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150969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3-07
《有关噪音的活动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关噪音污染环境的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调查建筑工地的噪音对附近居民的影响活动目标:(1)使学生通过了解,访问,调查建筑工地附近居民等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与感知噪音的污染状况,并对噪音污染环境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噪音也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能够掌握一些防止噪音污染的方法,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健康。活动方式:全班以小组方式进行,四人为一组进行访问与调查,小组分工合作。活动步骤:(1)组织主题活动班会:首先在班上组织一次与噪音污染有关的主题活动班会,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噪
2、音污染环境的理解,自己都知道哪些噪音,自己身边有没有噪音污染源,讨论噪音的产生,噪音有哪些分类?噪音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污染情况,并了解我国对噪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防治噪音的方法,以此来提出活动主题,对所在城市的某一居民楼因受附近建筑工地噪音影响而展开访问跟调查。(2)小组分工教师根据自己的了解,确定几户居民,同时制作一份简单的问卷,然后在班上进行分组,以四人为一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带着问卷之后带领自己的组员对老师指定的居民进行访问与调查,教师规定,完成任务之后就立即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报。(3)具体访问
3、各个小组开始进行工作,根据问卷上的内容,对不同的居民进行访问,所访问的居民身份,职业,年龄都有所不同,因此同学们对不同的人要随机应变,尽量友善进行访问,不要与居民有所冲突,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调查。同学们对自己问卷上的内容访问完之后,在居民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问自己想问的问题。(4)汇报访问情况在小组完成访问之后,各小组长上交访问问卷调查表,并逐一简单的讲述访问过程,以及访问中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教师就某一出现几率高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访问经历,并互相指点与学习经验,最后教师对整个访问过程与结果
4、进行总结。(5)制作班级小常识由于在访问过程中,同学们对噪音这一概念都有所了解,也认识了其中的一些有关噪音污染环境的知识,同时也可能亲身经历过被噪音所困扰的烦恼,感受其危害,甚至也懂某些防护措施,这样,同学们就根据自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做成一本生活小常识,让每个人都知道,了解噪音,以及它带来的危害,和它的防治法律法规。班级小常识内容:噪音又称噪声,一般是指不恰当或者不舒服的听觉刺激。它是一种由为数众多的频率组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声音。简言之,噪音是非周期性的声音振动。它的音
5、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从社会和心理意义来说,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并使人产生不舒适感觉的声音,都叫噪音。如流水声、敲打声、沙沙声,机器轰鸣声等,都是噪音。它的测量单位是分贝。零分贝是可听见音的最低强度。噪音有高强度和低强度之分。低强度的噪音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音主要来自工业机器(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
6、等。这些高强度的噪音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高强度的噪音,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噪音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损害听力。有关资料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的可能性可达50%。 2、噪音损害视力 噪音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尽
7、人皆知。然而,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 3、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4、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 科学研究发现,噪音可刺激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抑制,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 5、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噪声对睡眠的危害:突然
8、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10%的人惊醒,达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