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汇

高考历史总汇

ID:81306700

大小:10.98 MB

页数:72页

时间:2023-12-15

上传者:用户名
高考历史总汇_第1页
高考历史总汇_第2页
高考历史总汇_第3页
高考历史总汇_第4页
高考历史总汇_第5页
高考历史总汇_第6页
高考历史总汇_第7页
高考历史总汇_第8页
高考历史总汇_第9页
高考历史总汇_第10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朝代夏:约前2070—前1600年,传说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商:约前1600-前1046年,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北)一殷(今涧南安阳)西周:前1046—前771年,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前770年—前476年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战国:前475年—前221年秦:前221—前206年,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前202一8年,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新:8—25年,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25—220年,都城洛阳。魏:220—265年,都城洛阳]三国:220—280年{蜀:22l—263年,都城成都吴:222—280年,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265—316年,都城洛阳东晋:317—420年,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六国南朝:420:304——589439年年。,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宋修齐售梁伸陈420—479年479—502年502—557年557—589年北朝:439一581年。东魏:534—550年一北齐:550—577年北魏;386—534年{i西魏;535—557年一北周:557—581年隋:581—618年,都城长安。唐:618—907年,都城长安。五代十国:907一979年。都城开封(后唐定都洛阳)梁丿唐售晋八汉“周907—923年923—936年936一947年947一951年951T960年辽:916—1125年,都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北宋;960—1127年,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6年,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西夏:1038—1227年,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金:1115一1234年,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一中都(今北京)元:1206—1368年,都城大都(今北京)明:1368—1644年,都城应天(今南京)一北京清:1616—1912年,都城京师(今北京)

1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O分封对象一一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诸侯的义务一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被射诸侯的权利一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作用:O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千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射建专制主义中央栠权的国家——秦朝。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千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椋,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2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于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渠权的发展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收兵权、财政权,又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梊权。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宋: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4.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l、汉:察举制,举孝廉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隋朝:陷文帝时分科选拔,陪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千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栠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某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渠权中央:(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加强了君主专制)二、内阁的创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三、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君主制度达到顶峰~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1)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伸皇权(受限制)设内阁,置六部(奏芹票拟)(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一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修皇帝(集权)(3)雍正:军机处的设贺(上传下达)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希腊文明的摇篮1.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位千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希腊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使得希腊的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2.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是城邦的基本特征。3、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衵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2.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还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的伯利克里改华时期,其内容有:O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发放“观剧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三、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希腊城邦制度衰落的原因有:@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根源)@内部混乱,城邦间长期混战@BC338年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四、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与尸公民祛}:——发成文法诞生贯言CD作用(局限`芦->{罗马法核心@一影响@对东方♦发万民祛展实质©;.J展釬民祛大全>——罗马祛体系完成;.J@罗马法的内容: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L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作用:(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对欧美)是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对东方)对日本和中国也有很大影响。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男女权利不平等。

4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历史条件: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当时它还是封建性的。议会由国王和上下院组成。2.1688年,英国议会中的“托利党”人和“辉格党”人联合起来,他们邀请荷兰执政者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英国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1.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作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2.代议制:议会由选举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栠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3.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适应工业革命需要,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是英国第一位首相。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首相的权力:首相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等。内阁与首相的关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渠体共进退国王的地位: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没有实权。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特点: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作用:l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3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或表述为:对欧美有深远影响。)【君主立宪制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甲(组织责任制政府即内阁)任命国王+`f多数党领袖+-'了昔选产生d

5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CD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联邦主义者和其他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力@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的启发2.美国1787年宪法的目的:廷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3.美国1787年宪法,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4.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5.国会的权力:少立法权、@征税权、@宣战权、@审批权,@众议院还有对总统的弹劾权。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每州两名,任期6年,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美国总统(行政)总统权力。国家行政权归千总统。总统由民间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有权提名并经匡会同意后政府高级官员;@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联邦法院权力O美国最高司法权归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联邦法院对千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范围内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后来,联邦法院逐渐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6.美国是一个以“分权与制衡”为原则的、以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为主要机构的、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的、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的资产阶级国家。7.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A、积极意义:(l)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2)它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千集中;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千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B、局限性:(l)没有反映人民的权益,经过儿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才补充了人民权利进宪法。(2)它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8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前期,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蔽终形成。以后,一般以“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

6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一、法国1.由千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又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到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才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制度。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O行政权归总统,他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3.1875年宪法的颁布的作用:O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促进法囡工业资本的发展。二、德国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2.《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CD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婿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3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积极意义:O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局限性:创呆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的传统,。@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7中国近代史线索(半殖半封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d一五...:七2旧民主主义步步沦为韦直半封社会心革命时期4丘旧民主主义革命d国共臣亡]革命d第10课鸦片战争1、鸦片前夕的中国和英国(背景)中国英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朝政日益腐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经济自然经济为主导:财政入不敷出商品经济发达;开展工业革命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沪-不.上仁I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崛起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英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必然性)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高潮:虎门销烟——偶然性)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抵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4、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从国家主权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是一种倒退。半封建,是从社会形态来说。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纾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是一种进

8步。(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半殖半封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IH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时期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务旧民主主义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反侵略反封建新民主主义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4)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者英国英法发动,美俄帮凶侵略时间1840-18421856-1860开放区域东南沿海五口沿海沿江十一口且深入长江中下游签订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结果及影响领土完整、国家主权遭到破丧失更多领土、主权,清政坏,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l、前期: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建制—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2、后期:天京变乱—提拔脊年将领,提出《资政新篇》—后期防御—天京陷落

9、太平天国的纲领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主要内容CD土地分配原则:天下阳,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来分,不论男女@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分配方法:每户只留口粮,其余归国库(2)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3)评价:@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千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2、后期:《资政新篇》(1)主要内容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四、太天平国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五、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是几于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2、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六、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时代背景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起义原因新: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加剧矛盾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4、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民反封建5、治国方案新: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19世纪晚期,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要求对外资本输出。列强默许和纵容日本侵略(国际背景)

10(2)日本的以侵华征韩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3)清政府的腐败(4)朝鲜农民起义(契机)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及影响《马关条约》危害及影响割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地和彩湖列岛给日本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使中国赔二亿两白银;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的半殖邓扫人·?三于万两赎辽费财政经济;使日本侵略实力进一步增民地半强封建化开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程度大口州为通倘口岸大加深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便利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他厂,产品免收内地税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权4、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列强对华的大规模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相同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不同点:O商品输出:主要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因此,在不平等条约中,体现为要求清政府开放口岸、降低关税,以便千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后,列强除继续进行商品输出外,还要求对华投资,通过对华政治贷款、开矿、修路、建厂、开银行等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l.起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消灭洋评价:爱国性,落后性)2、经过:3、结果及影响:《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贺千列强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l、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北京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第13课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1、辛亥革命的酝酿(基础)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十六字纲领),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人民群众掀起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C1911.10.10)一一湖北军政府成立一各省宣告独立二、辛亥革命的成果l、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公民权利、三权分立、议会内阁(总理负责)。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三、辛亥革命的结局及意义l、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对内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统治,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袁世凯能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1)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破坏(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育严重不良,民族资产阶级力拱不强,软弱妥协3、辛亥革命的功绩(1)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l、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22、经过阶段时间中心主力主要斗争形式结果第一阶段1919.5.4-6.5北京学生罢课、游行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第二阶段6.5以后上海工人阶工人罢工、学生;罢免曹、章、陆;级生罢课、商人拒签和约。罢市3、历史意义(1)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斗争精神)(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一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者。(3)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的诞生奠定基础。(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l、中共成立的条件(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思想基础(3)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一组织基础(4)共产国际的帮助一外部因素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1)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纲领: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2)补充说明: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首先应该推翻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北洋军阀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国家。因此,1922年召开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反帝反封、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国共合作与大革命(1924-1927)l、国共合作的实现(l)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使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敌人。(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革命政党;国共双方的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

13(3)国共合作的条件:O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2、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3、国共合作的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大革命迅速展开4、国民大革命的高潮一—寸七伐战争(1)北伐的条件: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涨;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结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5)影响: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5、大革命的失败0927)(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一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中外反动势力佯关合破坏和镇压。原因:国民`派蒋介石集团的背叛革命以陈独秀为代--、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错误。教训: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建立革命武装。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和土地革命一·、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背景: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间:1927.8.1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8.7汉口主要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了发动秋收起义。影响:给处千紊乱和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由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4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八七会议土地革命的准备:秋收起义土地革命实践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土地革命(基础)一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关键)一民主革命的斗争形式根据地的建设(保障)-民主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意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三、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发展l、武装力量:1万多一10余万2、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一块一全国十几块根据地3、军事斗争: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0、10----1931、冬)4、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与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四、红军长征l、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长征经过:(1)长征开始(1934.10)和初期窘况(2)转折点:遵义会议C1935.1)主要内容:课本72页亚大意义:课本72页;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3)长征胜利: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10)3、长征的意义:(转危为安、播种机、动力、抗日前线)第16课抗日战争一、全民族的抗战l、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中阳社会的主要矛盾(1)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史实:1931:九一八事变1932:一二八事变1932:建立伪满洲国1935:华北事变1937: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2、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一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建立

15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一国共联合抗日战术抗战路线战绩作用地位关系大片匡土沦陷,但粉碎国民党片面抗战:单纯正规战四次会战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主战场相正面战场依靠政府军队国的计划互全面抗战:即人配共产党民战争路线:动敌后抗日把抗战的后方变成抗配合合游击战敌后战场员全民族一切力根据地日的前线战场岱4、全民族抗战的胜利:(1)百团大战一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成为抗日的中流砒柱。(2)中国军队远征缅甸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194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5、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原因(l)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根本保证,(3)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了中流祗柱作用;(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5)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配合和积极支持。二、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等2、战后贻害:遗留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等第17课解放战争一、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l945年8-10月)(1)国共重庆谈判的原因:国民党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二是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共产党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2)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3)重庆谈判的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扩大了影响。国民党如果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3、政协会议的召开(1946年)和通过的决议: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囚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16二、内战爆发和解放军的战略防御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夏2、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展开运动战,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陬点进攻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决战l、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经过一年作战,敌我力昼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发起进攻的条件。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2)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l、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劳资间阶级矛盾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一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2)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一理论基础(3)法英德工人运动一阶级基础(4)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努力-~主观条件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课本85页(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二、巴黎公社l、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建立,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巴黎人民起义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方面:经济方面:3、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1)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可乘之机。(2)客观原因:巴黎公社森不敌众。(3)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符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174、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客观条件(D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沙皇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沙皇专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国际环境有利千革命。(2)主观条件(D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二、革命进程l、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推翻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2)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2、《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下一阶段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即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3、“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和士兵,表明无产阶级企图和平过渡和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4、十月起义(1)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先后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3)成立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概括: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l、确立和发展的历程·(l)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战斗(基础)(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3)1954年以后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8(4)1956年以后:八字方针和爱国统一战线(发展)(5)1982年十六字方针和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完善)2、政协的性质:统一战线3、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前还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4、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1)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战斗(2)现实原因:有利千团结、统一;有利扩大民主;有利千科学、民主执政;有利千克服官僚主义;有利千廉政建设5、特点:(1)前提: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共领导为前提(2)目标:服务千社会主义事业(3)关系: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共同参加国家政权和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4)地位:各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思想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1)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2)大会主要内容:筹备新中国的成立选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确定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法(3)大会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4)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性质: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至1954年9月)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l、背景:(1)民主政治是中共一贯的政治追求和主张,是长期探索的结果。(2)建国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展开。2、确立:{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年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了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3、比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还没有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仍然存在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展开,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取代了私有制,剥削阶级经过改造,阶级差别也逐渐消失。因此,《共同纲领》中的新民主主义巳不能适应新形势,在1954年宪法中改为社会主义。)

194、思考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特点?西方:政党竞争,分权与制衡原则。我国: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共中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关系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风俗和习惯存在差异;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别。3、我国的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4、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l、“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2)具体原因:毛泽东对党和匡家及国际形势做出的错误判断,被林彪和汀青集团所利用,国家政治生活不正常,存在严应的个人崇拜现象人们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观念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l、民主法制恢复发展的历史条件(1)文革的深刻历史教训(社会条件)(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和平反冤假错案(政治条件)2、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1)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各项法律的制订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一一制度化、法律化l、重新召开“两会”: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2、“十六字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3、《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选举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

20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捉出C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2)1981年9月,叶剑英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C3)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1)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二、港澳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l、香港的回归(1)中英谈判和关千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2、澳门的回归(1)中葡关千溃门间题的联合声明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l、海峡两岸隔绝敌对状态的结束(1)中共在“和平统一、一闱两制”方针下,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2)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2、"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1)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2)汪辜会谈,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3、关注台湾问题(I)现状:一方面,中共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积极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另一方面: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因素。(2)我国政府的措施和立场措施:大陆方面坚待'一国两制'的方针,一直为两岸的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作努力。立场:针对台独”,我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国家统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l.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产生此方针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1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l.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又有改动,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O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固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l、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有O中苏等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2.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3.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若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会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O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待2.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3.影响:O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双方的共同要求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的改善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美、中日关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22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I.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2.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3.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l)、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3)、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4)、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从盟友到对手l.背景:@雅尔塔会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战后苏联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美国敌视。2.目的:遏制共产主义二、美苏“冷战”1.“冷战”定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表现:(1)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一政治@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一一经济@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从此,两大军事政治媒团对峙的局面出现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一军事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l、导致德国分裂2、爆发局部“热战”:朝鲜、越南战争:3、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下(古巴导弹危机)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走向联合的欧洲l.欧共体成立的原因@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美苏争霸的影响

232.欧共体形成的过程(1)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后来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于能共同体(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3.欧共体成立的意义:(1)【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星的对比发生变化。(2)【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困CD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外因)美国大力扶植。@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2.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千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l、背景:CD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目的)。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1956年,广大亚非拉国家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意义:@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者两极格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原因:内因:O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是根源;@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外因:CD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243、表现:(1)波兰第一个发生剧变,1989年(2)德国统一(3)苏联解体,1991年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主要影响: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二、和平与动荡并存l、原因:“冷战”结束后,新矛盾新冲突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2、表现(1)美国轰炸南斯拉夫(2)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l.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多极化的表现:(!)1993年欧盟的建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单元小结: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3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25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衣业l、中国原始衣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来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发展O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Q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二、古代中国手工业l、丝织业:@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明消: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冶金业Q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陶瓷业@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臼瓷)@宋代:景德镇“瓷都”@清代:粉彩瓷器4、古代手工业的甡点:Q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千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6@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三、古代中国商业l、商业的发展CD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城市与“市”的发展(1)唐代长安:O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俩“市”,“市”与“坊"界限分明@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禁止设市(2)宋代东京O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3、古代商业的特点@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榄式日益成熟;@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l、重农抑商政策O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者生产力的发展,桶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7一、新航路的开辟l、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间航海家国籍开辟的新航线所经大洋扶持国家方向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葡萄牙向东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大西洋西班牙向西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大西洋、印度洋葡萄牙向东1519-1522年麦哲伦等葡萄牙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西班牙向西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曲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l、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一“海上马车夫”(17世纪)@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Ol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2)英阳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l.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一蒸汽时代

28Cl)进程:CD首先开始千纺织业;@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3)影响:CD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宫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2)主要成就:@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O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29@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沉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缆丝厂@特点:O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菊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Q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著名的实业家:张赛(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一1919年,民国初年)l、原因:C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消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推动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千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30l、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O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宪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1)背景:三大改造宪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千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O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l、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l)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前提一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特点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率先进行;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1l、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O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D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一中山装和旗袍@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住:北京匹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婚俗礼仪的变化-f昌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l、铁路:1881年,消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电讯:187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O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l、原因:CD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32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二、罗斯福新政l、历史背景:(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2、内容:措施内容目的@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工业计划指导《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调整衣业政策《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G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济矛盾@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效仿美围新政的做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局面的形成

33一、美苏争锋(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形成背景(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CD背景:第二次世界人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实质:美、苏两国为主导。@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2)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新权主义政策;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之相抗衡的国家,由千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两国矛盾加剧。2、“冷战”格局的形成(1)含义:指美苏两大集团采取除战争以外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敌对行为。(2)“冷战”政策的形成过程:©“冷战”的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演说,大肆攻击二战盟友苏联,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党”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这些政策和纲领被称为“杜彴门主义”。影响: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马歇尔计划的出台: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影响: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悄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两大军事政治栠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匡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梊团对峙局面的形成。3、“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特点: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2)具体表现:(D德国的分裂: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34@朝鲜分裂与朝鲜战争:1948年朝鲜半岛的南部美军占领区和北部苏联占领区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严凭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囡进行了抗美援朝,1953年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开始在古巴部暑导弹,,准备在古巴家里导弹基地。美囚很快发现,向古巴排除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苏联最终撤走导弹,危机结束。@越南战争:20世纪50年代美国取代法国对越南南方进行殖民统治。1961年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的反击下,被迫千1973年签订协定,美军撤出越南。4、“冷战”的影响:(I)、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4)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紧张。(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l.欧洲共同体@形成原因、条件: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且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形成过程:(I)1951年,法匡、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法德矛盾化解)(2)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3个机构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西欧合作加强,经济大大增强。)2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35l)、原因:O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民主改革,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美国的帮助支持。@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D第一”口号。2)表现:(D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地位没有动摇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增大日本的发言权,改变“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形象。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原因: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入美苏控制维持自身独立,相互支持团结,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内容: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苏美霸权主义。吧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纲领。意义:CD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立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4.中国的振兴:1、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后中围在礼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尤其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一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3、改革开放后的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商。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6(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l.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O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盘的对比,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订。)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成立独立的国家联合体。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冷战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1992年欧洲各国在荷兰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这些举措,使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加强,对国际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助千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日本在美国的扶持和自身努力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竭力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走出低谷的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仍是对美国的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势力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有利千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千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千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千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千大国关系的缓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呆: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37(D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2)措施:@衣业——实行余粮收媒制;@工业一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分配一一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栠中分配;强制劳动。(3)评价:O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蛟大限度的共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必要性:CD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4)慈义:C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二、“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工业上: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噩,“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上: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实行“农业集体化”®经济上:为了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实行“单一化公有制”“高度获中的集体经济”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市场之外的经济体制。l、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O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38@管理体制:高度纨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经验教训:CD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l、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2)评价:O赫售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2、戈尔巴乔夫改革@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一)欧盟(EU)1.欧洲联合原因:CD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吸取战争的教训;@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392.过程:(Dl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元:欧盟单一货币,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应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千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5、影响:@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l、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1.成立和发展:@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4、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l、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2、内容:O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2、意义:标志者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三、WTO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l、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CD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40@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实行对外开放客观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1)客观必然性:@闭关自守的深刻教训;@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CD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在世界中森得市场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l、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咒,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2、过程O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3、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O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5、问题与对策存在的问题:O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对策:O坚待对外开放;@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区域合作等。

41必修三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千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42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信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政治思想一政治思想:思想休系的核心一“仁”和“礼”。@“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一一“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一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一“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一“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一一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价---cD“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孟子一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政治思想一一“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一一“人性本善“说。价值观一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0"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霾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迂统治的一种策略。@”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哲学思想——0“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政治主张----eD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思想特点一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评价一一G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栠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千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2、道家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3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一-~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一—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3、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评价:CD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篮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4、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思想主张--(D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CD韩非是法家的栠大成者;@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栠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三、历史意义(评价)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D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千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44来源一一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装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主张——0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目的一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影响萤仲舒对倘学思想的发展,有利千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CD全面肯定萤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倘术”。@起用文学储者参政。©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4.影响:(D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栠权的希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二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宋明理学一、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2、隋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3、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l.宋明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颗、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栠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栠大成者。)Cl)内容0“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迁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一一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1)内容: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千;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一—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O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45(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2)相同之处:CD思想上:都属千唯心主义;@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三、评价: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呈,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历史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二、异端思想家李赘时期:明后期主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l、代表人物及主张(1)黄宗羲著作:《明夷待访录》主张:O拌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围利病书》主张:O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3)王夫之思想:唯物主义主张:O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2、三人的共同主张CD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46@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3、评价O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儒家思想小结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言言石三竺婴::儒学的发展一宋明理学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鞣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储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储学体系----理学明末渚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D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一有利千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一有利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一有利千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一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一—有利千”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_有利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千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四、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估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1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47五、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科技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2、专制主义中央共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千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三、概况(一)四大发明造纸术:O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千书写。@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O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界发明活字印刷术。@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千军事战争。@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48指南针:G)战国: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千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意义:O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沙I寸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l、“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2、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其它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铜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天文学CD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两汉:西汉留下世界枭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唐朝:僧一行:制定《太衍历》;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三)数学©春秋:九九乘法表。@西汉:《周牌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东汉:《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四)农学农业技术一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农学著作CD《齐民要术》北魏贾思鸽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隔4/5,附有306幅插图。@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五)医学

49中医学——(D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炎疗法@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著名医生扁鹊捉出匹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黄帝内径》编撰千战国,成书千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华伦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中药学------O)侄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孙思邈著有《于金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六)建筑学CD能工巧匠战国鲁国公输般、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著名工程一都江堰(战国)、万里长城(秦朝)、大运河(隋朝)、唐都长安、辽代应县木塔、北京城(明朝)。古代中国的书画一、汉字O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成熟~商代甲骨文雹)西周一“金文”、"笳文”@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二、书法O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一汉隶。@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条件一一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代表一“书圣”王羡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隋唐达到新高峰:背景一隋唐一统,盛世气象。成就一—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背景一—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节)、蔡(襄)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有意无法。©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三、篆刻少时代一—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

50@明代——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一门艺术。四、绘画CD起源新石器时代@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代表-——“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簸图》。@隋唐:代表一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蔽早的山水画)。唐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从宋代到明清:宋代:时代背梨——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题材一一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特色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明清:特点一—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民俗画的发展宋代:时代背景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题材——市井生活特点一写实代表作一—《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五、中国书画的特征特征:CD一方面盛行注蜇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千一体。@不求形似,注亚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中国的文学一、《诗经》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风(“国风”)一一各诸侯国的民歌。雅一—宫廷乐曲歌词。颂一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栠。二、楚辞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特点:句式灵活代表:屈原一《离骚》

51三、汉赋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四、唐诗原因:O国家统一、强盛@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确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代表人时代特点作品风格代表作流派物李白盛唐豪迈奔放、想象丰《早发白帝城》浪漫主义(诗仙)富、手法夸张《蜀道难》杜甫唐由盛转诗风浑厚深沉,语言“三吏”“三别”现实主义(诗圣)衰时凝重精练其诗称为“诗史”白居易晚唐讽喻诗:平实浅近、《长恨歌》针眨时弊《琵琶行》叙事诗:韵味绵长五、宋词原因:CD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清感。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代表:婉约派——柳永《雨霖霖》;李清照《永遇乐》。辛豪放派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六、元曲含义:兴起千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社会背景:@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逜遇的不满。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七、明清小说

52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逐渐成熟。宋代话本: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明清社会:O桶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上弥漫者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成就:0”匹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古代中国的戏剧一、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1、萌芽——古代傩戏2、开始形成一—宋代南戏3、真正成熟一元代杂剧(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4、高峰一—消代京剧二、京剧1、京剧的形成@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道光年间:“京剧”形成。@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著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2、京剧特点O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乐器:京胡、二胡、笛子、唤呐、鼓、板、大锣等@角色:生、旦、净、丑匹大行当@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3、京剧常识生男扮演者;旦一女扮演者;净一花脸(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剧正果敢、粗扩豪迈;白色:奸诈狡猾、阴险毒辣);丑——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属喜剧色彩。4、除京剧外,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剧种?秦腔、越剧、豫剧、川剧、粤剧、黄梅戏……

5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l、“一条主线”: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2、“三大特征”:CD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雹)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3、“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五匹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4、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CD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20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5、近代前期(1840—1919)中国人民探索强国之路的特点(1)广泛性。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派别积极参与。(2)普遍向西方学习,探求真理。(3)探索具有层次性。(4)取得一定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西学东渐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背景:O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海国阳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54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背景:CD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者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含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口号:“自强”、“求富”作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匡近代化的开端。局限:由千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洋务派与顽固派同:目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异:手段(是否学习西方)三、早期维新思想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镌,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慈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四、维新思想出现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猫的壮大。@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1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共同主张:CD变法图存;@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顽固派论战:O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实践:戊戌变法历史作用:O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分别是怎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

55康有为:0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储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严复:CD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新文化运动背景:CD经济基础一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宵年杂志》(后改名为《新宵年》)派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主要阵地:《新青年》主要内容:CD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历史意义:O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匹运动的发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局限性:@脱离广大群众;@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5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传播开始传入: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间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中共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止。二、传播的特点: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三、重大意义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的准备。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背景:CD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先后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核心;民权主义实践: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CD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7二、新三民主义背景:0孙中山的多次挫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用:@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三、三民主义的特点O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四、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民主思想的异同同:@背景: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理论基础: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异:CD侧重点:维新派和革命派侧重千民主制度的建设;激进派侧重千民主思想的建设。@方式: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激进派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专制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效果:“百日维新”,在变法中并未实现政治主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历史条件: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基础—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国际基础一十月俄国革命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廷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

58一战线的理论。发展概况:CD萌芽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撩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成熟一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一1945年4月中共“七大”@新的发展——O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同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间题。@过渡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深远影响:O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历史背景: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主要内容:

59(总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为:C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发展概况:CD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成熟一一1992年“南方谈话”酰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一1997年“十五大”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意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礼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迁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背景: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立为指导思想:2002年“十六大”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指导意义:CD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礼会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旗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60解决的问题思想精髓重大作用实事求是革命任务是什么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思想群众路线怎样进行革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独立自主什么是社会主义,解放思想邓小平理论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事求是“三个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实事求是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表”重要思想怎样建设党与时俱进l、“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1)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什么?三个伟人是谁?(2)三位伟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答:(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3)共同道路:是救匡、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一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一、科技一览表••-一嘈俨--时间重大成就意义1964.10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世界首次1966.10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611967.6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地方红一l”号)1970.4发射成功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千世界1975先进国家行列1973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1983“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7“银河-II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2003“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二、两弹一星含义:“两弹”指原子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意义: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三、“东方魔稻"评价:@“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第五大发明”;@美国人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中国的“水稻之父”;@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意义: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间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四、“神舟”号飞船评价:O欧洲媒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意义: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O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的增强;@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六、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处千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870年前后中国滞后的原因:O根本: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2@清政府腐败,不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列强的侵略,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七、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处千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千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滞后的原因:CD二战结束后,中国处千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党内长期“左”倾错误的干扰;@对外关系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双百”方针(一)“双百”方针的提出l、背景O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宪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方针的制定CD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呜"(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3、性质:是党和国家关千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二)遭遇曲折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3、原因:由千“左"倾错误,将学术问题政治化。(三)文艺的春天l、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科技文化领域进发勃勃生机。“国运兴衰,系千教育”(一)扫盲教育l、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2、1982年,把扫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2001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唱子。(二)义务教育l、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2、措施:

63CD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针对贫困地区失学儿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3、成果: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联合国评价:“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三)高等教育l、发展历程(D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忽视中国实际情况。®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四)理解“国运兴衰,系千教育”的深刻含义(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国际竞争集中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集中体现为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五)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一、人文精神的含义名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CD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

64广义:指欧洲开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前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二、智者学派:1、产生背杲:O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栠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4、评价:CD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三、苏格拉底:O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4、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栠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最大哲学成就:创立了逻辑学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l、历史背景:O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思想因素: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3、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4、主要成就:O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与《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但丁一一《神曲》;彼特拉克一--“人文主义之父”@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5、历史意义:

65O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6、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二、欧洲宗教改革(16~17世纪)l、历史背景:O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棕,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2、兴起:首先兴起于德意志地区。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CD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4、加尔文宗教改革@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改革影响: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5、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作用:CD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6、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启蒙运动一、理性之光-—一启蒙运动(l7~18世纪)(一)历史背景@l7~l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董日益壮大;@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二)主要内容:

66l、核心内容:“理性主义”(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即科学方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2、具体内容: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法治等思想,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反对教权主义。(三)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国评价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家O主张君主立宪制;@O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伏尔泰倡导平等、自由和民主袖;@其思想对18世纪政治;@否定天主教会。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孟德《论法的精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法核心是权利相互的“制斯鸠神》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国约和平衡”。CD提倡“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说”;@认卢梭是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论》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O认为人是一切发展过O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神八让、《纯粹理性批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意康德判》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士八;、权;@反对暴力革命。人类的主体地位。(四)性质和意义: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意义:O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同:时代背景相同;都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异:涉及领域:前者屈千文艺领域,后者屈千宗教领域;社会层面:前者限千规则或社会的上层;后者包括贵族、平民。三、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异同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异: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67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近代科技革命(一)近代科技革命的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3、欧洲出现了许多科学巨匠。(二)近代天文学哥白尼:波兰人,日心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用自制望远镜证实R心说的正确性。标志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三)牛顿经典力学诞生: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意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标志若近代科学的形成。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四)达尔文进化论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政治14-18世纪以来的思想解放洗礼,冲击基督权威科学进步一-系列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生理学的成就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拯守恒定律诞生:1859年《物种起源》观点:生物进化规律: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义: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咒的春法。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五)瓦特和蒸汽机背景:英国工业革命急需解决动力问题诞生:1875年,制成“万能蒸汽机”意义:@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改变了工业布局,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68(六)爱迪生与电的应用电的发明:O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1867德国西门于发明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的应用:“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的发明有1000多项,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意义:也极大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科技革命一、现代科技革命(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经典力学无法解析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二)爱因斯坦与相对论提出:(Dl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诞生:@1900年普朗克(德)提出“簸子假说”;@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波尔提出原子的星子理论。影响:是20世纪蔽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四)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意义: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二、改变世界的高新技术l、电脑与网络功能:电脑同以往发明的不同之处:具有人脑的部分功能。经过:1946年诞生千美国1969出现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影响:CD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引起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变化。2、生命科学形成: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转基因食品:1993年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食品投放市场。遗传工程: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3、航天技术(D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怠)1969年,美国“阿波罗一11"号登月成功。@2003年,中国载人航天成功,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69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背景:欧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却没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泵象。人们感到失望,千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特点:O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积极追求理想世界。@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千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代表人物及作品CD拜伦"~英国,代表作是《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琐》("讽剌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雪莱——英国,“天才的预言家”,主要作品《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雨果一一法国,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海涅德国,代表作《德国——-—个冬天的童话》。2.现实主义文学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霹,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特点: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埮中的典型人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悄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CD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托尔斯泰(俄)一一《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3.现代主义文学时期:20世纪以来背景: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环境动荡复杂,集中反映了现代人失望、迷惘、痛苦的精神生活危机。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反传统;@人物语言颠三倒四、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突现人的丑恶、痛苦、绝望。代表: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仵《等待戈多》艺术一、音乐l、古典主义音乐时间:19世纪以前特点:重视规范化,要求风雅、高尚、审慎与节制,侧重千形式与技巧的表现,将感悄的表

70达作为一股潜流,在宪美均衡的形式内,强调形式的严谨。2、浪漫主义音乐时间:19世纪以后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偏重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3.贝多芬地位: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作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4.印象派音乐时间:产生于19世纪末特点:它强调音响和音色,强调运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来提供一种暗示或是提供一种意象式心境。代表: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被誉为印象派音乐大师,代表作《牧神午后.前奏曲》。5.现代主义音乐时间:20世纪流派:20世纪,流行音乐脱颖而出。流行音乐经历了爵士乐(二战前)、摇滚乐(50、60年代)和音乐风格更加多样(70年代以后)的三个发展阶段。趋势:其发展趋势是大众化、多元化。二、美术1.新古典主义美术时间:产生千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特点:内容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表现形式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代表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等。2.浪漫主义美术时间:产生千法国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特点:皿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代表:德拉克洛瓦(法)的《自由引导人民》和哥雅(西)《枪杀马德里市民》等。3.现实主义美术时间:产生千19世纪中期的法国。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代表:米勒(法)的《拾穗者》和列宾(俄)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4.印象画派时间:产生千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特点:注重画家个人的感受,着力千表现光和色的变化,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代表:早期印象画派莫奈的《日出·印象》、后期印象画派塞尚的《埃斯泰克的海湾》、凡高的《向日葵》等。5.现代主义美术时间:20世纪以来特点: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代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电影与电视一、电影

71l、历程:@19世纪末电影诞生,到1927年之前都是无声电影,被称为电影史上的“默片时飞”。@20世纪20~40年代电影艺术进入成熟期,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二战后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技术充分利用三维动画、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2、重大事件:(Dl9世纪末,法国户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默片时代“,格里菲斯(美)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卓别林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演员。@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有声电影,标志着有声电影时期的开始。@1928年设立奥斯卡奖,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谙彩色电影的问世。二、电视产生和发展:CD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二战以后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特点:@可承载图象、语言、音乐等多种信息形式,兼备报纸、广播、电影儿种传媒的功能。@覆盖面广、实效性强、现场感强。功能: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娱乐和展示艺术作品。意义:是最普遍的大众媒体,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