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

ID:81520239

大小:6.36 MB

页数:60页

时间:2022-10-12

上传者:135****3973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1页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2页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3页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4页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5页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6页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7页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8页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9页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制茶学-第七章 黄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七章黄茶第一节概述黄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四川蒙顶黄芽即为贡茶。安徽霍山黄芽,古时称寿州黄芽,为唐代名茶。但这两种茶当时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黄芽。若以制法而言,黄茶则起源于1570年前后。因此,原来黄茶的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因茶树芽叶自然发黄而称之黄茶;二是加工中采取闷黄技术,使叶子由绿变黄而得名黄茶。

1现在所讲的黄茶都是指制茶时采取“闷黄”技术,从而形成黄叶黄汤的品质特点,这也是与绿茶的主要区别。有时绿茶加工技术掌握不当,出现叶色黄变,汤色也显黄。但这种色泽枯黄、焦黄、黄暗及茶叶香味与黄茶不同,不能当作黄茶。

2浙江等地的黄金芽、黄金叶等茶叶,虽然茶叶色泽金黄,但是鲜叶原料是茶树品种的黄化现象,初制中没有闷黄工序,仍然是绿茶,不属于黄茶。

3我国生产的黄茶,主要有湖南君山银针、北港毛尖、沩山毛尖,四川蒙顶黄芽,安徽霍山黄芽、皖西黄大茶,浙江平阳黄汤,湖北远安鹿苑茶,广东大叶青等。按其鲜叶老嫩不同,通常分为黄小茶和黄大茶两类。皖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大茶及广东大叶青属黄大茶;其它均属黄小茶,其中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为黄芽茶。

4蒙顶黄芽

5霍山黄芽

6君山银针鹿苑毛尖

7温州黄汤

8霍山黄大茶

9黄小茶鲜叶细嫩、匀净。君山银针和特级蒙顶黄芽全采肥壮重实的芽头制成;一级蒙顶黄芽、远安鹿苑采摘1芽1叶初展芽叶制成;霍山黄芽、北港毛尖、沩山毛尖和平阳黄汤采摘标准为1芽1、2叶初展。黄大茶要叶大梗长,枝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所以鲜叶原料要求具有一定的成熟度,采摘叶大梗长的1芽4、5叶。

10制作黄茶都有专门促进黄变的“闷黄”工序。闷黄是利用湿热作用,促进多酚类自动氧化和叶绿素破坏以及其它物质的转化,从而形成黄茶黄叶黄汤的品质特点。“闷黄”是黄茶制造的关键工序。在黄茶制造过程中,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黄变。

11根据闷黄阶段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湿坯闷黄在杀青后或揉捻后闷黄;干坯闷黄在初烘后闷黄。湿坯闷黄由于茶坯含水量较多,变化较快,时间较短,如北港毛尖只要30min;相反,干坯闷黄茶坯含水量较少,变化较慢,时间较长,如黄大茶一般需要5~7天。

12我国黄茶主要内销。君山银针主销京、津及长沙等地;蒙顶黄芽主销四川及华北;鹿苑茶主销武昌、汉口;平阳黄汤主销营口,京、津次之,沪杭少量;黄大茶主销山东和山西等省,特别是山东省沂蒙山区人民嗜饮黄大茶。

13第二节黄茶制法黄茶初制分杀青、闷黄、干燥三个基本工序。揉捻不是黄茶必经工序。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就不揉捻;霍山黄芽、北港毛尖、远安鹿苑只是在锅内边炒边轻揉,也没有独立的揉捻工序。黄大茶和大叶青因芽叶较大,通过揉捻紧结条索,以达到外形规格的要求。大叶青现在不生产。

14一、君山银针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君山银针芽头壮实挺直,满披银毫,色泽金黄光亮,称之“金镶玉”。内质香气清纯,滋味甜爽。汤色杏黄明净,叶底嫩黄匀亮。用玻璃杯冲泡君山银针时,芽头在杯中挺直竖立,状似群笋出土,时而悬浮于水面,时而徐徐下沉杯底,忽升忽降,能三起三落,极为美观。

15君山银针从茶树上拣采芽头。芽头要求肥壮重实,长2.5cm~3cm。采摘做到十不采,即雨水芽、露水芽、细瘦芽、空心芽、紫色芽、风伤芽、虫伤芽、病害芽、开口芽、弯曲芽等不采。茶芽采回后,拣剔除杂,方可付制。

161、杀青:手工锅炒杀青,先将锅壁磨光擦净,保持锅壁光滑,便于翻炒和减少茶芽与锅壁摩擦,避免色泽发暗和茸毛脱落。开始锅温120℃~130℃,后期适当降低。锅温过高芽头容易灼焦弯曲;过低则会延长杀青时间,芽头茸毛磨损,色泽暗,香气低。

17每锅投芽量300g左右,叶子下锅后,用手轻快翻炒,切忌用力过重,以免芽头弯曲、脱毫、色泽深暗。杀青时间4min~5min,到芽蒂萎软,青气消失,发出茶香,减重约30%左右,即可出锅。

182.摊放:杀青叶出锅后,放在小篾盘中,轻轻簸扬数次,散发热气,清除碎片,摊放2min~3min后即可初烘。

193.初烘与摊放:摊放后的茶芽摊于竹制小盘中(盘内糊两层皮纸),放在焙灶上,用炭火进行初烘。温度控制在50℃~60℃。每隔2min~3min翻一次,烘至五、六成干下烘。摊放2min~3min,以利在初包过程中内含物正常转化。

204.初包:是形成君山银针品质特点的一个重要工序,是使芽坯在湿热作用下,叶绿素破坏,多酚类化合物和其他内含物进行转化。摊放后的芽坯,用牛皮纸包裹,每包1kg左右,置于无异味的箱内闷黄。时间48h左右,到芽色橙黄即可复烘。

215.复烘与摊放:复烘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蒸发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质,减缓在复包过程中某些物质的转化。烘量比初烘多一倍,温度掌握在45℃左右,烘至七、八成干下烘摊放,以利在复包过程中内含物正常转化。

226.复包:方法与初包相同。作用以弥补初包时芽坯内含物转化之不足,继续形成有效物质。历时24h左右。待茶芽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即为适度。7.足火:通过足火干燥固定已形成的品质,并进一步发展色、香、味,散发水分至足干。足火温度50℃左右,烘量每次约0.5kg,焙至足干为止。

238.分级:加工完毕,按芽头肥瘦、曲直和色泽的黄亮程度进行分级。以茶芽壮实、挺直、黄亮者为上;瘦弱、弯曲、暗黄者次之。分级后的茶叶密封贮藏。

24君山银针的制作特点:①不进行揉捻,保持芽头挺直,避免茸毛脱落。②每次加温作业后要摊放,主要是散失水热气,使香气清纯,滋味鲜爽。③主要工序是初包与复包。在一定时间内,在湿热作用下,茶多酚自动氧化,叶绿素破坏和其他一些物质的正常转化。④烘焙中温度较低,一般在45~50℃左右,也有在湿热作用下继续变黄的作用。

25二、霍山黄芽霍山黄芽产于安徽霍山县。霍山黄芽为唐代名茶。古时霍山隶属寿州,称“寿州黄芽”。霍山黄芽明清时列为贡茶。但后来失传。1971年研制恢复,形成现在的霍山黄芽,成为黄茶类中的名茶之一。霍山黄芽产区位于大别山北麓,地处霍山县境西南的深山区,生态环境优越。

26(一)品质特点芽叶细嫩多毫,形似雀舌,叶色绿黄;香气高长带熟板栗香,滋味浓厚鲜爽,汤色绿黄带黄圈,叶底嫩黄。(二)鲜叶要求霍山黄芽鲜叶细嫩,采摘标准1芽1叶或1芽2叶初展。芽叶要保持新鲜,采回鲜叶应薄摊2~5h。

27(三)加工技术霍山黄芽加工分炒茶(杀青和做形)、初烘、初闷、复烘、复闷、烘干等过程。

281.炒茶:分生锅和熟锅。

29生锅(头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20℃左右,鲜叶下锅能听到有炒芝麻的响声。每锅投叶量30g左右。炒茶用芒花扫帚,炒时扫帚要在锅中旋转并轻巧地拨动叶子,兼用手辅助抖散,以散发水分,使之受热均匀,杀青匀透。炒至叶质柔软时,转入熟锅(第二锅)。

30熟锅继续杀青同时起做形作用,锅温100℃左右。炒时要炒中带轻揉,使叶子皱缩成条,叶色转暗,发出清香,即可出锅,进行初烘。熟锅要与生锅配合得当,防止“上锅催下锅”。

312.初烘和初闷:初烘用炭火烘笼烘焙,温度100℃左右,每笼摊叶量1kg左右,烘时勤翻轻翻匀摊,烘至六成干时,放入篓筐中,上面盖湿布,置于室内闷黄。闷黄时间约6~8h左右。

323.复烘和复闷:将初闷叶复烘,主要是提高叶温,为再次闷黄创造条件,促使进一步变黄。复烘后趁热装篓,继续闷黄,约13h,至叶色黄亮时烘干。

334.烘干:温度100℃左右,以增进茶香。翻烘要勤、轻、匀,烘至足干。

34现在多采用机械制茶。1、杀青:采用滚筒连续杀青机杀青,至叶梗柔软,叶色暗绿,折梗不断,清香显露为适度。

352、理条:采用往复式理条机理条,温度120℃~110℃,含水量50%左右。

363、初烘:采用烘干机,进风温度90℃左右,摊叶厚度1cm左右,初烘时间6min~8min,含水量45%左右。4、初闷:室温26℃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5%~80%,叶温24~25℃,闷黄叶含水量45%左右,闷黄时间6~8h左右。

375、复烘:采用烘干机,进风温度80℃左右,摊叶厚度2cm左右,复烘时间8min左右,含水量40%左右。6、复闷:室温26℃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5%~80%,叶温24~25℃,闷黄叶含水量40%左右,闷黄时间13h左右。

387、理条:采用往复式理条机理条,温度100℃~90℃,茶条理直,含水量30%左右。8、烘干:分毛火和足火。毛火采用烘干机,进风温度100℃左右,摊叶厚度1cm,烘至含水量20%左右下烘;足火采用炭火烘笼烘干,烘顶温度70℃左右,摊叶厚度2~3cm,适当翻拌,烘至含水量5%左右下烘。

39霍山成功研制了黄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并已投入生产。

40生产线概貌

41杀青

42闷黄

43揉捻

44干燥

45三、黄大茶黄大茶产于安徽霍山、岳西、金寨、六安以及毗邻的湖北英山等县。以安徽霍山县所产的黄大茶数量最多,品质最好。霍山茶园生态环境宜茶,茶树长势好,梗长叶肥,内含物丰富。制成的黄大茶,香高、味浓、耐泡。

46(一)品质特点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色泽油润,内质汤色深黄,叶底黄色,滋味浓厚耐泡,具有突出高爽的焦香味。以大枝大叶、黄叶黄汤和高浓清爽的高火香为主要特点。

47(二)鲜叶要求鲜叶具有一定的成熟度,采摘标准为1芽4、5叶。但要求茶树长势好,叶大梗长,一个新梢上长4~5片叶子以上,才能制出质量好的黄大茶。

48(三)加工技术霍山黄大茶加工分炒茶(杀青和揉捻)、初烘、堆积、烘焙等工序。1.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连续操作。炒茶锅呈25~30°倾斜。炒茶把用竹丝扎成,长1m左右,炒茶把前端直径约10cm。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一锅满锅旋,二锅带把劲,三锅钻把子”。

49生锅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kg。炒时两手持炒茶把与锅壁成一定的角度,在锅中旋转翻炒,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不断翻转抖扬,及时散发水汽。约炒3min左右,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50二青锅是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锅温比生锅稍低。炒茶用力应比生锅大,即所谓“带把劲”,转圈也要大,起揉捻作用。使叶子顺着炒茶把转,不能赶着叶子满锅飞,起不到揉捻作用。而后用力逐渐加大,做紧条形。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人熟锅。

51熟锅是进一步做紧茶条,锅温比二青锅低,约130~150℃。用炒茶把旋炒几下,叶子即被团到竹丝把间,谓之“钻把子”,旋转搓揉,有利于做条,稍加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丝把内外,把炒茶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炒至条索紧结,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522.初烘: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温度120℃左右,每烘篮摊叶量2~2.5kg,高温快烘。每2~3min翻一次。约烘30min,达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觉,折之梗皮连,即为适度。下烘后进行堆积闷黄,或出售给大茶厂,统一堆积闷黄。

533.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或堆积于圈席内稍加压紧,高约lm),置于高燥的烘房内,利用烘房余热促进热化学变化。生产量大的茶厂直接堆放在烘房内。时间一般是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

544.烘焙:先毛火,温度100℃左右,烘至九成干。

55而后拉老火,利用高温进一步促进黄变和内质的转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摊叶量12kg左右。两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翻叶要轻快而匀。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56待烘到茶梗折之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芽叶黄褐起霜即为适度。时间约40~60min。下烘后趁热装篓。

57现在黄大茶多为机械加工,滚筒杀青机杀青→揉捻机揉捻→烘干机初烘或滚筒炒干机初炒→堆积闷黄→烘干机毛火→拉老火。1、杀青:采用滚筒连续杀青机,杀青至叶梗柔软,叶色暗绿,折梗不断,清香显露为适度。2、揉捻:用中小型揉捻机轻揉10~20min。

583、初烘:采用烘干机,进风温度90~100℃,摊叶厚度2cm左右,烘至6成干。4、闷黄:初烘叶趁热堆闷5~7天。5、烘焙:毛火:采用烘干机,进风温度100℃左右,摊叶厚度2cm左右,烘至9成干。拉老火:方法与传统拉老火相同,采用炭火大烘篮烘焙,烘至栗香带焦香为止。

59思考题1.什么叫闷黄?根据闷黄叶含水量不同分为哪两种闷黄?2.简述君山银针的制作特点。3.简述黄大茶初制工艺流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