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语文阅读教学好不好,首要关键就在于是否深入钻研文本。一、当前存在着不深入钻研文本的问题备课两个“三个一”。第一个“三个一”:读一遍课文,看一遍教参,下载一个课件。第二个“三个一”:下载一个课件,看一遍教参,读一遍课文。不知道有没有“两个一”,“一个一”,不知道有没有“一无所有”。不见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不见了对教学的精心设计,不见了教师自我。第一页,共七十页。
1危害性:1.内容肤浅,人所尽知;避重就轻,避难就易。2.随心所欲,任意抽取一点让学生讨论;急于形式出新,以形式取胜,如让孔乙己告状。以虽新奇但其实不对的认识取胜,如“愚公移山不如搬家”等。对《孔乙己》和《愚公移山》,我为《语文周刊》分别写了一篇文章:第二页,共七十页。
2孔乙己不会去告状几年前,有一个教师教学《孔乙己》,让孔乙己去状告打人的丁举人,并让学生辩论:孔乙己能打赢官司吗?据说,课堂气氛很热烈,大家争得很厉害,有人说他赢了,有人说他输了,还有人说他后来中了举,做了官,狠狠报复了丁举人!其实,无论是说孔乙己官司打赢了还是输了,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孔乙己根本不可能去状告打人的丁举人!第三页,共七十页。
3一般说来,告状总是被侵权的一方告,被侵权的一方总觉得自己理由十足,一定能打赢官司,否则还告什么状,岂不是白花银子(钞票)白丢脸!孔乙己是被丁举人打了,而且打得很厉害,两条腿都被打断了,只得“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靠手来走路,成为一个“废人”。在我们今天,把小偷打伤或打死,的确是要判刑的,孔乙己确实是被侵犯了人生权,但他敢告状吗?不敢。因为在那时,似乎还没有什么“人权”意识,是小偷就得被打,打断了腿也没有什么了不得。孔乙己的确有个“窃书”的毛病。小说中说:“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第四页,共七十页。
4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读了书就对其他“营生”统统“不愿干”、“不会干”,这既是封建读书科举制度的一种毒害,也是自己的一种不良癖性。别人请他“钞钞书”,本可混口饭吃,但要不几天,“便连人和纸张笔砚,一齐失踪”,把什么都偷走了!这一回“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既有现行,又有前科,他敢告状吗?人生权被侵犯,又能怎样!第五页,共七十页。
5不错,社会上也有“恶人先告状”,无理占三分的情况,但我们的孔乙己虽然“窃书成癖”,却确实不是一个恶人。“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他“好喝”,酒不能不喝,没有钱也要欠着喝,但一旦有了钱则马上还,这种品质就是在今天,也可以成为某些或公或私的“老赖”的榜样。他又颇为善良,给孩子茴香豆吃;关心做小伙计的“我”会不会写字,为“我”将来能否“做掌柜”着想。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使人快活”,这快活固然只是为大家添点笑料的意思,但起码说明他不是坏人、恶人,因而也就绝对不存在“恶人先告状”的问题了。第六页,共七十页。
6我们的孔乙己一定还想到一个问题:去告状,自己能为自己辩护吗?过去别人说他偷了书,他也的确进行过争辩,“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激动得很哩!但他说了些什么呢?“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样的辩解在平时也只能引得“哄笑”,到了法庭上,等于直接承认了“窃”的“事实”,谁还会去管“窃”的“性质”!他一定还会想,别人能为他辩护作证吗?估计不可能,听听一般喝酒的人怎么说:这一回,你孔乙己发昏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丁举人神圣不可侵犯,社会舆论容不得的是你孔乙己!第七页,共七十页。
7总之,孔乙己绝不会去状告丁举人。有人把孔乙己与阿Q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有一点“精神胜利法”。是的,阿Q总能在想象之中胜过对方,甚至把对方“嚓”的一声杀了,在“精神”上取胜。但孔乙己如果说有一点精神胜利法的话,是凭自己的实实在在的“读书人”身份傲视那些“短衣主顾”,他那长衫哪怕再脏再破,也是不会脱的,他可不会去幻想什么“精神”上的胜利。阿Q因假洋鬼子不准他造反,要去告上一状,“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而孔乙己则不会有这种幻想,他在“短衣主顾”的嘲笑面前都惶恐不安,还敢去告丁举人“侵犯人权”吗?第八页,共七十页。
8阅读理解文章作品,不要以为越出新就越好,总得要符合文章作品的实际才行。3.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比如说明文,就只是为了弄懂说明的方法和顺序之类,而对文章内容不予重视。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4.把握不了课文的精髓,甚至误读文本。例如《敬业和乐业》,人教版与苏教版都收,但教参的解读却有高下正误之分,江苏的教参好。第九页,共七十页。
9“敬业与乐业”,美丽的思想之花苏、人阅读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一文,深深感受到文中的思想之美。思想之美,贵在自有见地: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贵在自有水平:人模糊你清晰,人肤浅你深刻,人片面你全面;贵在自有震撼:一说而让人震惊——亏你想得出来,一言而让人点头——就是这个道理,一呼而应者云集——读者的血热了!梁启超的文章,就常有这样的效果。曾经入选教材的《少年中国说》是这样,这篇《敬业与乐业》也是这样。第十页,共七十页。
10首先,梁氏从本不相干的《礼记》和《老子》两本书里各选出一句话,再从中各抽出一个词,构成“敬业乐业”四个字,把它作为“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即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这不是一般的抄抄摘摘,这就是独到的发现,就是对人类思想的一种贡献。在具体论述“敬业”与“乐业”时,充满精彩之处,就是在近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显新颖、深刻、痛快、有震撼!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谈梁氏对“敬业”的分析。第十一页,共七十页。
11“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对于这个问题,梁氏首先指出:“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这个回答就非常高,实在是高。在“劳动”与“生活”的问题上,人们一般是以“生活”为目的,而以“劳动”为手段,因为“不劳动者不得食”,你要有饭吃,有衣穿,就得劳动。(给缺乏劳动条件的人以社会保障,那是另一回事)即使是为普天下人民的翻身幸福而奋斗,也还是为的“生活”,只不过不仅是自我的“生活”质量罢了。而“劳动”为目的,以“生活”为手段,也许一般人就想不通了,甚至目瞪口呆了。当然,如果把“为劳动而生活”改成“为事业而生活”,人们就好接受一点,“我要为革命(国防、科学、第十二页,共七十页。
12教育、环保)事业而活”,倒也是常听到的话。但妙就妙在用“劳动”这个词,它把“事业”一词扩大了,“事业”不仅有伟大的,还有平凡的,扫地、洗衣、开出租车,都是“事业”,我为事业而活,广而言之,就是为劳动而活!所以梁氏又说:“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作者的认识,远远超出“世俗”的眼光,他认为“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都是事业,都很“可敬”;由事及人,“当木匠的”和“当政治家的”,“当挑粪的”与“当军人的”,“同是替社会做事”,只要大家“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那就都很有价值。第十三页,共七十页。
13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看,这里充满了辩证的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里否定了事业高下和国人贵贱之分;从人类思想演变的角度看,这里没有什么封建意识,很有一点儿平等思想;从作者本人的角度看,我觉得再不是什么拥戴皇权的“维新”分子,倒像是一个“民权”斗士了。梁氏又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过”,这不简直就是在痛批不劳而获的吸血虫吗?至于业之有趣,可乐,梁氏也一条条讲了许多理由,很有说服力。第十四页,共七十页。
14我简直无法理解有些评论者对梁氏文章的批评:在旧社会,“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人与当军人,‘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其实,梁氏说“事业无高下”,这就否定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认可从事任何正当职业的人具有同样的价值,这就是在为老百姓争地位。梁氏要求于政治家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共和国”,要求于军人的是“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实际上含有对当时政治家和军阀的批判,哪里是“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第十五页,共七十页。
15再说,梁氏也不是专就哪一个时代来讲“敬业与乐业”问题的,他的话具有永恒的意义,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们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就曾对北京的一个挑大粪的清洁工人说:我当国家主席,你挑大粪,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一样有价值。(大意)社会总是有分工的,但分工不等于分贵贱,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恰恰就是梁氏所说的“敬业与乐业”!第十六页,共七十页。
165.掌握不了对话的主动权,成不了“首席”,教师不作为,落后于学生群体。二、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就在于研读文本深入钻研文本,既要掌握通常的分析理解,也要有一点独到的认识,要有一定的思想光芒。我写“蔡老师讲课文”,总是要先反复看课文,形成一定的认识;再看教参,看它到了那一步,以求超越,甚至是为了纠错;再读课文,确定自己最终写什么。千把字的短文,常常写得很苦。深入钻研文本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第十七页,共七十页。
17一、进一步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故乡》和《范进中举时的芸芸众生相》。《故乡》的几对人物关系苏、人文学作品是写人的,《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人。《故乡》中,“我”这次回到“故乡”,一听母亲提起闰土,“我”那“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可见,故乡离不开故乡的人,故乡的人就是故乡,要表现故乡,就必须表现故乡的人。第十八页,共七十页。
18小说设置了五对人物关系,通过对五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故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自然是“我”与闰土的关系。小时候,“我”与在“我”家一度帮助管祭器的闰土虽是一主一佣,但哥弟相称;闰土告诉我许多希奇的事,都是“我”所不知道的;闰土离开时,“我急得大哭”,情感浓厚得很。看来“我”对美丽的故乡的记忆,其实主要是对童年闰土的记忆。这一次,“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闰土来见“我”了,他一阵犹豫之后,恭敬地叫“我”“老爷”,昔日的“哥弟”,变成了“小人”与“老爷”,相互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使“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第十九页,共七十页。
19显然,闰土本想与“我”又“哥弟”相称,但想到了现实,他犹豫了,改口了。“我”与闰土这一组人物关系,是社会上“老爷”与“小人”关系的反射,虽然并不符合这里的实际。那么,童年的故乡就真的美丽吗?不,少年闰土与“我”那么亲密,只是由于不懂得社会,否则,他一定会恭敬地称我“少爷”!也许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可以理解小说开头所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故乡,“本也如此”啊!第二十页,共七十页。
20二是“我”与杨二嫂的关系。小时候,“我”对杨二嫂的美“并未蒙着一层感化”;现在,杨二嫂说“我”是“贵人”,“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特别是她说我“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为富不仁,这固然是说错了“我”,但却是说对了包括“我”的“故乡”在内的当时的中国!三是杨二嫂与闰土的关系。杨二嫂诬称闰土将碗碟埋在灰堆里,自己则趁机明拿暗偷,这不仅对闰土淳朴诚实的品格是一个衬托,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第二十一页,共七十页。
21四是“我家”与亲友的关系。小说中对此似乎着墨不多,但也寓有深意。一方面,“我”要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另一方面,“来客也不少”。但“来客”干什么呢?“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原来,把东西“一扫”而去,这才是亲友来此的主要目的,亲情,友情,只是一层纸。第二十二页,共七十页。
22五是宏儿与水生的关系。水生随父亲闰土来到“我”家,非常“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但宏儿来招他时,“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仿佛昔日的闰土与“我”那样没有隔阂;乘船离开故乡后,宏儿还问什么时候回来,因为“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宏儿与水生的关系,寄托着鲁迅的希望:“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第二十三页,共七十页。
23《故乡》的主题,在于抒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五对人物关系,恰恰是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主题。分析小说的人物,不能只停留在对一个个人物的把握上,明确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洞悉小说的主题。须知,社会就是由种种人物之间的种种关系构成的。(2008年9月19日苏教版九上第3期)《范进中举时的芸芸众生相》略第二十四页,共七十页。
242.全面把握文章的深刻内蕴邹忌有哪些长处?苏、人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十分有名的故事。所谓“讽”,就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这篇文章中的“讽”,当是指以设喻说理的方法,使齐王领悟到“纳谏”的意义,并当即付诸行动。那么,邹忌的“讽”,靠的就是一点比喻才能吗?邹忌就只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吗?不。如是邹忌仅是靠一点比喻才能的话,任何一个会说话的人都能成为邹忌了。事实上,邹忌之所以成为邹忌,还在于他有许多更为可贵的品质和长处。第二十五页,共七十页。
25首先,邹忌力求自知,尽可能做到有自知之明。邹忌当然也是一个美男子,但是与“城北徐公”相比怎么样呢?他自己可不敢轻易下结论,他要搞调查研究。于是,他先问妻子,妻子说他漂亮得很,徐公哪里抵得上他。“不自信”的他又问小妾,小妾一样作了肯定的回答。可他还是不相信,又问起了客人,客人也极口称赞邹忌之美。事不过三,到这个地步,应该有答案了:邹忌天下最漂亮!可我们的邹忌并没有停止调查研究。这一天,徐公来了,邹忌“熟视之”,请注意这个“熟”字,简直是盯住人家左看右看;徐公走后,又“窥镜而自视”,进一步照观自己。就这样,把对方和自己都全面仔细地观察研究透了,终于确认自己比人家差得远。请看,邹忌在力求自知方面下了怎样的工夫!第二十六页,共七十页。
26明明自己不及人家漂亮,可妻、妾、客却都说他是天下第一美男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邹忌陷入了深思。这就是邹忌的第二个长处了:善于反思。他睡不着觉,“暮寝而思之”,也许想了大半夜,终于想通了问题:妻子说他漂亮,出于偏爱;小妾说他漂亮,出于畏惧;客人说他漂亮,欲有所求。呀,原来各有私心,他们的话不可信,一个人太容易受到蒙骗了!他惊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十七页,共七十页。
27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士人修养身心的目的是为了搞好天下事。邹忌可就显出了第三个长处:能够推己及人,由自己想到齐王!既然一个普通官员都受到这许多蒙骗,那么一个国王呢?受到的蒙骗岂不是更多吗?多少人想从国王那里得到好处啊!一定要跟齐王讲一讲,一定要敢于进谏,哪怕遭到不测,保不住位子;绝不能不尽为官之责,滥竽充数,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第二十八页,共七十页。
28当然,能够把话说得艺术一点,中听一点,不惹齐王生气,让齐王听得高兴,于己于国,都自然更好。于是,这才有了邹忌的那个善于“讽谏”的特点,他走到齐王面前,以己为喻,现身说法,委婉而叙,娓娓而谈,使毫无戒备的齐王突然认识到:己之蔽甚矣!一定要广开门路,鼓励官员和百姓讲话,这才能使齐国强大起来!于是下令进谏,采用什么方法都行,特别重赏“面刺寡人之过者”,鼓励吏民当面提意见,齐王也可真是不简单。第二十九页,共七十页。
29力求自知,善于反思,推己及人,敢于进谏,善于“讽谏”,这才是邹忌的全部特点和长处。单说邹忌善于“讽谏”,看得未免太浅了。第三十页,共七十页。
30顺便说一个意思,邹忌有这许多特点,邹忌的材料不就可以用之于许多作文中去吗?比如写到“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调查研究”、“在反思中前进”、“贵在推己及人”、“批评要有勇气和艺术”等作文,不都可以以邹忌为例并加以分析吗?虽是大家熟悉的材料,但你有独到发现和妙用,“亏你想得出来”,就令人耳目一新,显得别致,充满了创造性。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看到学生作文中确有来自于课本的材料,看到学生确有不一般的领悟,看到语文教学确有一定的效果,那种喜悦之情确是不可言说的。(2008年1月25日苏教版九下第21期)第三十一页,共七十页。
313.提炼文章的主题词“障碍”、“搏斗”和“早晚”——《林中小溪》的三个主题词任何文章或作品都有主题词,主题词出现的频率高,主题词显示文章的立意和主旨。要问《林中小溪》的主题词是什么,是哪些,不妨认为有三个:“障碍”、“搏斗”和“早晚”。第三十二页,共七十页。
32一是“障碍”。“一个又一个”的无数的“障碍”阻遏着小溪的奔流。“障碍”是浅处的“云杉树根”,是“横堵在小溪上”倒伏的树,是“长出水面”的草,是无际的树林,是“被百年云杉的许多粗壮的根所加固的陡岸”,是“紧夹”的“两岸”,是“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甚至也是“宽阔的洼地”,是一大片“空地”……请不要认为“宽阔的洼地”和“空地”就不是“障碍”,试看当“小溪从密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之时,“平静的”水面“纹丝不动”,这里成了蝌蚪、蜂、蝶、蝇们孵化生长、翩翩起舞的天下,也是它们的葬身之所,而小溪却简直就要失去生命,这不也是一种“障碍”,甚至是致命“杀手”们的温柔一刀吗?第三十三页,共七十页。
33二是“搏斗”。面对“一个又一个障碍”,小溪采取的态度是“搏斗”。试看,对于“云杉树根的障碍”,小溪“冲着树根潺潺鸣响”,冒出“白花花的”气泡来,搏斗有形有声有色;“如果遇上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小溪不像人类那样多愁善感,而是要“劈开”哪怕像高山一样的障碍;树“横堵在小溪上”,小溪则“在树下找到了出路”,继续“匆匆地奔流着”;面对“被百年云杉的许多粗壮的根所加固的陡岸”,小溪们就“呈斜角形汇合起来,全力地冲击着”;来到“宽阔的洼地”,小溪“毫不第三十四页,共七十页。
34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以一定的牺牲来保持整体生命的永恒;而在一大片“空地”这温柔的陷阱面前,小溪则兵分两路探索、搏斗,“一半溪水另觅路径流向一边,另一半溪水流向另一边”,最终胜利会师。小溪们的“搏斗”,既一往无前,又机动灵活;既倾尽全力,又游刃有余;既勇于牺牲,又善于保全;既人自为战,又戮力同心。第三十五页,共七十页。
35三是“早晚”。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早晚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比如春天的小溪将要干涸但还没有干涸的时候,它们反复地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平常的日子里,它们相互激励,“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它们还坚信,尽管道路千万条,但“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在上述句子中,“早晚”的意思是“或早或晚”,也指“将来的某个时候”。一方面,小溪们对道路的多样性、曲折性和漫长性有着足够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溪们对“搏斗”的美好前途充满信心,正因为如此,它们才以“早晚”自励,以“早晚”励人。小溪的精神世界,积极,振奋,乐观,顽强,信念坚定,信心饱满,雄心似铁,意志如钢。第三十六页,共七十页。
36“障碍”、“搏斗”和“早晚”有什么意义?文章中有一句话说道:“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又有一句深刻的话说:“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不难形成这样的认识:让我们以“早晚”必胜的信念与“障碍”作“搏斗”,我们就一定能赢得“时间”,永远生活在灿烂辉煌的“生活”之中。第三十七页,共七十页。
37《林中小溪》开头的第一句话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亲爱的同学,如果你想了解个人或人类的“心灵”,不该认真阅读一下《林中小溪》吗?(2008年9月29日苏教版九上第1期)第三十八页,共七十页。
384.注意分析文章的闪光之处从怒鞭蛤蟆,“驱之别院”看可贵的童心苏、人《幼时记趣》最后一段写作者怒鞭蛤蟆,“驱之别院”,有趣之极,可爱之极。第三十九页,共七十页。
39为什么要鞭打蛤蟆?因为它吞吃了两只活泼可爱的小虫。那两只小虫正“斗”于“草间”,那是它们在游戏,在练身,在比武,可以说那就是它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以极浓厚的兴趣观看,深深感到万物的灵动可爱。但可恶的蛤蟆出现了,它是那样的不可一世,“拔山倒树而来”;它是那样的丑陋,“盖一癞蛤蟆也”;它却又是那样的狰狞可怖,凶神恶煞,“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一切发生在瞬息之间,猝不及防,“丑”就是这样瞬息吞没了“美”,“我”能不愤怒吗?此时此刻,“我”无比震惊,“我”义愤填膺,“我”怒不可遏,“我”不顾一切,第四十页,共七十页。
40哪管它是什么“庞然大物”,哪管它是怎样“拔山倒树”,翻江倒海,“我”就是要伸张正义,发狠地教训它!于是“捉蛤蟆,鞭数十”,一解心头之恨,多么大快人心!在读者眼前,似乎浮现出《三国演义》里张翼德怒鞭督邮的形象,正义就是要这样来维护,恶人就是要这样来严惩!第四十一页,共七十页。
41严惩之后呢?“驱之别院”,阿呀,没想到是这样从轻发落,只是把那癞蛤蟆驱逐到其他院落,告戒它不得再入侵小虫的地盘,更不准再吞食其他小虫生命,大家各有疆域领地,彼此和睦相处,平时礼尚往来,甚至还应该同舟共济,这真是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性灵,太好了,太好了。痛恨不是虐杀,严惩不是灭绝,如果“我”把癞蛤蟆践而踏之,屠而宰之,甚至剁成肉泥,甚至拿回去献给母亲,要求烹煮出一碗肉汤,那也就失去可贵童心,丑陋凶残之极,成了小法西斯分子了。幼时的“我”,极有正义感,极有仁义心;有趣之极,可爱之极。(2006年9月29日苏教版七上第4期)第四十二页,共七十页。
425.努力发现文中的积极因素“全体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读《“诺曼底”号遇难记》在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应变,以身殉职,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太感人了!但是,你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不是就仅有这一点认识呢?这篇课文就仅仅是称赞一个人吗?你还想到了什么?我可想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在紧急关头,全体人员必须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第四十三页,共七十页。
43“诺曼底”号被撞了,“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个个都像发了疯似的。想一想,此时此刻,即使救生艇再多,能救出一个人吗?万一机房爆炸,还能有一个人活命吗?这时,就绝对必须有一个人——这个人当然就是船长,强令“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于是,按照铁一般的“命令”,机械师要确保机房不出其他意外,大副要安排好人员撤向救生艇;撤离的顺序是先乘客,后船员;乘客中先女士,后男子;船员中先年幼,后他人;“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才在“诺曼底”号沉没前的20分钟里,把船上除了船长之外的60人全都救了出去,否则,全都葬身大海!第四十四页,共七十页。
44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也就是说必须绝对服从“权威”。每一个人,既要有“自主”意识,也必须懂得服从。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强调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丝毫离不开权威,又特别告诉我们——“但是,最显然说明需要有权威,并且是需要有最专断权威的场合,要算是在航行于汪洋大海的船上了。那里,在遇到危险的关头,要拯救大家的性命,就得全体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2008年9月5日苏教版七上第1期)第四十五页,共七十页。
456.不回避文中的疑难问题“为中国”与“为学术”,孰大孰小?——《藤野先生》阅读一题“为中国”与“为学术”,孰大孰小?假如我们随便问一个周围的人,大概都要说“为中国”大,“为学术”小。凡事为了中国,也就是为了祖国,还不大吗?仅是为了学术,还不小吗?第四十六页,共七十页。
46但是,鲁迅先生在评价藤野先生时却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原来,鲁迅先生认为“为中国”小,“为学术”大。第四十七页,共七十页。
47大多数教学参考书都回避了这个“大”与“小”的问题,不少书上往往不去区分大小,并列地说什么“既是总结,又是评价;‘为中国’‘为学术’,展示藤野先生高尚的精神。”或者就是重复一下文章的“大”“小”之言,不作任何解释。到底为什么“为中国”小,“为学术”大呢?是鲁迅先生讲错了吗?显然不是,鲁迅先生“常常想”起这个问题,其答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资料”里的一篇文章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那么,在一般人看来,能认为“为中国”小,“为学术”大吗?第四十八页,共七十页。
48我想,无论对什么人来说,都应该认为“为中国”小,“为学术”大。国有国界,一个国家总显得“小”;学术没有国界,自然很“大”。为了一个国家,就很难“完全”、“彻底”地为了天下,即使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只怕也是这样;为了学术,就既可以造福本国,也可以造福世界。胸怀祖国的人,还谈不上什么“天下为公”;心有学术的人,比如一个专科医生,倒的确想着普天下——全世界的病人。各种道德之中,可能也是学术道德最大。也许为了国家,还可以采取种种必要的手段;为了学术,则只能采取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国家的利益自然要维护,该守的秘密自然要坚守,学术的健康发展更该要时刻注意。人类最终可能消灭的是国家,但学术的尊严则只会与时俱进。第四十九页,共七十页。
49藤野先生,就是一个心有学术的人。你看他检查“我”的讲义,就非常认真,“从头到末”都用红笔作了添改,“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从头到末”,不放过任何一处;“一直继续”,不放过任何一时;“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不放过任何一科。有一次还特别指出,要忠于科学,“解剖图不是美术”,不能为好看而改变血管的位置。藤野先生在学术上对“我”的这种负责精神是多么感人!藤野先生自己治学也是一丝不苟,对于中国裹脚女人的足骨到底变成了怎样的畸第五十页,共七十页。
50形,总以不能亲眼看到为憾。鲁迅先生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主要就是就藤野先生一切为了学术而言。为了学术能够传到世界各国,他忠于学术,自然也要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学子负责。文章中,藤野先生对“我”生活上的关心并不多,相反,学校管理人员对“我”的优待倒不少,“我”对他们虽自有感激之情,却并没有说他们怎样“伟大”。第五十一页,共七十页。
51那么,鲁迅先生为了拯救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高扬的是“为了中国”这面旗帜,这是否是弃大取小,有负藤野先生呢?应该说,这的确是让先生“有些悲哀”,“有些凄然”,不由得“叹息”的事情。但必须看到的是,“为了学术”与“为了中国”,一是着眼于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需要,一是着眼于此时此刻的现实处境,如果“国将不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还是得以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为重。藤野先生毕竟还不太了解中国,如果了解中国,理解鲁迅先生的感情,相信他也会少一点“悲哀”和“凄然”。第五十二页,共七十页。
52试看今日之中国,“为了学术”的客观条件已远非鲁迅先生当年所能比,也只有“为了学术”,才能更好地“为了中国”。像鲁迅先生所评价的藤野先生那样,高扬起严肃的科学的学术精神,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倒确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事情!7.纠正误读8.作一定的比较阅读第五十三页,共七十页。
53“天街闲游”,自在“来往”——谈《天上的街市》诗中的“牛郎织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上面是郭沫若诗《天上的街市》中的两个诗节,你读了之后,是否觉得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一般的传说有些不同?第五十四页,共七十页。
54一般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情节是美丽凄婉的。织女原是天帝的孙女,因爱上了牛郎,便偷偷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妇。他们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抚养着一对儿女。此事被天帝察觉了,他命天神把织女捉回天庭,牛郎闻讯后,急忙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追上了天空。王母娘娘为阻拦牛郎,拔下头上的发簪,在天空划出一条天河,狠心地把牛郎织女阻隔在天河两岸。好心的喜鹊十分同情牛郎织女,就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搭成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夫妇相会。一对夫妻,一年只能相逢一次,这不的确是太凄婉了吗?本单元“诵读欣赏”中《迢迢牵牛星》那首诗,写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悲剧。第五十五页,共七十页。
55可是,古代却有人往牛郎织女身上泼污水,否定他们的美好品质。南北朝时期有本书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成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唐代有个诗人在一首《月蚀》诗中也这样写道:“帝怜独居无以娱,/河西嫁与牵牛夫。/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但令一岁一相见,/七月七日桥边渡。”这些诗文的意思就是说,原先不是他们自己追求婚姻自由,而是天帝同情织女,把织女嫁给牛郎,没想到织女嫁给牛郎后却变懒了,不再织布了,一天到晚只是梳妆打扮了,天帝一生气,就把他们分开,只让他们一年相会一次。第五十六页,共七十页。
56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诗中的“牛郎织女”故事,既不同于一般的传说,更不同于往他们身上泼污水的说法。诗篇中,虽说牛郎织女两个人也被分隔在天河两岸,但天河却是“浅浅的”,也“不甚宽广”,“骑着牛儿来往”十分容易,两个人还可“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可见牛郎织女是幸福的,生活是美好的,置身的天街环境是“美丽”的,也远比人间富庶,“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在这里,读者虽然看不到他们“你耕田来我织布”,但却丝毫没有他们“懒惰”的感受,只觉得他们置身在和平的环境里,享受着劳动创造带来的富足和相亲相第五十七页,共七十页。
57爱的甜美的爱情。读者也许还可以想到,他们历经千年万年的相思之痛,与千千万万的“牛郎织女”们一起努力,共同奋斗,也许还有不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才争到了这一天,争到了和平、富庶、幸福和爱情!而这,正是大地上千千万万的“牛郎织女”们的共同理想啊!第五十八页,共七十页。
58郭沫若这首诗写于1921年,当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感到极大的愤怒,也陷入了苦闷伤感,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就是在这个时期,诗人写下了《天上的街市》,呼唤把丑恶的人间变成美丽的天堂,让千千万万的“牛郎织女”们翻身解放!(2006年12月29日苏教版七上第17期)第五十九页,共七十页。
59三、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前提之下精心结构课堂1.巧妙切入,来一个凤头。《甜甜的泥土》,泥土为什么会甜,似乎交代得清清楚楚,但稍微一想,又会生出一个疑问:奶糖放在“过去的妈妈”的“大襟棉袄口袋里”没有化,在高温的夏天也不会化,为什么在不过是零度以上的“冰雪消融”之时就化了呢?《教学参考书》上提出了这个问题,问“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显出了编写者的眼光,但没有作出回答,而是要求就此“开放性探究题”“各抒己见”。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了很好的解答,就以此“矛盾”开头,保证很好。第六十页,共七十页。
602.精设主问,来一个猪肚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以“骗子的骗术高明吗?”为主问,保管能形成精彩的课堂。当然,教师对此首先要有充分而深刻的思考。骗子的骗术高明吗?——关于《皇帝的新装》的对话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的骗术高明吗?就此问题,甲乙两人展开了一番对话,请你不妨听一听。第六十一页,共七十页。
61甲:骗子不高明,骗子的骗术小孩子一眼就能识破。一个小孩子就能看出参加游行大典的皇帝“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假如当初让这个小孩子到织工那儿看一下,不就一下子可以看出“什么东西也没有”,而且高声说出来吗?骗子们不就马上露馅了吗?乙:骗子高明。骗子们知道自己骗不过讲真话的小孩子,但他们确信自己骗得了大人!骗不了小孩子也不要紧,因为小孩子根本就没有资格跑进织工房。没等孩子们走近一步,侍卫们早就把他赶得远远的了。孩子进不来,普通的老百姓也进不来,皇宫重地,戒备森然,岂是谁都可以自由出入的!第六十二页,共七十页。
62甲:那么,骗子们难道就不怕大臣们讲真话吗?大臣们讲了真话,骗子的骗术不就暴露了吗?乙:骗子们知道大臣们会看到“什么东西也没有”,因为事实在那里,谁也不能在心里否认它。但骗子们不怕,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更知道大臣们不会像孩子那样讲真话,大臣们的心理被他们捉摸透了。骗子们为自己织的布设计了“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一招太高明了,谁愿意被认为是愚蠢而不称职的人呢?你看那个“善良的老大臣”内心里是怎么想的:“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绝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只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另一位“诚实的官员”不也是这样的吗?第六十三页,共七十页。
63甲:如果真有一位大臣讲了真话呢?朝廷那么多的大臣,总该有个把是铁骨铮铮,敢讲真话的吧。乙:真有一个大臣讲了真话,皇帝不仅认为他愚蠢而不称职,而且会认为他别有用心,是异己分子!轻则搞一场“大批判”,把他逐出朝廷,重则杀头掉脑袋。而其他大臣呢,也一样会“群聚而笑之”,“群起而攻之”,一起来围攻他,批判他,借以对皇帝效忠,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好心人呢,则会劝他“识时务”,不要做“出头椽子”,这种情况更加令人痛心。第六十四页,共七十页。
64甲:万一皇帝自己醒悟过来怎么办呢?乙:那个皇帝自己能醒悟过来吗?你看,他为了衣服,可以不顾国家财力和军队,甚至连“看戏”、“游公园”也不喜欢,心目中只有“衣服”二字。加上听说这衣服有神气特性,想凭这身衣服来断定一个官员称职不称职,聪明不聪明,协助他“选贤任能”,“治理朝政”,就更不可能醒悟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从来就洞察一切,无比英明,会硬撑到底;而越是这样,大臣们就越是认为皇帝无比圣明,非臣等所能及!第六十五页,共七十页。
65甲: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确是写了一个(两个骗子,其实是一个)天下最高明的骗子了,其他的人——除了那个孩子,全都被骗了。是这样的吗?乙:不对。我觉得这篇童话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一人行骗众人受骗的故事,而是说,大家——除了那个孩子,全都是骗子!从皇帝到朝廷大臣,到后宫“托后裙的内臣”,到“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全都是骗子,都在自欺欺人,骗别人,骗自己,骗自己的良心。骗子之所以高明,就因为他们看透了人们都是些骗子;如果人们还能保持一点童贞真,骗子们的骗术就绝对不高明,任何骗术都不能得逞!幸亏老百姓们觉悟得还比较早,听到小孩子的话马上就异口同声地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那个皇帝却偏要把自欺欺人的事儿做到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没救了!第六十六页,共七十页。
66甲:赶快去把那两个骗子抓回来!乙:对,赶快去把那两个骗子抓回来。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骗子没有行骗的市场,上上下下,对人对己,都求真务实,坦荡无私,莫失纯真童心,这才是当务之急!可怕的是——甲:可怕什么?乙:可怕的是有些孩童也没有纯真的童心。看游行大典的人中会有许多孩子,可只有“一个小孩子”而不是“大孩子”讲出了真相。不少孩子也变得世故了,“救救孩子!”(2007年1月5日苏教版七上第18期)第六十七页,共七十页。
673.推进一步,来一个豹尾《“诺曼底”号遇难记》4.出奇制胜,充分激发学生《林黛玉进贾府》(非初中)第六十八页,共七十页。
68四、语文课堂的本体:语言和言语的解读对文本理解越深越透,语言和言语解读就越有水平,课堂就越精彩。祝姜堰市义务教育七—九年级语文教学取得优异成绩!第六十九页,共七十页。
69内容总结语文阅读教学好不好,首要关键就在于是否深入钻研文本。对《孔乙己》和《愚公移山》,我为《语文周刊》分别写了一篇文章:。关心做小伙计的“我”会不会写字,为“我”将来能否“做掌柜”着想。“为中国”与“为学术”,孰大孰小。‘为中国’‘为学术’,展示藤野先生高尚的精神。到底为什么“为中国”小,“为学术”大呢第七十页,共七十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