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ID:82926131

大小:242.44 KB

页数:70页

时间:2023-09-25

上传者:灯火阑珊2019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3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5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6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7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8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9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_第10页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体验情感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活动课教学设计ー、单元教学设计思想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単元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旨在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其获得情感与能力的提高;努力体现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的课程目标,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层次;在教学内容上,本设计以必修教材为依据,与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加深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学科特征明显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活动课的语文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特征,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达到学习目标。二、课程活动主题的分析人类的情感何其丰富、又何其多样,高中阶段是ー个情感发展丰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社会接触面进一步扩大,将会遭遇到很多的情感问题,比如,对爱情的憧憬与困惑,在亲情、友情方面碰到的麻烦等等,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情感向人倾诉,学会释放情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情感问题进行一定的理性分析,提高他们对情感问题的认识。前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借鉴,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并实践如何用语言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提高自己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掌握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学会鉴赏散文细致动人之处。2、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鉴赏、搜集材料、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及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活动,运用启发、讨论、引导等教学方法,提髙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及探究情感问题,从而深入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更加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四、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会体验情感。在关注情感问题,探讨情感问题中,学会更好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单元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同学们关注和袒露情感的勇气和积极性。注意在活动中倡导合作探究精神,引导情感态度。五、单元教学活动过程与步骤:1、自由组组。有共同关注主题的同学即可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在2—6人左右,并民主推选组长。2、带领学生走进“有情世界”。教师请学生自主选择“参考阅读”中任何一篇文章,也可以是自己为小组推荐的关于情感的ー篇文章,小组成员认真研读,相互交流意见,教师注意巡回指导,学生及时撰写评论短文或读书笔记。3、制定拓展研究计划。

1在阅读鉴赏、思考领悟的基础上,教师就各个小组确定的活动主题,如有的小组确定为“亲情”,有的小组是“友情”,有的同学选择的是“乡情”,还有的同学另外开辟了“爱情”的主题,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制定拓展研究计划,关注情感现象及问题,指导学生尽量多地收集材料,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活动,落实小组组长负责协调组员之间的分エ。六、总结评价。组员撰写活动反思笔记及情感体验报告。组长和教师作好参加活动同学的总结评价,评价以鼓励原则为主,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客观指出同学的优势及不足,努力激发学生再次参与活动的热情。七、实例展示:高ー(四)班“友情”小组ー、活动计划及步骤:(1)查阅及收集有关“友情”的资料,途径:上网及图书馆等。内容包括:1、关于友情的文章;2,关于友情的名言;3、名人的友情事迹及友情观。收集到的材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组员要养成枳极发表观点,记录感悟的良好习惯。(2)问卷调查时间:2004年11月15日下午4:00对象:高ー、二、三级同学每级各20人,初三级同学20人。组员分エ:ー组:泽敏、春龙、奕冰,负责高ー级;二组:湘莲、仕杰、钊龙,负责高二及初三级:三组:琳冰、黄琪、丽璇,负责高二级。(3)问题设计:1、请你用ー种颜色来形容友情,为什么?你认为朋友只是一个陪你哭陪你笑的人吗?2、交异性朋友时,你有没有一种心理芥蒂?若有,又是怎样突破的?3、你认为:友情怎样才能长久?4、一个好朋友,是否必须永远“绑”在身边?5、高(中)考与友情,在你的心中孰轻孰重?6、你希望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友情?7、请讲述ー个让你刻骨铭心的关于友情的故事。二、成果整理1、小组成员把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将读书笔记结集汇册,将摘录及剪辑的文段、文章集成手抄报或剪报。2、调查问卷的八个问题,每人(或两人)负责整理一个,将问卷结果统计并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成果汇总,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三、成果展示请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喜悦吧!单元教学时间:两周教学总结及反思:为期两周的综合性活动顺利结束。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及自主性,学生形成了不同的活动成果。如手抄报、活动日记、有关情感问题的调查报告、由同学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雨季的侯鸟》、改编话剧《天涯思情》、用ppt制作的课件《友情论述》等等。这些都再一次证明了一个观点:只要给你的学生一个足够大的舞台,他们就会有令人满意的演出。不过活动过程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怎样激发全体学生的全心投入,特别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再如教师要怎样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指导到位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

21、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ー、导入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生回答:母爱。)名人对母爱的描绘: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ーー髙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一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ーー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活动ー: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ー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H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エ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ー个形象?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ー样,每ー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ー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ー样?

3作者笔下是ー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ー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三、深入探究I,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ド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明确:四个方面——(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ー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2、写作顺序: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f我ー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一我小学毕业ー我师范毕业ー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f今年。四、重点研习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面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ー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ー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ー颗炽热的爱女之心。(3)写除タ之夜母亲送“我”返校。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タ,'‘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淸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ー“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

4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五、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ー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ー处白描从ー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六、总结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ー样能引人入胜。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喝然而止,余味无穷。七、课堂阅读《母亲杨沫》(《读者》2006年第6期)ハ、亲情作业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2、冰心:巴金这个人吴泰昌教学目标1、体会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情,深入体会纯真友情;2、激发每一位同学关注和袒露自己友情的勇气和积极性;3,探讨ー些关于友情的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友情观。教学过程

5一、预习安排I、课前预习课文并思考课后练习;2、收集一些关于友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3、四人小组寻找有关友情的影视资料和名人友情故事;二、导入林肯曾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今天,就让我们ー起来体验这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ーー友情。三、课文探究1、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两位文学巨匠,80年始终不渝的友爱成为耳熟能详的佳话,他们是谁?对了,就是冰心和巴金!《冰心,巴金这个人……》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冰心和巴金两位老先生是如何诠释“友情”二字的呢?首先请听一段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冰心、巴金之间的对话(这里我将会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巴金和冰心,很有感情地朗读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对话内容),请同学们想ー想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6分钟)然后请两位学生回答(8分钟)总结:冰心、巴金,ー个住在北京,ー个住在上海,人们也许知道他们有许多共同的优秀品质,却未必知道他们之间的莫齿深情,对话向我们展示的是两颗正直、智慧的心灵在相互碰撞中所产生的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谊。文中在描述冰心与巴金的友谊时说:淡交如水,大道若弦,古人也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的友谊是真正的君子之交,像雨后的碧荷,又像淸晨的露珠,是纯洁的,超脱的。古人曾说:与势交者、势倾则绝,与利交者、利穷则散。只有在排除利害关系之外,相互尊重、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友谊オ会天长地九。冰心和巴金两位老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友情的真谛。2、感知把握:阅读全文,掌握大意,概括三个部分的主要事情。第一部分:“好好休息,尽情享爱”。写作者与冰心一道给巴金发贺电,祝他80大寿。第二部分:“淡交如水,大道若弦”。写冰心和巴金之间真诚亲密纯朴的友谊。第三部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写冰心和巴金互引为人生“知己”的故事及原因。3、分析研讨:(1)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ー个什么样的人?ー辛苦、勤奋、认真一辈子;放弃エ资,大公无私;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无私捐物;对冰心十分敬重,破例担任冰心研究会会长;讲真话,写真话,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切的爱;内向,忧郁,心里有团火,有时爆发出极大的热情。总之,巴金是一位热爱祖国和人民;坚持真理,富有激情,忠于“知己”,纯真坦诚,大公无私的著名作家。(2)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请列事例说明。——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3)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一ー参考第2题答案。可写成大作文提纲。(4)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冰心谈巴金这个人高尚的人纯真友情四、实践活动1、在了解了名人的故事之后,让我们ー起来看ー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现在请看事例,想ー想,就如你是B,你会怎么办?(6分钟)事例:A和B是ー对好朋友,一天,A对B说:“我昨天路过甲班时某人向我泼水。”“那还得了,今天我帮你收拾收拾!”B说。于是,放学时A、B拦住那人痛打了一顿。假如你是B,你会怎样做?这其实涉及到ー个问题: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你会怎么做?

6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总结: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友情观。大家都知道为朋友两肋插刀固然勇气可嘉,但是,江湖义气却万万使不得。当朋友需耍帮助时,首先,我们应该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是不是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徳约束;第二,考虑这种帮助是不是在自己カ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第三,如何帮助,也就是帮助的方式。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帮助朋友之前想想这三个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2、同学们对友情是这样理解的,那么,古今中外的名人对友情又有着怎样的理解呢?现在我们进行关于友情的古典诗词、名言警句抢答赛,比赛的规则是:①以小组为单位,每抢答一次得一分;②比赛的优胜组和最佳表现个人将获得一份精美的礼品。古典诗词:此地ー为别,孤蓬万里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两黄金易得,知心一个难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名言警句: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ー颗心对另•颗心的敲打。鲁迅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人心只能贏得,不能靠人馈赠。叶芝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列宁结束语:友情是写不完的、说不完的。歌徳说:恋爱中的男女都是诗人。而我要说:友情中的男女都是诗人。你们写的一定是人世间最美的诗篇。真正的友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结束也不会随空间的阻隔而淡忘,它只会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3、故乡的榕树黄河浪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2、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2、培养学生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3、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4、培养学生欣赏故乡风土人情的美教学重难点独具匠心的构思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教学课时ー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ー、导入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ー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二、自读探究1、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2、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7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カ。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3、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ー个特写镜头。这ー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ー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ー遍。4、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开启下文回忆。5、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6、板书设计香港的榕树(亲切)景中情哨笛浓深景物:榕树下的小溪、石桥、石板条浓深故乡的榕树(怀念)事件:划“榕”船,祈“榕”福,乘‘‘榕”凉的的传说:玉帝烧蛇精乡思愁7、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三、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ー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四、作业1、请仿照这样的方式写ー个句子。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2、课后请仿照本文,写ー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五、教学后记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ー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

8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ー样会怀乡的。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ー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ー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一回忆一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ーー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f特殊。

9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诗歌4、毛泽东词两首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词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教学方法:诵读、体会、领悟、感受、讨论学法指导

101、课前自读,扫除文字障碍;通过诵读,理清写作思路;反复诵读,体会富有表现カ的语言。2、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和默写。教学内容和步骤学习《沁园春长沙》ー、导入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诵读,ー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二、写作背景1925年是中国革命异常激烈的年代。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エ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カ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国民党右派势カ想篡夺领导权,排挤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内,陈独秀认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提出“一切权カ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同志则针锋相对,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回到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冲,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冲,经过长沙,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10月深秋季节,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三、教师范读接着,大家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像画面,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2、“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大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ー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カ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3、ー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生:望。)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文字投影:“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4、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你再模仿一下(生模仿)。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模仿)「'鱼

11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生模仿)]5、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放?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生上台演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生:插腰。)“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生:慢点好。)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オ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生演示)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6、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兩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翔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7、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ー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击”改成“飞”可以吗?(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ー些,鱼儿怎能像鸟儿ー样飞翔呢?(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ー样。)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生:值得学习。)8、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ー种什么?(生:号召和呼唤。)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生:色彩斑澜,生机勃勃)。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文字投影:绚丽多姿,充满生机。)9、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刘禹锡)、“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沉思,或讨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

12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オ,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ー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ー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对,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ー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文字投影:伟大抱负)。下面齐读上阕。10、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喋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生:“独立”。)対。“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市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生:忆。“粪土当年万户候”。)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ハ句读一下。(生:诵读)“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范读)。(生齐读)“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オ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生: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11、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解释ー下。(生:这些青年有オ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有道理。哪《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ー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生:历史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オ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有オ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的,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オ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ー重大问题。(文字投影:意气奔放,オ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12、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13、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文字投影:革命情怀)

1313、归纳总结与欣赏歌曲。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淸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大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文学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14、板书设计看山、林、江——静景上阙舸、鹰、鱼——动景写景言志一意象问谁主沉浮忆往昔峥昧岁月稠下阙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呼应忆事抒情ー战斗精神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五、问题探究1、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ー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ー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3、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カ,具体表现在哪里?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カ。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ー样盘旋的情态。学习《忆秦娥娄山关》全词赏析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上片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引人

14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霜晨月”重复上句,固然是词牌格律的要求,但这重复却承上启下,恰到好处地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笔描写:战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前进,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为凛冽的西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那细碎清脆的马蹄声和断续呜咽的喇叭声交织ー起,ー阵阵,一声声,远远近近,汇合成进军的号角,沉郁地回响在霜重寒凝、肃杀冷落的景中,生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格调,于是红军刚毅沉着的军容、慷慨壮烈的意志就立即浮现在读者的面前,动人心魄。下片抒写红军跨越娄上关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艰辛的精神准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换头一笔宕开,不写抢关夺隘的战斗过程,笔锋直插到跨越雄关之后。二句以议论入手,遒劲有力。娄喊关雄伟险峻,岁不如李白《蜀道难》所说的“难于上青天”,却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却被英勇的红军所征服了,还说娄山关象铁ー样的坚固呢?实际上当时的娄山关,周围险峰如剑陡立,高耸入云,中间是十步九弯的山路;又有贵州军阀重兵把守。可是,我们的红军战士根本未将其放在眼里,迈开大步不就踏过了么?“从头越”三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面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论气象与意境,毛泽东此词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亦阔大沉雄,亦有苍凉之气。但这苍凉之中,却又透露出昂扬豪迈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昂扬豪迈与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这两句包含悲壮美,极富感染カ,读之使人感到ー种哀兵必胜的壮烈情怀。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15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2、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2、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教学课时:3课时(抽首的诗歌作为重点的讲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青年一般都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诗。因为青年有朝气、有理想、富于热情、喜欢想像,所以有人说,诗是属于青年人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代诗人层层不穷,众多的流派异彩纷呈。特别是自“五四”前タ新诗诞生以来,通过诗人不断的探索、发展和创造,新诗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学习《死水》(新格律诗)1、写作背景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ー多。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ー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2、板书设计死水丑恶无可救药翡翠、桃花、罗绮、云霞——静态描写绿酒、珍珠(变成、咬破)——动态表现自吹自擂无耻吹捧——听觉感受愤慨至极无情诅咒彻底失望丽语写丑恶(反讽)呼应首节3、写作特色(1)寄托(隐喻)和象征寄托:ー沟死水一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ー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一鲜明的批判精神象征:①美国社会;②北洋政府;③黑暗的中国现实。(2)反讽手法的运用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出ー种反讽的氛围来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写得越美,越引人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引人思考的魅力。(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死水》本来写的是ー沟发臭的水,但所用的语言却有十分鲜明的色彩。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4,延伸阅读《一句话》闻ー多

16有一句话说岀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三、学习《再别康桥》1、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オ华横溢,诗风活泼,尝试过多种诗体,并且能够飘逸自如、表现众多的内容而不离“华美”的基调,这就是灵动飘逸的徐志摩。诚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ー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chen)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即在1928年7月底的ー个夏天,徐志摩ー个人悄悄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的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到了11月6日在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対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オ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2、播放配乐朗诵,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3、把握文章大意(1)通过读诗,你觉得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结;别离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2)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ー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ー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大,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大,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倒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诗人感情倒到了高潮,他幻想这撑着ー杆的长蒿,泛舟到清操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离去的哀愁。(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那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荐、青草、星辉等自然景象。4、重点和难点突破

17(1)反复诵读《再别康桥》,做重点赏析。通过朗读,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ー节或者哪一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①归结要点:第二节:ー个“金”字把タ阳的光辉照耀着柳树所形成的特有的色彩传神的表达出来,把柳树比做タ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タ阳下的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第三节: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出诗人对康河的无限留恋。②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阅读四五六节,思考。归结要点: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式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诗人的心境已与康桥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有的意境,作者不愿打破这种特有的氛围,所以“不能放歌”。③“寻梦”,梦是什么?阅读——思考——交流——发言——点评归结要点: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的确是ー语中的,徐志摩的一声就是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的一生。(2)重难点突破①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归结要点: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他做别离的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种特殊的气氛。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别离”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诗人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了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了一种清新感。②《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现在哪里?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有色彩的词语。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ー,给人以美感。☆总结艺术特色: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3、表现对个大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5、写作特色(1)画面美七节诗,几乎每ー节都包含ー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ニ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ー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2)结构美、韵律美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ー节,每ー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

18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ー种梦幻般的感觉。6、课外练习;谈谈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四、学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播放音乐《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学生)1937年12月28日夜间。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2、作者和创作缘起关于艾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黎明的通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髙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3、诵读和感受配乐(以)。提示诵读时要注意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指出重点字词:絮聒、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儼补充语流音变知识4、分析全诗(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ー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ー样广阔而又漫长呀!”(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ーー……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ー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5)文中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请从情感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说说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明确:注意本诗音乐式的结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主旋律”: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上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

19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ー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学习《热爱生命》1、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年出院。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评。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传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他是个天然的甚至是宿命的诗人,纯净的抒情体现出健沟的平民风格,与当时青年一代的精神脉息紧密相通,诗歌语言节奏铿锵易于朗诵。他“文革”中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平庸的应时之作,但掩不住天性中的叛逆成份,他的灵感在那些广为流传的诗作中显现。“文革”后的诗更加深沉,在沉静中寻找力量。代表作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2、基本解读内容大意:“热爱生命”是反复吟诵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①(1一3节)表达ー种对生命的执著爱恋;②(4一7节)进ー步表达了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本诗的思路:首先运用“葛藤”“祛码”“荒草野径”这些意象来展示自己不畏惧艰难的决心然后推出主人公“我”的形象:“流浪儿般”、“乞丐似的”与“赤着双脚”、“光着脊背”突出心灵漂泊的景况。虽然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和艰辛,但是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3、艺术特色:①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深刻的思想于质朴无华的词句当中;②独白式的方式、大量的比喻、’‘四行一段”的体式。4、理解•探究•鉴赏这首诗,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意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这些意象,是诗人的真力弥漫,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ー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ー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オ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カ,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本诗ー袭食指诗的ー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

20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学习《双桅船》ー、导入《双桅船》是一首朦胧诗。何谓“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学习这类诗,我们要着重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因为那是诗人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像鲁迅的最著名的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塑造了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意象,生发出刻骨铭心的情意。今天我们学的《双桅船》是当代女诗人舒婷朦胧诗的代表作。诗中所表达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又是青年人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值得我们来细细品味。二、作者简介: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エ、挡车エ、浆纱エ、焊锡エ。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ー系列根本性问题。!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莺尾花》等。《双桅船》是一首与诗集同题的诗,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三、整体感知全诗:先阅读一下全诗,说说各自的理解。(老师不作评论)古人说“诗无达诂”,也就是允许我们每个人对诗意有自己的理解。因为诗意的过分透明,诗情的过分外露,语言的过分清晰,将使诗的审美空间缩小到弹丸之地,读者也诗在ー览无余的无聊中掉头而去。那么,怎样让我们对诗的理解尽可能的贴近作品?我们苜先必须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下面让我们读ー读舒婷的《“狼外婆”的恋爱故事》。(另附材料)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ー起,这或许可以说是她诗思维的ー个特色。什么是双桅船?双桅有什么含义?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哪些?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阅读这首诗。点拨:有人说“双桅船”有可能是指诗人自己。她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倾诉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有海岸オ有船的航程。“双桅”意味着诗人心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相区别的心理。诗中出现的成对得意象有左翼/右翼,风暴/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等等。双桅不是表示内心矛盾或感情复杂,而是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读了《“狼外婆”的恋爱故事》,你赞同上面的见解吗?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意象?(参考答案:“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的紧迫感;“风暴”暗指诗人与同时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ー起;“雾”象征生活中的重压……)点拨;可允许学生有多种理解,因为意象本身丰富的内涵表现出了多解性。学生回答不必强求一致,能自圆其说即可,我们以训练想象カ联想カ为目的。四、教师小结: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凝重而又细膩,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隐约的社会感怀。诗的最后四句;“不怕天涯海角ノ岂在朝朝夕タ/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已经被广泛流传和引用。1985年至1989年,舒婷应邀分赴前西德、法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和印度等国家参加了多种诗会和文化活动,并由法国、前西德、前东德出版了3种诗集译本。她的诗曾被译成外文

21的有英、德、法、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典、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朝鲜等10多个国家。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6——1979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85年、1996年由《拉萨晩报》和《星星》诗刊社分别发起的“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投票选举中,舒婷两次入选。希望你们今天也能喜欢上她的作品,下面让我们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放声自由诵读课文。附;舒婷;“狼外婆”的恋爱故事她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朦胧诗潮代表人物之一。20年过去,她自称自己已是诗坛“外婆”级人物。她在最近的一次与上海作家陈村的对话中说;每当参加文学聚会时,她笑眯眯地坐在年轻人中间,扮演“狼外婆”的角色。A、“我嫁你简直像私奔”中国有个传统,夫妇俩中某一方出了名之后,介绍他(她)的配偶时,常称其为“某先生的太太”或’‘某太太的先生”。谈到诗人舒婷和她的丈夫,我索性唱个反调,要说舒婷者,陈仲义的太太也,或更直接一点,陈仲义的太太是舒婷。此说非故弄玄虚,理由如是;舒婷有《致橡树》、《双桅船》等绝唱,文艺理论家陈仲义亦有《中国朦胧诗人论》,可称当代研究朦胧诗的一本绝活;再说户口本上户主赫然写着“陈仲义”,舒婷只能附于“骥尾”。诚如纪伯伦所说;“夫妻好比同一架琴上的弦,他们在同一旋律中和谐地颤动,但彼此是独立的。”陈仲义人高马大,长相一般,穿着随意,朴实得不能再朴素,本讷得近乎迂,属于内秀型。他在一所大学执教,是省内颇有名气的诗评家。本来出席省、全国性的一些诗歌讨论会都有他,自与舒婷结婚之后,全让舒婷给硬挤掉了。他们同居鼓浪屿一条街上,推窗可望,临街可呼。同在文学圈。初闯江湖那会儿,鹭岛文学圈内朋友聚首,众人宏言阔论,惟陈仲义十有八九沉默寡言,藏锋不露。舒婷暗中观察,若论对手,非他莫属了。每每过海进城以作家、评论家身份出席会议,他们往往“君立船首,我临船尾,同享一江水”。虽相互心仪,但谁也不愿先表心迹。历七八年之久,月老看不过去,终用红丝线将这对大男大女拴到ー起。198I年的一天,舒婷远游三峡归来,还没及抖落一路风尘,陈仲义已树桩般伫立在她面前,“四目相对”,心有灵犀何须点,舒婷说了句‘‘好罢",一点也不朦胧,这对分别为32岁与29岁(舒婷自说28岁)的金童玉女,携手步上了爱情的双桅船。结婚的那一天,陈仲义5时即起,逆寒风步行3分钟去接新娘子。舒婷的见面礼是拧ー把热毛巾去烫熨新郎脑后那撮一年365天都“立正”的耸发。老丈人端来一碗四只荷包汤蛋递给毛脚女婿,陈仲义照规矩吞掉两只,将残余部分留给新娘。舒婷连蛋带汤一口气扫光,扬扬空碗,幽她老爸ー默:“今天我还是你龚家女儿,不能浪费。”龚老先生为享嫁女之乐,备4辆小板车(鹭岛无机动车)运嫁妆,衣物、书稿、桂圆蜜枣、针头线脑三车,压阵的是老人精心培育多年的20盆名品玫瑰花,不乏诗意。车队在一眼见底的小街上游行了5分钟即宣告完毕,大男大女进洞房。婚后多时,两口子逛街,被舒婷当年的二位小姐妹撞见了,悄悄地把她拽到ー边审问:你磕朋友啦?乐得舒婷弯腰如大虾。数年后,舒婷忆起一生大事,竟如此草草,总有点遗憾,便数落陈仲义:“我嫁你简直像私奔!”陈仲义诙谐地反击:“那等你将来私奔,我再大吹大擂一番;如何?”B、从灰姑娘到灰大妈据传,陈仲义拜倒在舒婷石榴裙下,正式求婚时,舒婷不忘拿捏他一把,约法三章:一不做家务:二小两ロ单独过;三交友自由。陈仲义没说半个“不”字。大概是不敢。可是,一夜间,龚舒婷变成陈龚氏后,“三章”一章也不章,纯属纸上谈兵。“不做家务”,舒婷当初梦想做闲云野鹤,一心写诗,孰料婚后,她这个“作家”成了“坐家”,旋又升级为“做家”。一周7天,要分割给年迈的公婆,多病的老爸,不善家务的丈夫和调皮的儿子。属于自己的大概只有七分之一。打儿子上学后,6时起床,为“小皇帝”张罗早餐,整理书包;趁洗衣机在转,扫地抹桌子,心里还要想早上去菜场买什么,中午煲什么汤,晚上烧什么菜。平时,朋友、读者来访,也不得不“看钟说话”(怕误了做饭)。本来与文友通信,可洋洋千言,现在不得不改为电话联系。令她难堪的是,常有电话来得不是时候(正在炒菜),她不得不放下锅勺,关掉煤气,拿起话筒不问张三李四,劈头

22就说:“对不起,什么事快说,锅里正冒烟呢。”忙得像个陀螺滴溜溜直转。当年的签约“不做”,早已改革为“全包”了。所谓的“小两ロ单独过”,更是戏言,具有浓厚传统美德的她,怎么忍心让年迈的公婆享不到天伦之乐?至于“交友自由”,更成天方夜谭,连咳嗽一声都在ー家老少的眼皮底下,更别说还有・只“拖尾巴狗”24小时跟踪(儿子属狗),自由安在?结婚时惟ーー件新家具大书桌,她因“用不习惯”转让给丈夫,自己只好伏在ー张锁头已坏,抽屉关不拢,四脚摇晃的写字台上“守桌待诗”。今日复明日,她不知不觉中把“诗人”一词遗失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了。偶尔想起,想划根火柴找一下,舒婷幽默地说,天啦,这才知道5分钱ー盒的火柴已涨到ー角钱ー盒了。面对陈仲义的滋扰,她也只能认了。他俩的写字台紧紧相邻,不大讲究整洁的丈夫,时不时地将讲义、书稿等什物乱堆乱放,攻城掠地,占据到她的案头。ー见此况,舒婷毫不客气地将之驱逐出境。舒婷爱集图案漂亮的邮票,将其藏在小盒内,先生要寄信,只图方便,顺手牵羊,有时连偷带抢。恼得舒婷向丈夫开火:“看来你这辈子是吃定我了。”话中有怨,更多的却是自豪。“我们从没吵过架,因为我们互相很了解,再加上我们都热爱文学。我们把文学当作一种信念,因此他非常支持我写作。”舒婷如此向笔者说。月落日出,舒婷就这样由灰姑娘变为灰大嫂,由灰大嫂晋升为灰大妈了。舒婷说:“我尽量做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只好不惜亏待自己。”C、“婚姻是ー张彩票”,舒婷中彩了像许多中外文大写文章时有癖好一样,舒婷爱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稿纸,并量オ而用。替写短诗喜用方格疏朗的;著长文、组诗,选行距细密的:打草稿,最爱用长条大白纸,长长的一条,像古戏中蒙冤者上递的状子一般,盈握手中,边双手轮展,边浅唱低吟,有一种莫名的快感。她的诗作,大抵一气呵成,字写得龙飞凤舞,自嘲为:小者如豆,大者如瓜,信马由缰,好不潇洒。陈仲义固以朴实憨厚闻名,対舒婷的体贴与殷勤非一般大丈夫所能为。他是舒婷诗作的第一位读者,常以评论家的眼光来挑剔她的诗作。以批评代鼓励,褒奖时不忘批评。在《中国朦胧诗人论》这本专著中,专辟ー节评论舒婷的诗。当年他们之所以相持了七八年,鱼不动,虾不跳,陈仲义是怕高攀不上舒婷;舒婷是因为她的诗和人当时都处在时代的漩涡和风头,怕累及陈仲义。有诗为证:“我站得笔直/……/理想使痛苦光辉/这是我嘱托橄榄树/留给你的/最后一句话。”一句话:都是怕伤了心爱的人。婚后他们荣辱与共。舒婷怀孕期间,反应强烈,呕吐不止。据说看惊险小说能改善病况,陈仲义每日跑图书馆ー趟,ー连10多天。舒婷因年轻插队时劳累过度,患严重腰椎疾病,藤椅破了,坐着不舒服,陈仲义先用铁丝加固,舒婷的感觉仍然不好,想买张新的。陈仲义把岛上大小商店转了个遍也没买到。这时适逢一位日本朋友造访,无意之中获悉此事,表示要送舒婷ー对皮椅子,舒婷当即谢绝。晚上陈仲义回家听说了,为长国人志气,次日过海到厦门转悠了一天,终于扛了两只高背皮椅回来,还不忘向太太报喜:“每只杀价二元五!”舒婷纤弱,又戴深度的近视眼镜。家事中,她自诩“主内”,有时“主”得叫人难以恭维:7个数字的电话号码,她常常要按错3个。ー个电话,不重打两三次是打不出去的。她对数字的概念也很模糊,ー万和一千万对她是ー个意义。有时陈仲义取笑她缺乏信仰,舒婷反驳:“从前文学是我的信仰,现在你和你儿子成了我的宗教,我还信什么?”舒婷写诗已届20年,总共不过130余首,这表明她的创作严谨不以量取胜之外,家务的重施使她不能潜心执笔,也是一个原因。陈仲义“主外”,主外的事儿多辛劳,而且,陈仲义还要过海到学校上课,做学问全在晚上。至于出版社、报刊的约稿、笔会、出书等事,陈仲义ー揽子全包。人们笑话说他是太太的生活秘书。出版社出版《舒婷文集》,全由陈仲义选编、复印、剪贴、审订及至校对。舒婷乐当甩手掌柜。舒婷说:“陈仲义是个责任感极强的丈夫。”一位先哲说:“婚姻是ー张彩票,男人下的注是自由,女人下的注是幸福。”舒婷是中彩了。他们的生活仍是丰富多彩的。闲时同儿子踢球、跳皮筋、玩“老鹰抓鸡”;周日,一家三口或购物或郊游或访友或看电影,隔三差五上饭馆领略一下时菜的美味,饱饱口福,一享天伦之乐。

23舒婷多病:腰病、胃病、神经衰弱,陈仲义对她的体贴之殷,舒婷不愿多说,她早将那相濡以沫的爱的感受化为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ー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ー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当势利者暗箭中伤、攻击乃至诽谤,说舒婷的《会唱歌的直尾花》是色情诗,是“少奶奶吃了饭没事做写的诗”时,陈仲义想方设法为她排忧,给她慰藉与力量。陈仲义对酒、烟、茶一概不沾,除了书之外,舒婷每月只需付给小发廊三元大洋洗理费,即可打发陈仲义。千古绝唱的诗句,诗人难得终可得,像陈仲义这样拿得出又实惠的老公,舒婷只有可遇而不可求。家,是个温馨的港湾。爱的小舟泊于此港,舒婷方能面对星月头枕波涛,入梦入诗。舒婷说“丈夫属鼠,儿子属狗,十二生肖无猫。我伴一大鼠一小狗过日子,望陇得蜀,勉强足矣。”“足矣”是实,“勉强”不过是诗人藏富不露,自谦罢了。6、外国诗歌四首ー、学习《致大海》1、走近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ー,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2、课文品读《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

24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ー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脂。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4、理解•探究・鉴赏(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极カ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二、学习《我ー无所求》1、导入:古人云:诗缘情而发,不错的。昨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那激情澎湃的《致大海》,今天我们要进入另一位伟大诗人的心灵。作者介绍——泰戈尔出生在ー个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家庭,8岁便开始写诗,12岁随父周游北印度,并开始写剧本,15岁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获得好评。1877年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1878年赴英国学习,在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1880年回过,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21年至1929年他先后访问了英国、美国、中国、日本、秘鲁、意大利、瑞士等,并发表演讲集《在中国的谈话》。1941年泰戈尔在印度的加尔各达市逝世,享年80岁。2、解题:泰戈尔早期的诗以写“爱”为主题——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他的诗歌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去体现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属于这样的作品。3、研习课文整体把握:诗歌的跳跃性比较大,让学生诵读的同时设计儿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是怎样的,有何特点?明确:是一幅平和、恬静的乡村图景(板书)(2)诗歌中出现了几个大物形象,你认为谁是其中的主角?明确:''我''、''你"、朝拜者、女人们;''我”是男主角、''你是"女主角(3)你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吗?明确:不单单是一首爱情诗4、具体研习(1)诗人在这幅乡村图当中画上了什么东西?板书:景物(静态)+动物(动态)+人物(动态)

25(2)既然诗歌中有不少动态的描写为何还会有一种平和而恬淡的氛围?明确:以动衬静的写法(联系《归园田居》“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等句对此特点进行分析)板书:景物(静态)+动物(动态)+人物(动态)=安详、恬静(人与自然和谐的结合在ー起)(3)诗歌中的开始“我”遇到美丽的女子“你”,却为何没有走近她?(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A、是“我”没有勇气;B、“我”不忍心去打破这份宁静;C、距离产生美……明确:这是“留白”的艺术手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4)试分别比较本诗与《致大海》、《归园田居》的风格异同明确:《致大海》是一首具有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诗歌;《我ー无所求》则是一首平和恬淡的田园诗,没有十分明显的抒情对象,甚至对人和物的描述没有带上一丝的主观情感,而是通过对人和物的描写自然的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归园田居》也是一首平和恬淡的田园诗,但是诗歌之中的一景一物都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它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是用心营造的结果。5、课文品读在泰戈尔的诗作中,爱与美是最重要的两大主题。泰戈尔把来自古印度宗教中的爱发展成他的人生理想和宗教哲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宣扬为ー种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博爱与泛爱。泰戈尔认为,美是自由的符号,是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愉悦,美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他追求并在作品中切身实践真、善、美的统一。诗歌乍一看似乎在向一位淸晨挤奶的姑娘表明着心意,事实上表达的却是ー种宗教的情绪。这种从有限到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美的信仰集中表现在诗歌的精神追求中,其最终的满足和归宿都是美的体验。6、理解・探究・鉴赏泰戈尔的这首诗歌展现了一种怎样的美学风貌?明确: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物质的真、精神的善、艺术的美混合为ー的超越美感形态自成世界,这是诗人艺术的心灵关照自然社会,体味人生人伦,在美的信仰的支配ド,以无限丰富的生活经验、材料和卓越的思想培育构成硕果累累、美不胜收的风景。这是ー个静穆、深邃、恬淡、悠远的世界。三、学习《底片》1、走近作者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5—),波兰著名女诗人,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克尔尼克县布宁村,曾在克拉科夫雅盖沃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出版的作品主要有诗集《我们为此而活着》《向自己提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桥上的人们》和《结束和开始》等。2、课文品读西方评论家认为希姆博尔斯卡是一位哲理诗人,她的哲理论及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诗人善于运用象征、讽喻和黑色幽默等手法反映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她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充分表现了西方现代派的诗歌特点,但诗人创作的视点高,视野广阔,她又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派诗人。3、理解・探究・鉴赏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诗从观察底片的角度描写景物;写了底片上的人物;我对于底片上所呈现的ー切的想法。四、学习《黑八月》1、走近作者沃尔柯特——拥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尔法语(本地土语)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他的国家圣卢西亚1979年才获得独立,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得作者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然而正是作者对多元化

26文化的包容、糅合,产生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2年)。主要作品有《海难余生》(1965)、《海葡萄》(1976)、《星苹果王国》(1979)、《幸运的旅客》(1984)、《仲夏》(1986)、长诗《另一生》、长诗《荷马》(1990)。2、整体感知;学生自渎(1)诗人笔下的是什么季节?有何特点?明确——雨季;晦暗而又漫长(山岭冒烟、河流泛滥、他不露面。。。。。。)(2)诗歌第二节中的“她”指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格?明确——太阳;拟人。(3)找出诗中运用了的修辞格的其他诗句?明确——拟人(“她仍然不肯起来止雨、她躲在房间里赏玩古老的东西。。。。。。”);夸张(“肿胀的天”、“哪管雷像ー摞菜盘从天上摔下来");比喻(“山岭冒烟像口大锅”等)(4)作者对光明的太阳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太阳(拟人)——盼望她的出现(从诗歌的前两节可以看出来)——重新出现(全诗的高潮:作者的心情是无比的欣喜——“体谅的眼”、“繁华的额”、“雨的珠帘”等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始终如i的爱。(5)面对晦暗而又漫长的雨季作者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明确:有变化(“过去我只爱我的幸福和你つ;厌恶(“这么多的雨水”、“正如黑八月肿胀的天”)——学着去爱——学会去爱3、具体研习:师生讨论(1)诗歌中的“太阳”和“雨季”你觉得有没有所指?如果有你认为他们象征什么?(不要求统ー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学生有的说:是人生的雨季和人生的阳光;是社会的黑暗和光明;是人性的善和恶等等,明确:诗歌中的太阳和雨季不论指什么都应该是对立的两个方面。(2)诗歌中作者为何要学着去爱“晦暗而又漫长的雨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明确:无论人生、人性、社会都会有所谓的“雨季”,如其选择逃避不如积极的去面对。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态度,对逆境坦然的接受、积极的面对;有这种态度才能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世间一切称之为“雨季”的东西都无法对诗人坚实的世界构成任何威胁。4、课堂小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底片》,大家看到的是人和社会中一些不好的地方,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坦然的去面对“晦暗的雨季”。5、板书设计雨季——厌恶——学着去爱——学会去爱太阳——盼望——出现——始终如一的爱坦然的接受、积极的面对7、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问题法、演绎法。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2、

27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ー、学习《欢乐》二、学习《雨巷》1、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淸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ー样的心事。(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ー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2,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①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明确: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ー层淡淡的忧愁。②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明确:低沉幽怨,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3、分析意象,深入赏析。①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提示: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明确: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ー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②刚オ我们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的心情。明确: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捺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喑狭长的巷道里,我ー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③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ー个姑娘,ー个什么样的姑娘?(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ー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百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像我ー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④发挥你的想象カ,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28明确: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ー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ー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4、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5、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①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明确:读起有一一种ー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A、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ー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ー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B、每ー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ー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C、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ー样,像我ー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ー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6、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明确: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7、总结:《雨巷》是ー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形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最后达到认知形象意蕴的目的,用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读反复体验,深入诗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鸣。从初步感知、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到深入品味、强化感觉,对感觉和体验进行整理再到细节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另外,置疑设问,集散有致。《雨巷》教学设计中共设置了十几个疑问。カ图使学生的感觉、体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这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三个:ー是全诗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发现、体验形象所蕴蓄着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进而解读文学作品的。此外,运用适合文本特点的语体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浓烈,且调子低沉,在教学中,尽量采取诗化的语言并且始终保持符合该诗基调的情感色彩。“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8、作业: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29三、学习《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四、学习《山民》1、导入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ー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作者简介:韩东,1961年出生于南京,父亲方之也是当代著名作家。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曾先后在西安和南京的某些高校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作家。现已出版诗歌集《白色的石头》,小说集《我们的身体》、《西天上》,诗文合集《交叉跑动》等。1998年5月,与朱文等新生代作家一道发起“断裂”行动,并主编“断裂丛书”。他开始从事诗歌创作,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并于1981年初青年文学杂志《青春》上发表了组诗《昂起不屈的头》,后又获得当年度的“青春文学奖”。落脚西安后,他又创作完成了《有关大雁塔》等佳作,还主持创办了《老家》(“云帆”诗社)。尤其是1984年,他返回故乡南京,成立了“他们”文学社,并于第二年创办了《他们》,由此标志着又一代诗人和作家的新的崛起。从1985年到1995年,《他们》共出九期,其主要代表人物除诗人韩东、于坚外,先锋小说家马原、苏童也曾是“他们”文学社的成员,并在《他们》创刊号上分别发表了《拉萨河女神》和《桑园留念》等小说作品。日后成为“第三代诗歌”的鼎力重镇和核心,与四川“非非主义”等诗歌社团ー起,发起了一场影响广泛的“第三代诗歌”运动。这里所谓“第三代诗歌”,按照诗人们的解释,即是“随共和国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人”,比如贺敬之、闻捷、公刘等;“十年铸造了第二代”,指舒婷等朦胧诗人:“在大时代广阔的背景下,诞生了他们第三代人”。从此,“第三代诗歌”就成了一个专有名称。所谓“第三代诗歌”,是指朦胧诗之后ー种新的审美思潮和写作倾向,韩东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2、品读学习《山民》①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②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ー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他对现实不满足,说明他是清醒的:他因为清醒,所以在思索:这个思索过程是曲折,四节诗就反映了这个曲折的历程:他对美好的未来有着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这正反映了才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联系我们的祖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解说:这个步骤的意义,ー在于引导学生找意象,二在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三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③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点拨:“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解说: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刻品味。点拨也只提问,引思路,意在打开思索之门,答案可能是多样的,不宜扣得太死。)

30④第四节“他只是遗憾”让你想到了哪些事情?这“遗憾”只是对父辈的抱怨吗?这里面是否包含了某种哲理?点拨:想到的事情可能会很多,如:今天,“他”在“遗憾”祖先没有像他ー样想过",如果我们这・代还不努力,下ー代将要对我们的作为表示遗憾了。为了不使后人遗憾,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做出无愧的努力呀!可见,这遗憾,不仅仅是抱怨,而更重要的是深层思索和多层的启迪。诗句让人想到的哲理也是丰富的,如:人一生到这个世上,他就不是只属于自己的了,他就该担负起不该忘却的对他人的责任。(解说:这也是ー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会在诗里找问题,会跳出诗外找问题,开发思路,引发联想。点拨只是举例性的,意在启发学生作多向思考,答案不求惟ー,言之成理即可,训练了思维即是目的。⑤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⑥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ー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⑦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⑧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3、拓展①阅读下面的诗句,比较它与《山民》的异同。理想(流沙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解说;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开拓欣赏途径,加深对《山民》的理解。思路要点;相同点,都涉及到理想问题;不同点,思考层面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侧重不同。)②结合《山民》ー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8、歌词四首教学目标1、体验情感:体会激昂自豪的爱国情感。2、修辞手法的综合应用

313、让学生初步学习写作较简单的自由诗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课有四首歌词,分别是《长江之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那就是我》和《弯弯的月亮》。前两首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的情感,后两首是思乡的情怀。那么,在选取上,我突出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这节课就讲《长江之歌》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这是本节课的重点。2、难点: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例如他们还有人不清楚比拟是什么,不了解比拟和比喻有什么区别),本课通过对这两首歌词修辞手法的分析做ー个本单元学习修辞手法的总结性的归纳。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通过欣赏——朗诵——思考ー提问——启发^ー讨论——评价——创作的步骤学习课文。2、设计依据:作为单元的扩展阅读,并不属于基础阅读,不需要教师讲解太多,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要体现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课堂活动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属于特殊性的歌词(第一次语文教材中出现歌词),让学生在音乐中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显然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歌词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深刻的多。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环扣ー环的问题,将学生一步ー步地领入课文中,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和步骤ー、学习《长江之歌》1、导入《长江之歌》是198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此片当年创下了非常高的至今仍无法打破的40%的收视率,以此我本课的切入点,配上此片当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极富激情的解说辞以及精美的画面,给学生营造・种激昂的气氛。以此激发他们进而想听〈〈长江之歌〉〉的欲望。2、欣赏歌曲《长江之歌》精心选取了一个视频MTV,将长江的惊涛骇浪以及奔腾气势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予他们视觉上的感知,宏厚的男声给予他们听觉上的感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听完雄壮激昂的《长江之歌》,再听《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张名敏的声音将学生带入了自豪的中国情节中,再配以精心制作的画面,将学生的情感调到最高处。3、诵在听的基础上,由学生朗诵体会其中激昂自豪的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以及中国情节。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师生共同体验情感。4,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做为本单元的终结课,要完成修辞手法的归纳和总结,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基本已经熟悉和了解,这里主要是针对ー些难点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讲解,例如《长江之歌》中“花的国土”这里是暗喻的变体,表修饰关系。这个知识点学生可能很多都不知道的,就要详细地讲解一下。最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这同时也加强他们的归纳能力。①这首歌主要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②歌词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③歌词最后ー节呼唤的是一种什么精神?☆歌词鉴赏法一①倾听歌曲,体会歌曲情调。②了解作者及作品风格。③诵读歌词,讨论问题。5、评

32这是整堂课上最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可以了,教师只要给予肯定就行了。他们之间也可以互相展开讨论,各持论据,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样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6、创作本课所属的单元是诗歌单元,教参上也明确指出,学生学完了本单元后,要尝试学简单自由诗歌的创作。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此部分就是按照这ー要求设置的,考虑到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此部分就做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完成。7、拓展:《梦想》歌词歌手:张靓颖词:文雅曲:沈元他们说面向太阳就会是希望他们说勇敢成长就是种锋芒我相信梦想就是最好的信仰指引我们向前不会彷徨拥有梦想的人一定势不可挡comewithmemakealldreamscometrue拥有梦想就有可能每个人都天下无双梦想就不怕张狂comewithmemakealldreamscometrue行动激荡无限能量梦想就是最好的奖赏跟我来迎接风浪就当是冲浪跟我来展翅翱翔逆风也t翔我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主张我们能让世界改变摸样拥有梦想能让奇迹从天而降comewithmemakealldreamscometrue拥有梦想就有可能每个人都天下无双梦想就不怕张狂comewithmemakealldreamscometrue行动激荡无限能量梦想就是最好的奖赏分享comewithmemakealldreamscometrue拥有梦想就有可能每个人都天下无双梦想就不怕张狂comewithmemakealldreamscometrue行动激荡无限能量梦想就是最好的奖赏enjoyanddo二、学习《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三、学习《那就是我》1、听赏《那就是我》2、按学法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3、说ー说。对《那就是我》这首歌词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体会:有人认为这首歌词抒发的是游子思念母亲的情怀,有人认为抒发的是海外赤子思念祖国的深情,还有人认为抒发的是异乡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好?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4、归结:好歌词的特点——词句优美、琅琅上口;意思清晰明白、意象内涵丰富:情感表达或真挚、或深沉、或轻快,与乐曲旋律配合。(容易激起唱者和听者的共鸣,实际上,与诗歌差不多,只是歌词要浅白ー些、节奏强ー些。)四、学习《弯弯的月亮》1、学生探究、理解、鉴赏“月”意象,解读“月”的意蕴,并由此归纳探究阅读含有意象的诗文的方法。明确:月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如何理解“月”的意蕴呢?下面就以《弯弯的月亮》这首歌词为例开始探究。先请同学们读ー读《弯弯的月亮》,找出歌词中出现的意象。边播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朗读歌词,边划出歌词中有关的意象。2、歌词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投影)明确:A:“月亮”:B:“小桥”:C:“小船”:D:“阿娇”。(点拨:欣赏诗歌要先把握意象,还要理解意象,并应透过意象去品味其意境美和意蕴美。)3、边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根据歌词中的意象闭目联想,创造出他们心中的美丽图景,并把它们简单描画在本子上。特别展示两位学生的绘画作品,加以点评。4、播放MTV《弯弯的月亮》,让学生深入领略歌词的意境美,加深对歌词的理解。5、以问导学,引导学生紧扣歌词,透过意境来揣摩、品味作者的情感(即意蕴)。问:优美的景色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说明吗?

33脸上淌着泪我的心充满惆怅伤感忧郁你那弯弯的忧伤问:作者为什么伤感、忧郁呢?歌词有没有说明原因?明确:为家乡落后贫瘠的旧貌依旧不改而伤感。歌词说明了原因:“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ノ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学生找出后,老师出示投影)点拨:“过去的歌谣”暗指乡村落后依然没改变。但久在繁华城市生活的“我”在月夜里想起阔别多年的故乡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歌词。这首歌面世后风靡全国,歌词的优美,内涵的丰富,深深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见,ー弯残月寄寓着游子多么浓厚的思乡之情啊!ー股难以摆脱的乡愁不正反映在这歌词当中吗?俗语说:“景山心造。”每个人的心境不同,那么他所看到的景色也会有所不同,他眼里的景色更多呈现出其主观的色彩,即心悲则景煞,心悦则景美。6、总结归纳前面学习课文即歌词的方法。☆我们欣赏诗歌,关键是把握诗歌的主旨,主要是诗人的情感,那应如何把握呢?明确:把握意象,再由意象重现意境,最后深入意境来品味意蕴。(学生边归纳,老师边出示投影)把握意象:由点及面,找出与之相关的景物品味意蕴:揣摩作者的情感★附注:【资料】与"月”有关的诗文拓展欣赏(-)“无情"月(指文化层面的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见证着历史,印证着哲理一时空的永恒:个体生命的短暂。)(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李煜(《虞美人》)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ー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3、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多情”月(指丰富意蕴的月:愁绪的月(离愁与孤寂):情爱的月;藉满乡愁的月等等。)A、月,ー种相思的离愁。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岸残月:柳公等借月抒离情。)2、……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一潘岳(《悼亡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ー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34(物是人非,残月依旧,旧事亡国只剩孤身只影伴高楼和梧桐,李煜借残月抒一个孤独亡国之君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5、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倾诉无人的隐恨和无尽思念)B、月,ー种凄清落寞的孤寂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一张继《枫桥夜泊》7、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ー李白《长相思》(孤寂、寒冷、落寞、无奈)8、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凄恻孤寂)9、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李白《鹦鹉洲》(怀オ不遇的孤苦和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控诉)10、花间ー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表面自得其乐,背景却无限凄凉,撼人心魄的是无与伦比的孤独感。)1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世上难觅知音的孤寂心情)C、月,ー种浓浓的情爱。12、“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叹逝情,爱不再)13、(企盼通月同心达意/深情祝愿)“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一・孟郊《古别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14、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痴恋情深)1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爱的惆怅迷惘和不变的深情)D、月,ー种难以忘怀的乡愁。16、(思乡之月,特别是元宵月和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ー苏轼《水调歌头》17、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一文中的语段:每逢望月(每月十五),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〇”少年情怀都是诗”活动课方案一、导入16岁,是ー个令所有成年人都羡慕不已的年龄。你们幻想联翩,梦儿不断;你们激情洋溢,纯真浪漫。你们有着春的萌动,更有着秋的迷茫。你们始终守护着一片属于自己的纯净天空。少年有着自己的卓.然风采,有・份走向成熟的孤独,也有一份揉和着甜蜜的忧愁,或许还有一份纯真而朦胧的情丝。今天,让我们ー起来分享少年的孤独,少年的忧愁,少年的快乐,少年的诗。

35诗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诗是春天,诗是大海;有人说诗是一首乐曲,诗是一幅素描;还有人说诗是一抹微笑,诗是最厉害的武器。每个人对于诗歌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爱诗的你一定会发现那些让我们魂绕梦牵的诗歌所描写的往往都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能听到的,能感觉到的,就像我们刚学完的闻ー多笔下的死水,徐志摩眼中的康桥,其实,诗离我们并不遥远,诗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什么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诗歌。对于在坐的每一位来说,正处于如诗的年龄,我们激情洋溢,纯真浪漫,有自己独特的风采,世间万物在我们的眼中都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正所谓少年情怀都是诗,今天,就让我们ー起走进诗的国度,感受诗的魅力,体验创作的乐趣吧。16岁,是ー个令所有成年人都羡慕不已的年龄。你们幻想联翩,梦儿不断;你们激情洋溢,纯真浪漫。你们有着春的萌动,更有着秋的迷茫。你们始终守护着一片属于自己的纯净天空。少年有着自己的卓然风采,有一份走向成熟的孤独,也有一份揉和着甜蜜的忧愁,或许还有一份纯真而朦胧的情丝。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少年的孤独,少年的忧愁,少年的快乐,少年的诗。二、我们身边的诗:诗(一):春天啊!我赞美你,春天!我赞美你红红的花!我赞美你绿绿的草!我赞美你绵绵的雨!我赞美你蓝蓝的天!明确:只耍选取常见的事物,运用一定的修辞,表达一定的感情,就可以成为诗。诗(二):——冰心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池塘的水,你贪图安逸时,生命就停了。井底的蛙,你自鸣得意时,世界就窄了。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三、写自己的诗1、拿出两张小纸条,在上面写下你自己创作的有一定韵味的、语言优美的话。写诗的时候可以参照下面的写法:(1)写ー个包含了明确时态的句子,在汉语中,‘’着”、‘‘了"、“过”是表示时态的词。(2)写ー个问句。(3)写ー个条件句。(如果……那么、假如……就、只要……就、假若……便、假使……也、要是……就、越……越、谁……谁、什么……什么、一分……一分、几分……几分、只有……オ、除非……オ、不管(不论、无论、任凭)……都(总、就、总是、还是)。(4)写ー个用以下词语开头的句子:“你有没有……”、"昨天……”、"在哪里……”等等。(5)写ー个用以下词作为开头的句子:“他(你、她、它、我们、你们)……”、“我看见……”、等等。(6)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写ー个句子描述你喜欢的东西、描述时,尽可能使你的语言形象些,当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就是ー种很方便的写法。(7)写个句子,它由同一个字开头的词语组成,比如:”白云、白鸽、白裙子”、''青草、青春、青梅竹马”等这类的词。(8)用三个形容词,或ー个句子来描述你对人生、事业、班级、学校、中国、世界等等的现实或未来的看法。2、写好后,把各位社员所写的句子集中起来,由诗社成员共同筛选出其中一两个较好的句子,确定主题,再进行扩写或仿写(注意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如句式、修辞、想象等),

36写好后进行修改(如诗歌的意象、象征、隐喻、节奏、押韵等)。3、各诗社派出一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诗社的作品,要求大声朗读,然后解释诗意,并谈谈创作感受。4、其他同学对该诗进行点评。5、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四、小结本节课,布置作业。自拟题目,创作一首诗,并在诗社内交流。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散文(2)9、议论散文两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散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2、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3、力求使学生体会到赏析散文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美感,引发学生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方法1、让学生反复阅读,读通读透课文,令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对作者观点有自己的体会。2、详细分析作品中个别经典语句、段落,发表教师的看法,从教师角度讲述作品,讲述作者观点。(要重视学生合理的观点,更要注意学生一些创新的见解,给予适当赞同)3、拿最近的ー些抒情文学作品(网络小说、流行歌词也可)与本篇课文作比较分析。(此举可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要着重突出课文的优点、境界层次的脱俗,但不必执着高低)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步骤ー、学习《窗》1、教学对象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培养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习惯,鼓励他们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2、教学内容分析:《窗》这篇文章是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主张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的见解非常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应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窗》充满着人生的哲理,屋子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人不能因保护自己而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窗子就代表着“占领”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ー个胜利。3、课前准备: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搜集钱钟书先生的有关资料。(上新课前检查并补充有关知识)(1)散文的知识: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ー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2)钱钟书先生资料参考: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淸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论《谈艺录》。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著有文论《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4、导语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有谁曾留意过和我们朝夕相守窗户呢?又有谁认真地思考过它存在的意义呢?我们不妨就“窗”

37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穿插活动规则,组织活动:四组竞赛)。……可见,司空见惯的窗户还真不简单,可以解读出这么多的文化内涵,挖掘出这么多的新颖独到的意义。所谓“一花一世界,ー叶ー菩提”,我们身边平凡的事物常常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就让我们追随钱先生一起去饱览人生的风景吧。5、默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老师帮助学生鉴赏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1)第一自然段:“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太贱了”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明确:'‘太贱了”是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这样说的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且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2)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呢?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比喻呢?明确:因为作者认为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只有通过窗子的取舍,把室外又杂又乱的景物舍掉,去粗取精,阳光看起来オ明亮,风オ觉得有生气,鸟语听起来オ更动人。(3)第二自然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明确: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精神世界存在。(4).第三自然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ー种奢侈。”明确: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窗子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6)第四自然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明确: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7)第四自然段:“《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了一半。”句中的“一半,,具体指什么,另,,一半”具体指什么?明确:“一半”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另“一半”指窗也和眼睛ー样,从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6^诵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1)语言精炼。示例:“太贱了”具体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表意准确,新颖传神,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镶嵌”逼真生动地揭示了春天和窗子的关系。延伸:“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济南的冬天》.(2)语言的哲理性。示例: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ー种奢侈。(3)语言的幽默性。示例:“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ー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4)语言多用修辞。对比: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引用:①陶渊明的诗《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②缪塞(Musset)

38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苜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Srie整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6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③刘熙译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

39比喻: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用典:'‘据爱戈门(Eckermann)记ー八三0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7、品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本段作者着重阐述了门和窗的不同意义,说“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请问作者是如何论述这ー观点的?(小组讨论)明确:先破后立,横向铺陈。先驳斥了把“有没有人进来出去”作为门和窗的根本分别:再举“赏春”一事说明窗有“赏春”功能而门没有;继而又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哪两句?什么意思?稍微提提)证明,从容主宰自己生活的“羲皇上人”确实可以通过窗户来获取享受:后面又引用缪塞的“妙语”和学习的“捷径”说明通过“窗”执行自己的意志的是真正的主人。在这里,作者广征博引,铺陈设譬,信手拈来,直指心灵。(2)“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这句中的''逗引”是什么意思?谁处于主动地位?(小组讨论)明确:用言语、行动招惹对方借以取乐。ー开窗,“风和太阳便进来占领”,表面上是风和太阳处于主动地位,其实是窗将计就计,使“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3)门会不会逗引风和太阳?如果不会,门和窗的意义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何理解“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呢?(小组讨论)明确:人为了生存,必须通过门从屋里出去,匍匐于大自然的怀抱,劳动生息,生死歌哭,做自然的奴隶:而窗隔开了人与自然的心理距离,将人与自然的生存、生死关系转化为审美欣赏和享受的关系,借此,窗执行了主人的意志,保全了人性。可以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洞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通向人的动物性存在;“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洞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人性存在。作者发人之所未发,见解独到,充满着人生的哲理。(4)以上的问题确实很有研讨价值,但有研讨价值的决不止这些问题。接下来把提问权和回答权都交给学生,比比谁提的问题最有研讨价值,最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8、课堂拓展学习,领悟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课堂作业:选取II常生活中常见的某个事物,写出你对它的独特的感悟,力求有新意(200字左右)。9、附:《窗》板书设计1段贱多2段追求、欲望占领、享受3段需要奢侈4段窗眼睛二、学习《门》1、导入窗的作用。总领全文。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窗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窗之于屋内和屋外人的意义。总结全文门是人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开门和关门是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之ー。在钱钟书的《窗》中“门”代表着ー一种物质需要,而“开门”这ー动作代表着一种物质追求,而莫利在《门》一文中则赋予门更多的意义,让我们ー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从中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吧。2、整体感知,把握思路:(1)朗读课文。

40(2)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理清思路:学生在每一段中划出重点的句子。第1段: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全篇的文眼,即“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起统领全篇的作用。第2段:以日常生活为例,说明开门的奥秘。“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ー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第3段:说明在诸如接待室那样的场合,门与人命运的关系,开门所带给人的各种复杂的感受。“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第4段:说明不同的门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提出门的意义,即本段最后一句:“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第5段:通过描述各种情况下的开门方式,描绘了•幅社会众生相。“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第6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开门是ー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第7段:全文议论的重点,分别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将门与人生紧密联系在ー起,从开门和关门中去体味生活和生命。“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ー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ー个结束”。第8段:将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写,“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ー部分”,进一步阐释人生就象开门和关门。第9段:结尾,重点提出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以“门”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赋予门深刻的意义,平凡中见深意,用文学性的语言说理,结构严整紧凑。)教师小结:文章表现的思想非常深刻,从开门和关门两个动作去体察社会、感悟人生,涉及了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命况味、人生的终极思考等命题,都从门开始,最后又归结到门上来。(3)最能体现本文主题的是哪两句?你是如何理解的?A.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B.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重点分析开门和关门这两个动作的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开门和关门是人们每天几乎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之一,但从这样司空见惯的事物动作中,作者却挖掘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门具有了深层的象征和隐喻意义:门是隐秘的象征,每ー扇门内都隐藏着奥秘;门的开启,意味着一个奥秘的揭开,ー种未知情况的出现,这种新情况可能是令人欣喜的,也可能是灾难性的,但无论怎样,开门总是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表示进入一个新时刻;门的关闭则可怕得多,每ー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所以作者认为关门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3、探究:(1)思考讨论:学生自己找出不好理解或不理解的句子,互相释疑。可以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由其他学生来解决,教师视学生发言的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可能提出疑问的句子有:①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41教师点拨:“欲望”和“享受”有不同的含义,“追求”是相对于门来说的,门是可以走出去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主动地去追寻春光:“占领”是相对于窗来说的,窗可以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人们只要呆在屋里就可以享受,不用出去。②人不是在ー起牧放的马群。教师点拨:“牧放的马群”是指受人管束,没有自由,只有群体,没有隐私③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教师点拨:“最终判决”是指最后的结果,表白是指表现。(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借助“门”这样ー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写的虽然是具体的门,但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生终极的思考和感悟。只有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寓意。4、写作特点①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②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5、课外拓展思考题:①比较钱钟书的《窗》和这篇课文《门》,你比较喜欢哪ー篇?②对于《门》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悟,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可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学完的体会,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作适当的点拨。6、布置作业:联系实际,从开门和关门你又想到什么?写ー篇自己的体会,两百字左右。10、菱角的喜剧秦牧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网络,以对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有大致的了解;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过程;进ー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过程和方法目标:注重应用,要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创造的能力,要能对文中的观点有自己新的见解;注重学习探究的方法,使本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和潜能,在学习时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所述观点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层层递进引用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2、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3、课题“菱角的喜剧”的理解。教学方法本文难度不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建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定学习冃标的学习方法,老师从旁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习时间为ー课时。教学过程ー、课前准备每位同学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秦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也可以是轶闻趣事。用100—200

42字左右的文字进行介绍,最好以多媒体形式制作成课件,可配合图片。下面是老师推荐的可上网浏览的资料与网址:《杂文大家秦牧http://gd.southcn.com/《不老之道http://202.64.132.79/vO3O5/O4r.htm《一句赞语救了秦牧http://www.southcn.com/《秦牧爷爷答小记者问http://www.fcja.org/二、学习过程1、新课导入:《淮南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我想应该是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南方的荔枝、芒果到了北方是不能成活的,而北方的苹果、梨子在海南也不能成活,这说明了什么呢: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要求,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掌握其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少走、乃至不走弯路,今天,让我们学习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一起领悟其中的道理吧!2、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秦牧的资料。(不重复)在同学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老师补充介绍秦牧: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羊城晩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之一(刘白羽、杨朔、秦牧)。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及姐妹篇《语林采英》。3、默读课文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初步探究。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分析。(1)《菱角的喜悦》这篇文章论证的层次是什么?(学生自做图表,下为教师设计的板书,供参考用。)(第1—7段)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认识菱角一一一生活现象一ー提出中心论点(对比论证)(第8段)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第9段)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第10段)良种变劣、山洞养猪不活(第11段)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正反对比举例论证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2)文章为什么以“菱角的喜剧”为题?(见教参课后练习分析)(3)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提示:语言总体来说是平实的,推崇口语化的句子,如:“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オ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但有些语句如“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耍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ー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等使文章既生动又说理透彻。学生可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可持批评的态度进行评论。)

434、深层探究。再次通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每组提出ーニ个问题,同学们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老师可提供以下问题做参考:(1)作者是怎样概括生活中的现象并由此提出论题的?(见课文内容分析)(2)为什么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3)“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联系时代背景谈)(4)联系生活实际论述观点有何好处?5、深层拓展探究细读文章第1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本段以“君臣佐使”为喻,指出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这个比喻十分恰切,你是否还可以再用一至两个比喻?(2)本段又用多种方法论述怎样才能“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你是否可举出其它的方法?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3)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カ,使文章说理具有权威性,除了文中的事例和事理,你的记忆宝库里还有哪些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不妨说出ー・□三、课后拓展: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可是有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情来时,却产生意外的结果。阅读下面这篇题为《扔掉可惜》的小说,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既掌握了事物的・般性,又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设计意图:秦牧的《菱角的喜剧》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换成其他的角度,如伦理、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事物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还是ー个值得深思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将有助于思想的成熟与发展。)扔掉可惜(日)齐藤肇我左手因事故彻底毁掉了。本来早已死心塌地就这么着终此一生了,可是有一次身边传来了这方面的喜讯。据云:有个医治伤残的最新式医院,可以将身体失掉的某一部分修复如初。于是我便决定试一下。医院是座洁白而干净的大厦。院长是个有点神经质、面部苍白而消瘦的男子。“只要把左手进行移植手术,就能修复得完好如初!不过,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费用呢!”“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拜托了……可是从哪儿弄到这ー只手呢?是假肢,还是什么?”“别担心!当然是用您自己的手了!’克隆’这玩意儿您知道吗?”所谓的“克隆”,是通过细胞增殖手段制造“复制人”的技术。在人的基因中因为含有制造人类的信息,所以如将其培养,理论上,是可以制造出同一个人来的……“咦?这医院就是制造克隆人的?那就是说,从我这只手的切除部位可以重新长出ー只新手出来罗!对吧?!"“不对。那是不可能的。培养的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并不是把您整个身体都浸到那种培养液中去。”“那,该怎么做呢?”“使用克隆技术,重新制造左手,然后把它进行移植。反正是自己的肉体,所以移植大多是成功的。”院长用手术刀采了我身上的细胞。他ー边往ー只箱子上贴标签,ー边说:“好了!制成左手尚需3

44个月时间。到时候会通知您的,那时请求您再来。”3个月后,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终于成功了。虽然是只多少有点显得白嫩的手,但手的活动自如同前ー。“院长,太谢谢你了。不愧是高超的技术啊!”可是院长却ー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怎么,有什么问题吗?也许今后会有什么副作用?”“不,不是因为这个。”“这不是蛮好吗?这不,左手已经完好如初了嘛!”“不过,这技术的费用过于巨大呀!照这样下去,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呀!”“唔,原来是为了这个呀!不过,过不了多久,费用会逐渐降低的,不是吗?”“是啊,要是能减少浪费的话嘛,多少还总算是……”院长那苍白的脸上,眉宇之间皱起一个川字。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于是院长终于泄露了秘密。“是这么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那其余部分呢?”“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11、渐丰子恺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2、理解作者的大生态度,并从中获得大生启示。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ー、导入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ー挥间的感觉,在不知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二、作者简介。丰子恺,名仁,号子恺,浙江桐乡大,生于1898年。1914年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1921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归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成为进步文学研究会会员。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著有《子恺漫画》、《子恺画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ー生出版的著作达ー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画院院长。“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疾,于1975年不治而逝,终年78岁。丰子恺禀赋极高,多才多艺,擅长美术音乐,又エ散文。日本一位评论家曾用“鹤立鸡群”来评价他的散文,比喻他在当时上海作家中的特殊地位。皈依佛教之后,他的为人,从行为到思想,都深受佛家的影响。他的散文集名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丰子恺居所的名字,从这个名字可见出他的人生取向。他ー生淡泊,洁身自好,自称占据他的心灵的,唯有“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的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和颖悟。大体可分为三类:ー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且受佛教思想影响,带有玄思色彩的,以早期的《渐》、《春》、《秋》、《两个“?”》等为

45代表。ー类是描写儿童情趣的,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儿童本位思想和一颗赤子之心,如《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儿女》、《作父亲》等。这类题材成为他20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ー类是写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的,如《车厢社会》等。他崇尚自然,作风平易,随意写来,不加矫饰。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始于20年代中期。他在描摹人生世态时,思想上是存在着矛盾的,他多少也看到了世间的黑暗,却又往往逃避严酷的现实。他先神游于儿童的世界,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赞美儿童“彻底地诚实,纯洁而不虚饰”,认为儿童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成人却“因了世智尘劳而蒙蔽,斯丧,是ー个可怜的残疾者”。他“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赞美儿童,并不能使他对人生作出圆满的答案,于是他就跌入了宗教的罗网。对于艺术,他认为,“风景只宜远看,不宜身入其中”,“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他主张“远功利”,“归平等”,山此从艺术中“可得到自由的乐趣”,“天真的乐趣”,“调剂平时生活的苦闷”。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追求着ー种闲情和逸致,有时候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也显示出了一种感人的情调。像《山中避雨》写他在杭州的山中茶店避雨时,因为拉起胡琴,引起了村中不少年轻人的喜悦和共鸣,竟至在雨中依依惜别,写得情意绵绵,令人吟味不止。丰子恺的散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这是他的作品在读者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他总是用明白如话的文字,将对象描摹得细腻生动,颇具神韵,在婉曲的叙述中又夹以议论,因而于素朴与隽永中含有哲理的意味。丰子恺是夏丐尊的学生,他的写作“是在夏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丰子恺《悼丐师》)。他们的文字都得力于中国古代的笔记散文,都是那样简洁和老练,然而他们ー个是偏重于说理,另ー个却偏重于抒情,在艺术风格上既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很大的差异。《渐》写于1928年,收入《缘缘堂随笔》散文集中。三、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植物花开儿女成长季节昼夜人生阶段人生境遇自然社会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渐し渐的实质渐的作用渐的外在表现:'‘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四、思考讨论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明确:“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微妙”ー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ー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明确: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

46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4、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5、基本解读文章中,作者从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中体会人生的真相。文章如拉家常,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任何人都逃不过“渐变”的生命演化历程:“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人生的“变”是肯定的,然而由于这种“变”是渐进的,让人不知不觉的,这就有它的值得追究的问题。接着又从世间万物时刻在变化而又让人毫无觉察的描述中,提出了“渐”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人之所以堪受境遇的衰老,“全靠这'渐的助力”。以抱犊跳沟等为例,农人每天抱犊跳沟,并不觉得累,虽然犊的重量与日俱增,但这种变化在每日之间,并不明显。所谓“'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渐”使人对时间的变化产生错觉。再接着,文章又进ー步揭开了“渐”的问题其实是时间的问题这ー真相,指出人常常受''渐”的蒙骗的原因,在于人无从把握一直在流逝着的时间,不明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因而难以成为明达之人。最后发出呼吁:人不要为“渐”所迷惑,不要为造物主所欺骗,应“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也即把握好时间的生命线,让自己拥有"大人格”、‘'大人生”。《渐》由浅人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ー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6,精华鉴赏。《渐》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的顼事中感悟生命真谛的特点。“渐”是ーー种事物累积、时间流逝的形态,这形态没有具体形迹,难以捉摸把握。作者并不直说“渐”是什么,而是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由浅人深,从身边的琐事、日常的见闻、零星的思想和感兴谈起,由具体而人抽象,揭开“渐”的本质,颖悟人生的道理,认识时空变化的真意义,呈现生存的哲理。作者坦诚真挚,既执着于对生命的玄思,又侧重于对具体事相的品味,随意抒写,自由活泼。五、写作特点1、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2、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六、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把握你的生命?12、鱼书柯灵ー、课文解读。1、作者简介。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妇人》而步人文坛。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社工作。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柯灵出身贫寒,靠自学成オ。作者曾在他的一本散文集的序言中这样写道:“饥来驱我,还在浑浑噩噩的少年,就过早地投身社会,赤手空拳,迎接命运的挑战。人海辽阔,世路多歧,幸而和缪斯萍水相逢,春雨如酥,润物无声,オ使我睁开朦胧的心眼,避免了好多可悲的沉沦迷误。”文学写作不仅使他免于“沉沦”和“迷误”,而且使他能够更细致的体察人生,

47识辨人间美丑真伪的真相,并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柯灵于30年代开始写作,《鱼书》正体现了作者探索人生的努力。40年代在上海任《万象》主编期间,曾扶植了一ー批年轻的作家,如张爱玲等。柯灵是ー个平和、勤恳,著述颇丰而不事张扬的散文家。有一事例,可以见出他的淡泊而执着的个性。据说,八九十年代之后,上门拜访柯灵的客人络绎不绝,使柯灵几乎无法正常工作。于是他在门上贴上告示:“柯灵下午四时前恕不会客,乞谅”。尽管这种做法未必见效,却可见出屋子主人的性格。柯灵的散文文字,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鱼书》写于1936年,收入《柯灵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二、基本解读。《鱼书》从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返人手,谈书信往返对于人类的“恩泽”:对于友谊的形成,离愁别绪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都是不可或缺的。作者从现代城市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谈起,由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想到友情的重要:“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书信的往返正是友谊的ー种证明。而邮政的发明,则是近代文明对人类的恩泽,“它缩短了人类心灵的距离”——人是感情的动物,正因为“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之间,方可将形体隔离的痛苦,“取偿于精神的密接”。书信正是人们表达感情的桥梁。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作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书信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不仅如此,作者还就书信与人的一生的关系给予进一步的揭示。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笔锋ー转,作者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书信有关系的三件事,写出了人间情谊交往的甜酸苦辣——既有与善良敦厚友人的分道扬镇,也有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更有遭匿名信暗算的痛苦经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何谓美好,何谓邪恶。不管怎么说,作者作出总结:写信或收信是其乐无穷的事,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情和欣慰”。《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三、精华鉴赏读《鱼书》,古雅之风扑面而来。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比如,写到绿衣使者如何使相隔千里的亲友的感情亲密地联系在ー起,,作者这样写道:“离情别绪,使人产生依恋和怀念,是很自然的事。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睽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裏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在这里,作者用“噗违”而不用“分离”,用“雁羽而不用“书信”,用“觌面而不用“见面”。此外,文中还恰到好处地用了“鱼书”、“参商”、“尺素”、“雁足”诸词,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从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カ度和深度。此外,《鱼书》的作者还善于用四字句,像“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之类,也用得自然、简洁、流畅,读来朗朗上口。四、习题解说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旨在让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千里睽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这句话,意思是相隔千里的亲人朋友,只要借助于书信,就能把ー腔的情意,寄与远方的亲人,其给人的快乐和安慰,并不亚于亲人间的直接的欢聚。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旨在让学生领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第1题:用词文白相间,文意显得典雅舒展。第2题:此句用了三个成语:“素昧平生”、“推心置腹、“推诚相与”,读来相当整齐有味。

48第3题:用词文白相间,在递进关系中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第4题:用“翘首云天”写一种等待的心情,典雅明白,富有诗意。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的命题意图是希望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加强人生的感悟能力,并能有所概括。作者写了三处“人生小景”,分别在第8、9、10三段,相应的小标题可以概括为:友情聚散、一首歌曲的踪迹、匿名信。其他概括,意思对即可。13、说不尽的狗孙绍振知识与技能1、思路安排,ー环扣ー环,由表及里地结构。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幽默轻松地语言,体味幽默(包括通感)所产生地艺术效果。教学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作品地细节,了解、品味作者地语言魅力。2、探究与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地内涵。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与感悟地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西方文化地深刻理解,对学问地谦虚之情。教学重、难点以揣摩、分析文章幽默风趣地语言未重点:以把握作品所涉及地中西方文化差异未难点。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ー、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搜索关于带有狗或犬的熟语。二、导入同学们,在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你们知道他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吗?为什么亜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而西方领导人都选择了蓝色?红色和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亚洲国家大都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红色。而西方人认为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而蓝色则代表冷静和沉着。他们会穿着颜色不同的衣服,就其原因,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ー篇因中西方地文化差异而令人陷入思考的文章……三、作者简介孙绍振,1936年出生,江苏盐城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生创作勤奋,著作等身,尤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获曾宪梓奖金二等奖,学术及创作成果多次获省社科ー、二等奖,《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和全国性学会ー、二等奖。代表幽默文《美女危险论》。孙绍振14岁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在求学和工作期间他一直勤奋创作,出版了多部诗集和学术专著。在学术方面他尤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90年代初孙绍振在旅居德国期间,开始了“幽默散文”的写作。他的以《美女危险论》为代表的一批幽默散文,戏说世俗世界的种种琐事,涉及人们热衷的时尚话题,在幽默与调侃中触及读者的内心世界,使人对很多事物和现象有了新鲜的认识和思考。四、山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有关狗或犬的熟语,教师归纳订正。【狼心狗肺】喻像禽兽般恶毒残暴的人,或不讲道理、忘恩负义的人。【猪狗不如】比喻下等。【鸡K狗跳】形容杂乱,乱遭遭之情形。【鸡零狗碎】琐碎零星的物品。

49【鸡鸣狗盗】喻卑不足道的技能。【狐朋狗友】比喻损友。【人模狗样】讥讽人的举止和身分不相称。【偷鸡摸狗】1.偷窃的行为。2.形容做事偷偷摸摸,不光明大。3.比喻男女间不正常的关系。亦作偷鸡盗狗、偷鸡吊狗、戏鸡偷狗。【兔死狗烹】比喻事成之后,出过力的人即遭到杀戮或见弃的命运。亦作兔尽狗烹。【打狗欺主】比喻欺负别人的部下就等于冒犯了他的主子。[打落水狗】趁他人失败或危难时再加以打击。【狐朋狗党】比喻互相勾结的坏人。亦作狗党狐群、狐朋狗友。【狗皮膏药】原指中医外用的膏药,亦可比喻骗人的东西。【狗仗人势】比喻倚仗权势欺人。【狗血淋头】比喻把人骂得很凶。亦作狗血喷头、狗血喷脸。【狗屁不通】比喻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狗苟蝇营】比喻小人钻营攀附,阿谀谄媚的行为。亦作蝇营狗苟。【狗头军师】讽称喜欢在背后替人出馒主意,但又无法成大事的人。【狗急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的冒险,只求一条生路。【狗尾续貂】讽刺任官太滥。亦比喻用较差的续在好的后面。亦作狗续貂尾。【狼心狗肺】比喻人心肠狠毒,毫无良心。亦作狗肺狼心。【嫁狗随狗】比喻女子嫁夫,随遇而安。含“狗”(“犬”)的其它熟语:【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丧家之犬】讥消不得志的人,逃走得十分狼狈。【蜀犬吠日】喻少见多怪。【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鸡犬不留】赶尽杀绝,不留活口。【鸡犬不宁】比喻骚扰得很厉害。【鸡犬升天】比喻ー个人做了大官,同他有关系的人也跟着得势。【土鸡瓦犬】泥捏的鸡,瓦造的犬。比喻徒有其表,实为无用之物。【犬牙相错】(1)形容两物交界处,参差不齐,互相衔入的形状。(2)犬牙相制用来形容两种以上的势カ,彼此互相牵制。狗眼看人低、虎父无犬子、卖狗皮膏药、狗改不了吃屎、虎落平原被犬欺、画虎不成反类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儿不嫌母丑,狗不怨主贫、癞狗扶不上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落水狗上岸——穷抖、狗咬吕洞宾ーー不识好人心、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五、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西方人把狗视作朋友、奉为上宾和中国人历来视狗为卑贱、対狗深有成见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指出再不同的文化背景峡,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结论:做翻译文学的学问最难,难在其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视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六、研读课文阅读思考1、文章题目是说“狗”,但文章所论述的问题却并不是“狗”,是什么?明确:文章题目是说“狗”,但文章所论述的问题却并不是“狗”。从文章首段可以得知:写作此文的原由是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请作者作个报告,讲ー讲比较文学,而作者深感其不易,并以“狗”ー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解来佐证。因此说,此文题目是说“狗”,

50而文章论述的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学问最难。2、通读全文,归纳ー下,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大对狗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明确:西方人对狗非常的宠爱,有时甚至有些过份。文章具体描写了自己在德国和美国所领略到的西方社会的“狗文化”以及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自己对狗的厌恶。中国大除了对狗有很深的偏见之外,也有难以言说的宠爱。作者首先指出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贱的,接着通过汉语中跟“狗”相关词语的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作者也非常客观地描述了汉文化中对狗的宠爱的一面。拓展:谁能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相关的故事?学生谈,教师加以订正。附:A、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オ上了一半。邻座阿昂达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大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10道以上。阿昂达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你们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我们法国大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你们胖呢?B、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可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ー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原来是老太太实在没钱。我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ー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ー点光。C,香港版《倩女幽魂》有两条预告片,一条香港版,一条英国版。香港版的预告片把重点放在那段凄美的人鬼恋上,ー看就知道主角是聂小倩和宁采臣。而英国版的预告片却把重点全放在人鬼大战上,那段人鬼恋根本没提及,短短几分钟预告片里全是打斗镜头,主角也变成了燕赤霞和黑山姥姥。这个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人鬼恋故事在外国人眼里原来只是部动作神怪片而已,在我们眼里是全片神髓的爱情戏也变得可有可无?!3、作者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看法的比较,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作者将西方人视狗作朋友、奉为上宾和中国人历来对狗充满着一种矛盾心态进行了一番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结论: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学问最难,难在其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4、此文落笔肆意汪洋,看似随情人性,然而前后照应,结构谨严。试举例说明。明确:此文视野开阔,选材丰富,看似随意落笔,信马由缰,但实际上上下连贯,结构谨严。主要体现在内容的衔接和结构的照应上。例如:第四段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最后一段的照应开头,都清楚地显示出文章的严谨和形散神聚的特点。七、靓点点击:1、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2、大胆泼辣的行文风格。3、看是随意实则严谨的逻辑结构。ハ、课外练习:语文研究性学习围绕“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这ー活动主题,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讨论选择具体的小课题,如“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颜色在东西方语言中的运用”、

51“数字在中西方的不同意义”、‘‘英语手势语拇指上的学问”等等。然后,大家自行组成小组,制定计戈リ,确定研究方法,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或信息,并加以妥善处理,经讨论、整理,然后写出论文或总结,最后到语文活动课上来展示与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52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教案文言文(1)14、阿房宫赋杜牧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难点、重点解析ー、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二、课文探究1、作者介绍

53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土,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オ"。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エ,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杜牧,不但是晩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土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阿房宫”的“呵房”旧读“婀旁”(为印d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ー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ー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ー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ー为君就大兴上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2、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指导学生自读。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成诵。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3、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

54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ー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ー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ー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4、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ー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ー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喑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城“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一5i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5、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カ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ー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ー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6、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カ?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

55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エ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ー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ー步从大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ー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ー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大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7、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大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ー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ー层都是写美大,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ー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8、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ー炬,可怜焦上",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上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ー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大可惜,显赫ー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大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大可忧吗?“楚大一炬,可怜焦上”,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9、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ー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ー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ォ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カ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ー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

56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10、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锚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11、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ー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面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12、总结全文(1)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面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②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面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15、赤壁赋苏轼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点;难点重点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2、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在于表现苏轼人生观世界观的相反的两个不同侧面——客的消极悲观和主的豁达乐观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ー、导语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ー风格的代表作。(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

57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一・在课本的封面。(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东坡是因为“乌台诗狱”オ到黄州来的。关于“乌台诗狱”,散文家余秋雨有这样的描写;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ー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说ー说。搞清了这个案件中各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竟是突破了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为了不使读者把注意力耗费在案件的具体内容上,我们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来。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也完全是ー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绝对是不算坏的,在他内心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任何企图,他深知苏东坡的オ华,他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甚至竭カ要保护苏东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不是非常安全吗?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为转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还是下了大狱。这一股强大而邪恶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这件事说来话长……而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当批评苏东坡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伦,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ー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又如——我真不想写出这个名字,但再ー想又没有讳避的理由,还是写出来吧:沈括。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忌妒而陷害过苏东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检举揭发苏东坡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他与苏东坡是政敌,那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曾是好朋友,他所检举揭发的诗句,正是苏东坡与他分别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这实在太不是味道了。历史学家们分析,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但王安石毕竟也是ー个讲究人品的文化大师,重视过沈括,但最终却得出这是ー个不可亲近的小人的结论。当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亲近,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科学成就的肯定。围攻者还有一些,我想举出这几个也就差不多了,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经可以大致看清,我们也领略了一组有可能超越时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他们中的任何ー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ー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会很容易地招来ー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ハ舌地组合成一种伪舆论,结果连神宗皇帝也对苏东坡疑惑起来,……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ー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ー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占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カ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ー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58。”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让我们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二、题解1、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ア,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大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①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②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③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ド,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ー篇文赋。④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⑤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摘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⑥唐宋古文运动兴起,ー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三、指导朗读①教师范读:②学生齐读:③教师直译全文,并提示个别重要的字词、句式和修辞;④分段背诵。要求反复研读三遍:第一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骈散结合的和谐韵律。第二遍,尝试尽量用韵文翻译。四、课文探究1、内容结构概括:事、景、情、理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ー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ー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2、段意概括(1、2段)记叙夜游赤壁所见之美、所感之快、所闻之妙,引出下文主客问答(3段)主客问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暂,英雄难觅;长江无穷,自然永恒(悲观消沉的人生观)(4段)主客问答:(之ニ)物与我皆无尽也,何羡之有;清风明月用之不竭为我

59共食,其乐融融(乐观豁达的人生观)3、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这两段难度较大,要求用较慢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参考东方雪本课课堂实录)五、鉴赏要点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ー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蔑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七、拓展:欣赏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和余秋雨《东坡突围》。16、项脊轩志归有光知识与技能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过程与方法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カ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教学重:点与难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辨析多义词:"顾、稍、置、去、归”等。理解和掌握“每、然”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法学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

60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教学过程ー、导入父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笔下更是ー个永恒的话题。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虽然,有大约二十年的时间我没有再品读这篇精美的散文,但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肥胖的、慈爱的身影,每到此时,便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是啊,亲情就是植物体渗出的汁液,看起来微乎其微,其实,那是爱的博大,那是心的折射。我敢说,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再来感悟一下那份浓浓的眷恋情。二、题解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ー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ー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走近作者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オ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土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ォ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叙写家事细节,亲切生动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ー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大,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三、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与默读结合,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四、课文研究1、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一句话起着过渡作用,同学们看看是哪句话呢?(“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分析讨论第一段①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②“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③“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613、讨论后一部分的二三段悲オ是本文的主调,后一部分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为什么说”可悲?“哪件事最能打动你?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4,论分析最后一段(1)写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选细节可谓别具用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问余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妻子转述娘家小妹问阁子为何物的天真好奇?(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没听清没记下来。)(2)作者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ー种是直抒胸臆,宜接写出心中所感。写妻子时归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这两种手法各有其妙。5、抓住细节,品味真情“一枝ー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ー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细节ー:老妪说亡母事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细节ニ:祖母望孙成龙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ー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ー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五、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文章虽然作于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2、善于撤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62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假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17、与妻书林觉民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ー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ー、走近作者①辛亥革命先驱者林觉民“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一郁达夫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二、课文研究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ーー以此进ー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63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三、文言基础知识I、词性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汝幸而偶我(婚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B、名词用作状语汝泣告我(哭着)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ー样)C、动词使动用法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当尽吾意为幸(使……尽)D、形容词用作动词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E、形容意动用法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2、古今异义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3、句式解析称心快意,几家能殼(主谓倒装句)四、写作特点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カ和感人力量。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五、难句解析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ー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2、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3、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

64(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3、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ー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4、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ー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六、拓展阅读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这是一件发生在林觉民故乡福州的事件,一个省会城市,为了改建一个公园,毁掉了一座据说已经不甚美观的林觉民塑像。两年来,塑像的残部,一直废弃在一座公厕旁的杂草丛中,“塑像的脸部完好,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而它的胸膛以下的地方则被烧出ー个空洞,空洞里是烂树叶、荔枝壳等ー些废弃物(7月I8日新华网)”。而“因为上厕所要花3角钱,所以许多人把小便拉在烈士塑像上”(7月16日《海峡都市报》)。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叫人羞愧难言的?林觉民,这位24岁为辛亥革命献身的黄花岗烈士,他那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凡读过高中的人都不会忘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柄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就是他临刑前留给世人的肺腑之言。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了……后人拿什么来记念他?特别是烈士故乡的福州人,用什么来表达应有的敬意呢?花草树木是美的,但先驱的精神和灵魂应该更美;想不到福州的公园却容不下他,ー个“水文化”的城市雕塑,就有十足的理由取代了烈士的塑像。少ー个塑像,并不会削弱烈士的伟大;真正的丰碑,留在青史里,矗在后人的记忆中。要拆就好好地拆,何止于毁而弃之,且弃在公厕旁的乱草中?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如此糟贱,记念没了,只剩下亵渎!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不堪入目的一幕,竟能在福州延续了整整两年。两年来,有多少福州人经过这里,他们何至于什么感觉都没有?更有甚者,是谁,把自己的良知与血性,都混在了污辱先驱的垃圾与便漫中。最后,是ー个退休工人向媒体作了通报。此前,决定拆毁塑像的领导呢?指挥公园改建的干部呢?此后,负责环境卫生与城市管理的人员呢?他们的良知与血性都到哪里去了?鲁迅去世时,郁达夫愤而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令人羞愧的是,郁达夫要是掉转头来,看到了毁弃在乱草丛中的林觉民塑像,他今天又会怎么说呢?(2004年07月19日)七、资料窗黄花岗起义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靴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I,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

65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18、逍遥游(节选)《庄子》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学法指导阅读、体会、分析教学内容和步骤ー、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ー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唉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晩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二、题解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2、关于作品《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

66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ー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ォ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ー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3、文章导读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オ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三、板书设计1、世间万物有所待:(1)鳗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物(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1)小知不及大知(对比)(2)小年不及大年(对比)——补充验证前文大(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3)汤之问棘(4)斥鴉之语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3)至人一神人一圣人无己、无功、无名一逍遥者——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四、写作特点1、借用寓言说理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删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オ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

67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カ。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龌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3、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大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19、论毅カ(节选)梁启超教学目标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教学重、难点;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授课时间:一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一、导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カ》,会得到很多启示。二、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ー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カ提倡小说创作的人。梁启超自幼多学,据说六岁时读完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两人号称“康梁”,早年鼓吹变法维新,是维新的中心人物。变法失败后留亡日本,一方面办报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1912年9月回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各国游历,并写下《欧游心影录》。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晩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出版过多种学术专著。文学创作上以政治,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三、解题: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写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梁启超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カ,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只有凭着坚韧的毅カ,才能征服逆境,实现人生的追求,以此激励在变法之后处于逆境的同志。四、分析内容:全文共二段一(第1段):提出全文中点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二(第2段)论证论点:第一层:1、人生历程都有逆顺,论证阻カ是无法回避的。

682、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カ、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第二层:从"逆”,''顺”的转化进一步论毅カ的作用1)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辨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2)从如何对待“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カ”是成功之关键。3)以“操舟”喻对待逆境,没有毅カ的人是不可能达到胜利彼岸的。第三层:以孔孟言论作结,归纳全文的结论,“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与第一段呼应)五、论述结构起:提出''成败之林”的话题。承:提出中心论点——“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转:转入论证分论点ー:人生历程都有逆顺,毅カ至强,才能成功。论据:十六七逆境,十三四顺境,总有阻カ志力薄弱者……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分论点二:逆境可以转化成顺境,条件是要有毅カ。论据:事情总是会变化的(逆境顺境会交替出现)运气ー视同仁(不必总羡慕他人)半途而废永远到不了终点(譬如操舟)分论点三:古代圣贤对此早有定论(孔子说、孟子说)合:呼应开头(成败之数,视此而已)六、艺术特色:1、从思路上看,活泼开阔,自由畅达。文章开头从天下古今成败之林着眼,总结了上下几千年的经验教训,字字千钧。接着又纵的从人生历程来论,横的从各类人对困难阻カ的变态来谈,或古或今,或远或近,围绕论点,无拘无束。2、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第二段第一层先以人生历程有顺有逆一般规律入手,说明人要有毅カ,第二层在第ー层基础上,以逆顺的转化,说明人必须要有毅カ,第三层对ー、二层次论证总结,点明中心论点。又如:第一层中,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カ,逆境的不同态度和呈现的不同结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3、生动形象的比喻1)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是者”,“故彼岸终不可达也”。2)孔子“为山”之喻,无毅力者功亏ー簣。3)以“平地”比喻有毅力者,“虽得一簣”,“吾往也”。4)孟子“掘井”之喻半途而废,事业无成。4、层递句的运用1)面对逆境与阻カ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ー层由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2)操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成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之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的明明白白。七、课堂小结:在逆境中,需要有坚强的毅カ!作者以事实为依据,层层说理,表达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给我们以很大启发。ハ、作业:1、搜集有关“毅カ”的名言警句或事迹,写到摘录本上。

692,我也来“论毅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