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

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

ID:8153330

大小:255.0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3-08

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_第1页
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_第2页
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_第3页
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_第4页
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2014年中国最火的粉丝经济案例有哪些? ElonMusk的特斯拉、韩寒和郭敬明的电影、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赫畅的煎饼、雕爷的牛腩、罗振宇的月饼、青龙老贼的自媒体、马佳佳的避孕套、李善友的公开课……这些案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背后都站着一个“明星”,它们被冠以“粉丝经济”的概念,他们都崛起于互联网。对于这些案例,批判的人和赞扬的人几乎一样多,这再正常不过了。有人把他们看作一个时代的开拓者,有人把他们看作哗众取宠的小丑。俗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既然他们火了,那他们肯定做对了一些事

2、情,今天就来谈谈如何成为最火的商业案例。当个人品牌遇到社交网络为了方便展开讨论,我先下一个不太严谨的定义,在本文当中,我把开头提到的那些品牌称为“个人品牌”,这类品牌的商品品牌和创始人的个人品牌几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商品品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始人的个人品牌。与其相对的另一类,我称之为“商标品牌”,这类品牌也可能有极高的知名度,但是消费者对它的创始人知之甚少,品牌的知名度和某一个个人的相关度较弱。除了开头所举的这几个例子以外,个人品牌最集中的分类是在哪里呢?奢侈品。奢侈品品牌的来源绝大部分都是家族姓氏和名字。为什么是这

3、样呢?奢侈品品牌历史大多都比较长,短则100年,长则200年,几十年的年轻品牌属于少数派。在他们诞生的那个年代,商标和家族的声誉基本上就是一回事情。我们中国的老字号也是一样的,一般是以家族的姓氏加个什么“记”、“堂”命名。那为什么到了离我们比较的这几十年,个人品牌渐渐稀少起来,商标品牌开始占了上风呢?看看美国排名前500强的上市公司,他们的品牌家喻户晓,但是你却很少能说出他们的创始人或者CEO的名字,这些大人物喜欢隐藏在幕后,不愿意抛头露面。两个方面的变化最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变化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业是以家族作坊

4、式方式进行生产,生产者和品牌的所有者基本上是同一个人,所以他们的家族姓氏就是品牌,不需要额外再起一个商标。而到了现代,基于工业化分工的大规模制作成了主流,这时生产者和品牌的持有者就不再是同一个人了,在股份制公司里,股东和管理层也不是同一个人,品牌不再是某一个家族的资产,所以选择一个商标来作为品牌就更合适,这样它不会因为股东变化、管理层变化、生产者变化而对品牌造成伤害。第二个变化是大众媒体的繁荣。在大众媒体没有出现以前,品牌是以口碑的方式传播的,传播范式一般是“那谁谁做的啥啥挺不错的”,而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范式往往是“啥啥挺

5、不错的”,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有这个区别?我们往往只知道这个牌子很有名,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它是谁生产的。大众媒体时代,打造一个品牌只要通过反复曝光就可以达到效果,口碑变成了一种辅助手段,所以生产者的个人声誉对传播就不再那么重要了。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为什么2014年突然个人品牌就回潮了,迅速蹿红的品牌几乎都是个人品牌而非商标品牌呢?在我看来,这是社交媒体替代大众媒体的一个结果。大众媒体时代,话语权属于且仅属于手握资本的人,他们可以用钱买到注意力,没钱的人则基本上无法获得关注。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范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众媒体

6、的辐射式传播被病毒式传播替代,有钱也买不到足够的注意力了。那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引起病毒式传播呢?显然不是大众媒体时代的广告,没人愿意主动转发一则商业广告。在社交网络里,人比商业机构更容易获得关注,一个有趣的、有观点的、有性格的人会受到追捧,商业机构则会被敬而远之。社交网络让我们在传播范式上回到了大众媒体之前那个口口相传的时代,但却用互联网技术让口口相传的范围变得更远,所以,属于个人品牌的好时代就这么到来了。在这个时代里,机构反而成了那个被侮辱和损害的人,个人在社交传播方面更占优势。如何成为最火的商业案例?前面啰啰唆唆说了那么

7、多,核心无非就是表达这么个意思:时代不一样了,玩法也该变了。我们原来从商学院、畅销书里学到的那些本事,放到现在这个时代里,有些可能已经失效了。1、不做定位,只做自己几乎每个做市场、做品牌的人都学过定位理论,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占领一个独一无二的细分市场的第一名位置,如此消费者才能清楚的记得你的名字。如果你找不到这个细分市场怎么办?使劲儿去找。这是从消费者出发的一种理论,它要求我们首先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找到需求的空白点,然后去抢占这个空白点。在大众媒体时代,我想这个策略是很实用的,但是这个理论放在个人品牌身上好像就

8、不起作用了,他们似乎没有去找什么需求的空白点,他们做得几乎都是红海市场啊!他们不是在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他们是在创造一种新的需求。他们没有在寻找差异化,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差异化。当他们以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格出现的时候,他们的产品就变得独一无二了。2、消费者买的不是实用性,而是自我表达有人写文章讽刺说老罗卖的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