学过程一、系统整理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和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的形状2.根据展开图,结合教具,总结出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教师归纳,整理成板书。底面积=nrr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二、基本练习。1、求下列圆柱体的侧面积(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4.求下列圆柱体的表面积(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三、指导完成书本练习。1、完成练习二第7题。
13⑴讨论: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为什么?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2、完成练习二第8题。⑴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积?为什么?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3、讨论练习二第10题。⑴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⑵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哪几个部分?⑶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的底面直径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⑷各自计算,算后交流算法和结果。⑸如果要做10顶呢?怎么算?3、讨论练习二第11题。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⑵讨论: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算?算出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后,怎么算?为什么?4、讨论解答练习二第12题。⑴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目意思。⑵尝试列式。⑶交流算法: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的?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四、总结反思五、作业
14圆柱的体积第4课时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怎么算?生猜想:用底面积X高=体积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新课教学1杆引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S=nr2)这一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谁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把圆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师: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让学生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2、合作学习,探索研究。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3、推出公式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15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根据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三、巩固练习。1.出示第16页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2.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强调: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要先算出底面积。3.完成第17页的第2题。读题后强调说说为什么电饭煲要从里面量底面直径和高,然后列式解答。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6圆柱的体积练习(1)第5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铺垫。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谁来说说圆柱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我们是如何推导的呢?2、过程再现:(l)CAI出示动态过程,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此过程,将长方体与圆柱的体积、高、底面积对比,加深对公式的理解)。(2)长方体的底面积为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二、知识梳理,练习巩固。1、知识整理。(1)已知圆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2)已知圆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3)已知圆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2、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2)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3)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让学生看图猜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再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计算,以验证或否定
17自己的猜想。2.完成练习三第5题。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说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再计算容积的方法。3、完成练习三第6题。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1)师出示50枚1元硬币用纸卷成圆柱的形状图,引导生观察图中的条件。(2)思考:可以怎样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有什么不同的方法?(3)交流:可以先算50枚1元硬币组成的圆柱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也可以先算出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用底面积乘高。4、压路机的滚筒是个圆柱,它的长是2米,滚筒横截面半径是1米,如果滚筒每分钟滚动5周,那么10分钟可压路多少平方米?5、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计算体积与容积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18圆柱的体积练习(2)第6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⑴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⑵半径4厘米,高12厘米⑶直径5分米,高6分米2、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10米,深1米(1)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2)在池底及池壁抹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3)挖成这个水池,共需挖土多少立方米?二、综合练习1、做练习三第11题。⑴各自练习。⑵交流:怎么算这个油桶的容积?要注意什么?提醒学生要看清单位。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为什么?2、做练习三第13题。3、讨论练习三第14题。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⑶分别怎么算?4、做练习三第15题5、讨、论思考题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19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三、补充练习1.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一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4、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计算体积与容积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五、作业
20圆锥的体积第7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重点: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课前准备:课件或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圆柱-(转化)一长方体(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3.同学们觉得把圆锥体转化成什么比较好呢?圆锥一(转化)一圆柱学生回忆所学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4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二、大胆猜想、培养想象能力。在确定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猜想:等第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说明想法。三、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X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3)学生分组做实验。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21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评讲时强调求圆锥体体积时要注意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21页练一练3.口答练习四5o学生口答后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4.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四1、2、3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自己谈谈学习圆锥体积的收获。六、作业圆锥的体积练习课第8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迅速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2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套习铺垫内什知E1.'圆锥体的"积公式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互关系填空,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相互关系的理解。(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3.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4、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二、补充练习:1.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围成一个圆柱体,它的体积是()。A.n4~4B.nr2C.44-nD.14-4n2.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3.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圆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三、丰富拓展、延伸练习。1.拓展练习:(1)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圆锥的体积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2)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48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2.练习四"
232.讨论练习四/II蒙古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方法。(1)蒙古包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2)上部的圆锥和下部的圆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3)同学们能独立地求出蒙古包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吗?请试一试。3.交流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四、全课总结,内化知识。1.提问:(1)同学们掌握了圆锥体的哪些知识?(2)你用圆锥体的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2,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38页思考题。五、作业
24“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教案学科数学下第三单元年级A主.备人屈卷保教案组成员使用时间
25课题名称:解决问题的策略年级六年级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教学重难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组交流方法。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1'.w435人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乃工J二次备课
26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多名学生回答,征求看法。)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1.做第28页的“练一练”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27课堂检测1.练习五第1题。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2.练习五第2题。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教学反思
28“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教案学科数学下第四单元年级六主备人教案组成员屈卷保使用时间
29课题名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年级六年级执教人1执教时间课前思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二次备课三、教学例2、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30(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3、教学“试一试”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O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五、全课小结。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31课堂检测1、做“练一练”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2、做练习六第1、2题。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教学反思
32课题名称:比例的意义年级六年级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3、通过自己的预习,你已经学会比例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认识比例(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o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二次备课
33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比(4:6)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2:3=4:6)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课堂检测1.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1)1012和2530(2)28和9272.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32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240千米。(1)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3.下面各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时间/分46路程/米2403604.18的因数有(),从这些因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的比例是()o5.写出一个比例,使它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2,这个比例是()o6.商场开展促销活动,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原价/(元/件)5080150200现价/(元/件)4064120160你能从中选择两组数据,组成一个比例吗?教学反思
34课题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年级六年级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3:5和18:30(2)0.4:0.2和1.8:0.9(3)5/8:1/4和7.5:3(4)2:8和9:27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二、自主探究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出示:3:5前项后项(2)出示:3:5=18:30内一项夕卜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课件出示:3/5=18/30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2、出示例4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二次备课
35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4、思考6/3=4/2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2)做“试一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课堂检测1、做“练一练”(1)学生尝试练习。(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5:3=():412:()=():5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3、做练习七第1、2题教学反思
36课题名称:4.4解比例年级六年级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学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6x=13.5X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二次备课
37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1、做“练一练”2、做练习七第6、7题。课堂检测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3、做练习七第8、9题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4、完成思考题
38课题名称:4.5比例尺年级六年级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2、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看懂线段比例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一、复习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1米=()分米1千米=()米20米=()厘米50千米=()厘米二、情境导入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一一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二次备课
39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I: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0102030米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1、做“练一练”第1题。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3、指出: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2.5厘米:10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40课题名称:4.6求实际距离年级六年级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1、教学例7。(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o)(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2、做“试一试”。(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二次备课
41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再组织交流2、做练习八第4题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3、做练习八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4、做练习八第6题学生独立做题,投影展示,集体订正。5、做练习八第7题互相讨论解决问题,集体校对。
42课题名称:4.7面积的变化年级六年级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2、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1.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2.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1)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2)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小组交流(4)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2N:1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二次备课
4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4.分组练习让学生: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5.反馈展示6.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1.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课堂检测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3.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44学科数学下第五单元年级六主备人教案组成员白振学使用时间
45教学内容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2.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识图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向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确定位置的知识?(东南西北,第几排第几个,数对等)2.如果一个物体处在没有竖列没有横行的环境中,比如在海上、空中,又用什么方式确定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4C二、互动新授1.用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1)教学北偏东(西)、南偏东(西)①出示第50页例1的情境图。提问:一艘轮船在正北方向航行,你能说出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学生用学过的东北、西北来描述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②拓展:请同学们想一想,东南、西南方向又叫作什么方向?学生思考后回答:东南方向也叫作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作南偏西。③下面我们来比比谁的手指快。教师说方向,学生在图中指一指。(2)教学用角度确定位置。①如果老师现在告诉苏我你还有一个灯塔A也在北偏东方向,你能在图中指一指吗?请多个学生上黑板指一指。提问:如果灯塔1和灯塔A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但是位置却不同,我们该怎么区分它们呢?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根据它们偏离角度的不同来区分。②问:怎样测量灯塔1和正北方向偏离的角度呢?课件演示并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观测点,00刻度线对准轮船的正北方向,观察灯塔1所在的边,读出度数。学生先在图上量一量灯塔1偏离正北方向的角度,说出度数,然后在书中填一填。
462.用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1)提问:是不是知道灯塔1在北偏东300方向就能把它具体位置确定下来了呢?课件演示:画出北偏东300这条射线,并提问:这条射线上的点都在北偏东300方向,哪个点是灯塔1的位置呢?还需要知道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测量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3厘米3X10=20(千米)学生汇报: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0方向30千米处。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精确位置需要具备两个要素,即方向和距离。三、巩固练习1.做第51页“练一练二提问:(1)本题中以哪儿为观测点?(2)要求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位置,需要测量哪些数据?(3)如何求出灯塔2到轮船的实际距离?学生在小组交流,动手测量,完成计算。2.练习九第1题。提醒:这道题内容比较多,要仔细读题,弄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提问:(1)图中以机场所在地点为端点,向四周画出了许多射线,每相邻的两条射线的夹角是多少度?(2)“每相邻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飞机A在屏幕上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回答问题。独立完成填空。四、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38-39页教学反思:
47学科数学下第六单元年级A主备人教案组成员白振学使用时间
48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课时5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教学重难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二、互动新授1.认识正比例图像。(1)出示P58页例2的方格图。提问:表中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表示多少千米?(2)出示例1的表格。教师引导学生画图。①指导学生描点。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1小时行80千米”的这个点,并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引导:表示1小时的竖线与表示80千米的横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小时行80千米二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找一找代表其它几组数据的点,并指名板演。②连线。让学生连接图中各点,说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发现图中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正比例的图像。从直线上的每个点中,我们既能知道汽车行驶的时间,又能知道行驶的路程。这两个量紧密联系,对应的时间和路程用同一个点,点不同,时间和路程也都发生变化,但是它们的比值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说它是正比例图像。
492.正比例图像的应用。问题一: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小组讨论交流方法。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数字在2和3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同学们首先要看准,从这点作横轴的垂线,看这条线与图像交于哪一点,再由这一点向纵轴画垂线,看一看这条垂线与纵轴的交点。这点表示的千米数就是汽车2.5小时行驶的路程。学生动手画一画,找一找。问题二: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3.小结:我们在根据图像判断时,必须找准对应的点,通过画纵轴或者横轴的垂线的方法找准点,读准数。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二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2.练习十第4题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讨论和交流3.练习十第5题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题中表示的是哪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学生独立绘制表格,并解决问题。四、课堂小结: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时也可以通过图像来判断。根据图像判断数量时可以作对应点的垂线,以减少误差,让估计更准确。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教学反思:
50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课时5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4.导入新课: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二、互动新授1.认识反比例的意义。(1)初步感知反比例。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3.提问:从“用60元购买笔记本”这句话中,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60元是这批笔记本的总价,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发生变化,但是笔记本的总价是固定的,始终是60元。(2)探究反比例关系。提问:观察这张表格中的两个数量,它们成正比例吗?为什么?小组讨论:①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②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③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3)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引导总结:购买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
51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2.反比例意义的应用。出示P61页“试一试二(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3.用字母表不反比例的意义。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Xy=k(一定)揭示板书课题。三、巩固练习1.完成P62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完成之后随机小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乘积是否一定,两者缺一不可。2.完成P62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读题,独立解答。之后集体交流。3.了解P62页的“你知道吗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再观察表格,说一说x和y的乘积总是多少,并用"xXy=60”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反比例图像。四、课堂小结引导总结:成反比例的两种量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两种量要相关联;二、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三、两种量的乘积一定。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1、2题。教学反思:
52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课时5课时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认识加1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反比例的量的理解。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2.举例说明。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二、基础练习1.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1)当底面周长一定时,()与()成正比例;(2)当高一定时,()与()成比例;(3)当侧面积一定时,()与()成()比例。2.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1)当()一定时,()与()成正比例;(2)当()一定时,()与()成反比例;(3)当()一定时,()与()成比例。3.aXb=c(a、b、c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1)当a一定时,()与()成()比例;(2)当()一定时,()与()成反比例;(3)当()一定时,()与()成()比例。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一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2.练习H^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之后要让学生具体说明判断时的思考过程。
533.练习十一第5题。(1)看图填写表格。(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4.练习H—第6题。第(1)小题,引导学生根据四名同学看的是同一本书,理解“每天看的页数”与“看的天数”的乘积(也就是这本书的总页数)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己看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和是不变的,但这两种量不满足构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条件,所以,它们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5.练习H^一第7题。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6.练习H^一第8题。学生自主练习,再把每次输入的数与相应的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最后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教学反思:
54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课时5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规律。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量量比比(小组合作完成)提出要求:1.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1)按要求填表。(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4)引导总结: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二)议议做做提出要求:
55L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少?(1)学生同桌交流。(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2.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3.践操作: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1)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及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并把结果填在下表里。(2)由学生各自算一算大树的高度。(3)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4)提问: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三、拓展延伸根据求大树高度经验,让学生计算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四、课堂小结谈话: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学得开心吗?五、课外作业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教学反思工
56“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教案学科数学下第七单元年级玄主备人教案组成员都国伟使用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第七单元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一课时:整数、小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年级I六I执教人II执教时间——课前思考:
57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学习目标: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学习重难点: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
58教L导语: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学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L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程出示问题:(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59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教2.质疑释疑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过交流数的读、写法。程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呈现结果。
60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0右边的口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口里的数是怎样想的?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上都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课堂检测o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61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62课题名称:第二课时:因数与倍数整理与复习年级I六I执教人II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回顾知识。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在整数知识里,我们还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进一步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掌握倍数和因数等相关概念,以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
63教学过程L导语: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通过复习,能进一步了解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应用这些知识。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L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1.嬲口识揄里。提高:回想一下,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回顾,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回顾。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像?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64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练习与实践”第11题。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学生先独立写出质数和合数,再指名口答。追问:最小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练习与实践"第11题。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5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学生先独立写出质数和合数,再指名口答。追问:最小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课堂检测o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指名读第(1)题。谈话:同学们可以按要求先试着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再写出来。学生尝试练习后同桌交流。集体校对,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有序思考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66课题名称:第三课时:分数、百分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年级I六I执教人II执教时间——课前思考: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呈现以下四个问题:(1)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2)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4)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相改写?学习目标: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学习重难点: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67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68教具学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尸次备课L导语: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L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强调:分数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分;小数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69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井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先尝试填写,再集体交流。提问:这两组数分别会越来越接近几?2.质疑释疑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提问:你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枳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70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提问:你能说说种子发芽率的具体含义吗?折扣表示什么?发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样求的?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课堂检测o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提问:你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枳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71课题名称:第四课时:常见的量整理与复习年级I六I执教人II执教时间——课前思考:(1)提问:你知道质量单位的哪些知识?(2)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时间单位?你知道这些单位间的关系吗?说说你的认识。提问:闰年有什么规律?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提问:我们认识了哪两种计时法,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习目标:.学生进一步掌握质量、时间和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单位的进率,能够根据实际选择、应用合适的单位;掌握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量的简单计算。学习重难点:常见的量的归纳整理和应用。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一教具、学具:多媒体。
7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质量、时间和人民币这些常见的量和相应的计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复习这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L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直接填空。集体反馈,指名说说分别填写了哪个单位,怎样想的。指出:填写单位时,要先根据实际明确填写哪种量的单位,再根据具体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学生先填写在书上,再指名口答结果,选择2—3题说说怎样想的。二次备课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73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口答,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的时间时2012年6月16日18时55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要求说明怎样想的。求出物体最重可能有多少,和能承载的重量比较、判断。
74课堂检测O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先完成填空,再集体校队。追问:每年第一季度的天数怎样计算?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75“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五课时: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年级I六I执教人II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学习目标:.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备课
76教学过程L导语: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L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77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教1.反馈展示(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生答。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生交流,汇报。(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过2.质疑释疑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程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总结。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78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提问: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课堂检测o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出示表格,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填表。集体交流结果,说明算法并呈现表里的结果。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
79课题名称:第六课时: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1)年级I六I执教人II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出示"练习与实践"第1题。(1)指名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提问: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集体交流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校队,做错的同学自己订正。学习目标: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学习重难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和掌握运算律和一些规律。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一
80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备课
81教L导语: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回顾整理了加、减、乘、学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关系,以及计算法则。今天这节课,我们过在此基础上继续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程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L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1)引导:在四则混合运算里,我们学习过运算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你能举例说明吗?小组讨论,按要求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小组讨论、填表。集体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呈现填表。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82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知道。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规律。说明:在计算时,如果应用运算律或运算规律,能先把其中的小数、分数计算凑成整数,或者能把一些计算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使计算变得简单,就可以选择合理、简单的算法,使计算简便。追问:你觉得应用简便计算要注意些什么?2.质疑释疑卜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①4——x21@5.01-0.99(-)xl2学生计算,指名板演。交流算法,要求说明计算方法和依据。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83学生读题,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课堂检测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①4——x21(2)5.01-0.99(-)xl2学生计算,指名板演。交流算法,要求说明计算方法和依据。。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分别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84课题名称:第七课时: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2)年级|六|执教人||执教时间口课前思考:根据下列问题找出单位"1"的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1)桃树棵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桃树棵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3)实际产量超过了计划的百分之几?(4)实际降价了百分之几?学习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
85教学过程L导语: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这节课我们要复习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清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1.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根据下列问题找出单位"1"的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1)桃树棵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桃树棵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3)实际产量超过了计划的百分之几?(4)实际降价了百分之几?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86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根据条件找出单位"1"的数量,说出数量关系式。教(1)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足球个数是排球的90%;(3)大米袋数比面粉多;(4)用水量降低了20%。2.质疑释疑解答卜列各题。(1)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240千克,已经学过售出几分之几?(2)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已经售出多少千克?程(3)李大爷收了一批白菜,已经售出,正好是240千克,这批白菜有多少千克?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解答下面各题。(1)菜场运来西红柿300千克,运来黄瓜的千克数是西红柿的,运来黄瓜多少千克?(2)菜场运来西红柿300千克,运来黄瓜的千克数比西红
87柿少,运来黄瓜多少千克?提问:你能列出每题的算式吗?请你说一说。追问: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步计算,第(2)题要两步计算?解答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课堂检测o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提问:比较这三个实际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88课题名称:第八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1)年级I六I执教人II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引导:大家先回顾一下学过的解决问题知识,同桌互相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讨论一下,这些策略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过。学习目标: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小学阶段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习重难点: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
89教学过程L导语:谈话:今天的复习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今天的复习,要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整理并掌握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策略的应用,今天着重复习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掌握分析方法,正确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解答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L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1)让学生独立阅读第(1)(2)题。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题的条件和问题,说说两道题哪里不一样。(2)引导:这两题你能怎样想的?自己先思考准备怎样想,再同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提问:你能说说第(1)题可以怎样想吗?还能怎样想?指名几个学生从条件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90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1)让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意。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图形说说第(1)题小芳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第(2)题两人是怎样行走的。引导:先看看小芳和小军的速度各是多少,想想两人大致在哪里相遇,在图上用一个点表示出来。教交流:你估计大致在哪里相遇,怎样想的?学T2.质疑释疑.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过让学生读题,说说从表格里的对应数值能知道什么,要解程决什么问题。引导: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想办法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这是怎样想的?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让学生独立读题,摘录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你是怎样
91整理的?提问:根据整理的条件和问题,这题可以怎样想?说一说你的想法。追问:你认为整理的条件和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课堂检测0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和第5题。教学反思
92课题名称:第九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年级|六|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让学生读题,利用图形理解条件和问题。交流:你知道了题里有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形,根据交流注明长、宽的条件)这块长方形菜地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引导:要计算这里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你能根据题里的条件在图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吗?想一想怎样画,自己画一画。交流: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顶点画宽的平行线段?学习目标:学生能应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释和说明自己所用的策略。学习重难点:用画、列表、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
9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重点应用了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能自己选择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L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出示:一个长方形长8分米,宽6分米。如果把一条长缩短到原来的一半,或者把一条宽缩短到原来的一半,都能得到一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会相等吗?算一算、比一比。提问:想想这个图形分别怎样变化的,能用什么策略解决,用你想到的策略算一算、比一比,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二次备课平等乡数学教案集教学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提问:你能说说题里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大家想一想杨大爷步行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再列表或画图表示行走过程,看看从表里或图中
94能知道什么新条件。学生列表或画图,教师巡视、指导。1.质疑释疑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1)让学生先根据题意补充线段图,再同桌交流怎样补充的,讨论怎样解答,有没有不同解答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解答。学生画图、交流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交流:线段图是怎样补充完整的?你能联系线段图理解这里的不同解法,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吗?自己观察、思考,不明白的可以合同学交流。提问:你能说说这些解法各是怎样想的吗?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不同解法。比较:哪种解法更方便一些?这里应用了哪个策略?O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学生读题,要求交流条件和问题。提问:下面的线段图表示了哪些条件?还有什么条件没有表示出来?课?引导根据从第一筐取出放入第二筐,两筐苹果就同样重这个条件,检
95测表示第二筐苹果多重的线段怎样画呢?先看表示第一筐的线段想一想,再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根据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有多重的线段怎样画的?说说你的想法。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96课题名称:第十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年级|六|执教人||执教时间一课前思考: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学习目标: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学习重难点: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一教具学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备课
97教L导语: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区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学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u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程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1.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
98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二段长度有什么关系?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2.质疑释疑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
99然后列式求出结果。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课堂检测。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1)指名学生读题。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
100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还有假设不同的张数再调整的吗?提问:调整时,每张按多少元调整的?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101课题名称:第十一课时: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1)年级I六I执教人II执教时间课前思考: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教师相应板书:①表示计算公式,如C=2(a+b)。②表示运算律,如a+b=b+a.③表示数量关系,如s=vt。学习目标: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掌握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的方法。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一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备课
102教L导语: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学,今天主要复习其中的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过并且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用rii字母表示数,提高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程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1.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第(3)题是怎样根据a=3求周长4a和面积各是多少的?提问:列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列出相应的式子。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只要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计算结果。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103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不卜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①3x=15x-2x-x=②18+3=616+4x=40a+4
104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就能求出方程的解。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练习与实践”第2题。学生观察第2题。提问:你会解这些方程吗?请你独立解方程。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课堂检测o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①果园有桃树和柳树共1000棵。②红花比黄花少25朵。③学校航模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④花金鱼1:匕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教学反思
105课题名称:第十二课时: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2)年级|六|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引导:上节课已经复习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现在再看一道题,大家独立列方程解答,并想想按怎样的步骤解答的,关键是哪一步。学习目标: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根据题意说呢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地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一教具学具:多媒体。一一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备课
106教L导语: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方程的相关知识,主学要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1.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程出示: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240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1.5小时后离乙地还有75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学生独立读题并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交流:这题是怎样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方程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平等乡数学教案集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1)学校书法组有42人,比音乐组的2倍少4人。教音乐组有多少人?学O=书法组人数O=4人过(2)学校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42人,书法组人数是音乐组的2倍。书法组和音乐组各有多少人?
107O=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的人数学生独立读题,完成数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指名学生说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为x,口头列出方程;根据交流呈现等量关系式和相应的方程。追问:方程是根据什么列出的?1.质疑释疑.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名列不同方程的学生板演。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和方程,教师板书。
108课堂检测O出示"练习与实践”第9题,引导学生了解题意。(1)出示数表和3个方框。①让学生按横框直接在书上的数表里框4个数,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框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再框几次,验证自己发现的关系,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提问:这样每次框出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用a表示框里的第一个数,后面3个数分别怎样表示?自己想一想、填一填。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109课题名称:第十三课时和比例整理与复习年级I六I执教人II执教时而课前思考: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应板书。学习目标: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加深认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巩固解比例的方法,能应用序口比例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学习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
110教L导语: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对上次口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学和复习。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主动回顾、整理比和比例的知识,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及应用,进一步增强运过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程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L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1)出示问题: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②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请你举例说明。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111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②引导: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呢?请你填写课本上的式子,相互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集体交流,教师相应板书。2.质疑释疑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②引导: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呢?请你填写课本上的式子,相互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112课堂检测o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出示第(1)题,学生根据要求先量出每副图片的长和宽,并写出长和宽的比。集体交流,有错的同学订正。提问:估计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你是怎样估计的?教学反思平等乡数学教案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