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A、图2中曲线Y为S和曲线,山丁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A错误;B、图1所不种群在第10年至第20年期间入<I,种群数址一直减少,B错误;C、图1中前5年种群数扯每年以固定倍数始加且大十I,符合J型曲线模型,所以可以用图2中曲线X表示,C正确;D、图2中的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蔽大捕捞昂,一般都在B点后捕捞,使其捕捞后处千最大增长速率,种群数兑短时间能恢复,D错误。故选C。25.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增长速率。寸间tcti5日t、t3A.若乙为农作物害虫,则h时间点防治最好B.t3~ts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1~t2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l4时刻种群数益达到最大【答案lB【分析】分析曲线图:OO不表不个生物群落中中、乙曲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蜇增长酘快;在t2-t3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t3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O,此时种群数昂达到最大值,即K值。乙种捎:在t尸u时间内,种朋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u时刻,种君(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朋数垃培长最快;在l4-ts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t5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赘达到最大伯,即K
24值。【详解】A、在b时刻,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如乙为农作物害虫,则在u时间点之前防治最好,A错误:B、在t飞-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丁0,因此具年龄组成类荆是衰退和,在t3-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大千0,因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B正确;C、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因此其出生率大千死亡率,C错误;D、t5时刻种群数氢达到砓大,D错误。故选B。26.图l表示将大最的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最与鸭种群数扯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农田中甲,乙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忙(N1)和一年后的种群数党(N1+1)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1+1)=(N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种群数量CNt+1)熙种群Ep乙甲数r/c昼.//4/-IIIIIII-N飞,'1-al-N3蝗虫种群数昼种群数量(N1)图1图2A.图l、图2均建构的是有关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B.由图l分析可知,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为N2C.由图2分析可知,A点、F点时的入均等千lD.由图2分析可知,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C点【答案】D【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琵特征和宁间特征,种群的数觉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已知虚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扯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虚线P相交,说明种群数址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虚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详解】
25A、图1表示鸭与蝗虫之间种群数显周期性变化的数学校印,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数显变化的数学模和,A正确;B、由图1分析可知,蝗虫的种群数植围绕沁进行周期性变化,因此司以判断蝗虫种稍数忙的K值为N2,B正确;C、根据种群数昂公式:Nl=N心,入的含义是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入倍即烂Nl叩lINl,山千虚线p表示(Nl一1)=(N心甩乙曲条曲线的A、F点与虚线p相交,所以A点、F点时的入均等千1,C干确;D、虚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稍数总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因此在虚线p以上表示种朋数记增长,以下表示种群数昂减少,故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整增长的是B点,D错误。故选D。、丿27.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抡滚半安比北::',下Q时间A.N时,控制害虫数撇效果较好B.Q时捕获银鱼可获得持续最大捕捞矗C.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增长速率大千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L时,种群数扭增长速率为0;L-N时,种群数岱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质增长速率加快;N时,种群数址增长速率最快;N-Q时,种群数品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沁增长速率减慢;Q时,种群数蜇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噩达到砐大仙,即K仙。【详解】A、N时种群增长速率最人,控制害虫效果差,应该将害虫数闷控制在M以下,A钻误;B、N时种群增长速率砓大,所以在0时抽获银角后,使种群数昼保持在N,可获得持续最大捕捞昼,B错误;C、根据分析,该种群的数扯呈S型增长,C错误;D、出生率大千死f率,种群数记增加,培长速率大千0时,D正确。故选D。
2628.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表示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夕卢---•I/嵌阳犁宗I/tl/i///』.11培养时间A.a批次中可能有大械细菌污染B.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酵母菌的数谥相同C.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测定的酵母菌数量偏高D.本实验也可通过利用培养液的浊度来间接割定酵母的密度【答案】D【分析】曲线图分析: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千培养条件一个同,_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详解】A、a批次若有大扯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阳不符,A错误:B、t2时,a、b均达到K值,种群数址会在K值附近波动,因此,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酵母菌的数扯未必相同,B错误C、由千静置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分布个均匀,因此,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测定的酵母菌数护会偏倘或偏低,C错误: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益变化可用抽样检测法来检侧,比浊法也是调查微牛物种群数址的一种方法,即本实验也可通过利用培养液的浊度来间接测定酵母的密度,D正确。故选D。29.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拟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7千击斗安讫4}oA.物种丰富度最大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B.该种群的种内斗争程度变化是由小到大再变小C.若要待续获得最大捕获岱,则应在丁时开始捕获D.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变化为增长型一稳定型一衰退型【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岊变化的曲线。开始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址为K/2时增长速率蚊大;当种群数植超过K/2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扯达到婌大值K值时,增长速率降为0。【详解】A、种群密度砐大时增长速率为零,A错误;B、种群增长速率虽然先增大后又减小,但一直大千0,所以种群的数兄一直不断增加,种、丿内斗争的程度变化是逐渐增强,B错误;C、种群增长速率蔽大时,种群数昂为K/2;增长速率从蔽高点降到丁的过程中,种群一直在增长,丁点时对应的种群数扯超过了K/2,在丁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扯降低到K/2,以保持种群蔽大增长速率,可实现持续发展,C正确;D、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直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C。30.如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在7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错误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542.813.672.941.650.03A.第5年时鸟的年龄结构为哀退型B.这7年中第7年的种群数量最大c.该种群呈“S”形增长
28D.第4年到第7年间种内斗争逐渐增强【答案】A【分析】据表分析:表中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山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是“S”型增长,第4年增长速率蔽大,此时种群数侨应是K/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忐堇捕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详解】A、第5年,增长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种群密度还在增加,因此仍为增长型,A错误;BD、从第1年到第7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但始终大千0,故种群数扯逐年增加,随之种内斗争也逐渐加剧,BD正确;C、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是“S”型增长,C正确。故选A。31.某种群下一年的种群数臣(N廿l)与当年的种群数晕(Nl)之间的关系如图,其中虚线e代表N廿1/N1=l。、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5flIt)....e.....II三I'IIIrdNI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fB.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种群数矗为c时,种群数谥基本稳定D.种群数谥为d时,种群数谥将减少【答案】A【分析】由题意知:种群数扯为a-c时,Nt+l:Nt大千1,种群数址1::升,种群数址在c-dr讨,Nt+I:Nt小十I,种朋数足降低。【详解】A、由图示可知,f为该种群的蚁大数扯,但不是该种群的环埮容纳屈,A错误;B、选项中的增长”是指增长速率,由图示可知,种群数旦为b时,种群数旦增长最快,B正确;
29C、种群数显为c时,Nt+l:Nt=l,种群数显基本稳定,C正确;D、种群数姑为d时,Nt+I:Nt的值小十I,种群数址将减少,D正确。故选A。32.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种应鬟NPa\,bJcId1...._.气矗P2•.,、,`、蠡,、多、乡、乡、.,。II。N1N2乙时间甲A.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B.图甲中0@@@种群数矗变化与图乙中abed依次对应C.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D.图甲模型屈千物理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答案】B【分析】l、据图甲分析,猎物数址在沁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数址在历处卜下波动,所以捕食者K值为P2;当被捕食者的数阰上升时,捕食者由千食物充足,其数垃也会随之上升,而捕食者数朵增加后,对猎物的捕食赞增加,所以猎物的数量会下降,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种群数僭保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存在反馈调节。么根据图乙判断关千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猎物的判定: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猎物(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抽食者,即猎物的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详解】A、数记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屈千捕食关系,囚此乙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盘,H为猎物的种群数显,A错误;B、甲图中O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昂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散增加,对应乙图中a:@区域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猎物种群数挝减少,对应乙图中b,@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扯减少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扯减少,对千乙图中c;@区域捕食名种叫数伍减少,引起猎物的种群数记增加,对应乙图中d,B正确;C、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昂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猎物数攒种数赘就上升,而捕食者数昂如果增多,
30猎物种数星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翟上升到某一阀仙,捕食者数晶就增多,而猎物种数显如果很少,捕食者数扯就下降,则猎物用N表不,捕食者用P表不,且物数址在凡处卜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数址在贮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K值为P2,C钻误;D、甲图模刑是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屈丁数学模刑,D错误。故选B。二、多选题33.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圣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种群增长类302010衾)0l8162'1种群密度(个/an3)A.水圣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圣种群密度为1个/c而时,种群数矗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圣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圣种群密度为32个Ic而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BC【分析】从图中可以石出随者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泣达到最大。【详解】A、随若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B、水圣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圾大,但由千种群数旦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品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C、单位时间内水圣种群的增加昂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Icm3,增长率为30%,增长址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叮寸,增长率大约20%,增长址为1.6,C错误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朋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朵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矿密度为32个/cm3B寸,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31故选BC。三、综合题34.下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捈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下图乙表示中华蟾捈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堂1出生率一一一一一一死产率_►亲时间甲乙Cl)根据团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蛉年龄组成的类型属千,判断依据是(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城山中华蝗蛉种群数芷增长曲线呈型。若在某个时间,蟾捈种群数揽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数量约为。(3)研究人员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蜕练的数茫。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捈,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螅捈,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捈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蛉的种群数量约为只。【答案】增长型出生率大十死亡率,种群数桩不断增大ScK/2120【分析】据图甲可知,中华螅捈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数拯小断增多,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据图乙可知,a~b时,种群数械增长速率加快:b时,此时种群数扯增长速率蛟快;b~c时,种群数址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垃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址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该图反映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详解】(1)山甲图可知,出生率一直大丁死亡率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不断增大,故年龄组成的类型屈丁增长型。(2)根据图乙分析,图乙代表的种群在在a~c时间内,种群数萤增长曲线呈“S”刑增长。种群的K伯即环境容纳量,K值的含义是在环埮条件不受砐坏的情况下,一处.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蔽大数址。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c时为K值,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增长k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址约为K/2。
32(3)根据标志正捕法,在一定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蜕蛉,第二次捕获30只,具中有标记的10只,该种群密度是(40x30)/10=120只。【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种群的数蜇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及其特点,把握S和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特点,理解K值的含义,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种群的数昂变化悄况以及增长曲线的类型。掌握标志重捕法的操作过程和计算方法。35.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个体数个曲线X曲线YKl------+=C时间(l)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k值又称为(2)若种群每年以入倍按图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1中的阴影部分表示(3)若图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扯需保持在Y曲线中的点左右,原因是【答案】种群密度环境容纳垃心LI牛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B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分析】图中,曲线X表示J型增长曲线,曲线Y表示S型增长曲线,两条曲线之间的阴影表示环境阻力或在环境阻力下被淘汰的个体。【详解】(I)种群最挂本的数械特徘是种群密度,K值义称为坏境容纳址。(2)若种群每年以入倍按图曲线X(J刑增长曲线)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冕,则t年后该种群奻显凡可表示为A几曲线Y表示S型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由千受到生存空间、食物、天敌等条件的限制,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3)若图巾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朵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S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垃,每次捕捞后鱼的数散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砐大,鱼的数攒可以在最短剒间恢复。
33【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种群数址变化的内种曲线,明确图中阴影部分的意义,并结合曲线信息准确答题。36.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调查法,某研究机构采用此方法对我国北方草原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133鼠进行了调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2hm2(lhm2=10000m芍,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布氏田鼠的数谥、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捕获个体数(只)标记个体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64642836重捕7283636(1)假定正捕个体中被标记比例与种群个体总数中被标记比例相等,且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M,再次捕获的个体数为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为m,则该区域布氏田鼠种群的个体总数(N)的计算公式为。(2)根据上表中数据计算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只Ihm五(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3:?)为。(4)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该机构研究人员还对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该区域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而有3.6个洞口,则上述调查区域内布氏田鼠数与洞口数的比例关系为【答案】N=Mn/m2889:88:5【分析】标志重捕法的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牛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此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币捕,根据币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昼。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详解】(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定义分析,如果重捕个体中被标记比例与种群个体总数中被标记比例相等,且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M,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为n,其中望捕的标记个体数为m,则该区域布氏田鼠种群的个体总数(N)的计算公式为N=Mn/m。(2)根据上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64只,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为72只,其中币抽的标记个休数为8只,则该区域布氏山鼠种群的个休总数(N)的计算公式为N=64x72/8=576只,计笃该区
34域中布氏阳鼠的种群密度为576只/2hm2=288只/hm2。(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3:~)为(36+36):(28+36)=72:64=9:8。(4)在进行卜述调查的同时,该机构研究人员还对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该区域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而有3.6个洞口,调查区域总面积为2hn12(lhm2=10000n12),则调查区域总共有100x3.6=360个洞。则该调查区域内布氏IJJ鼠总数与洞口总数的比例关系为576:360=8:5。【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难点是标志币捕法的调查和统计原理。37.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曲线II曲线IllIIIIIllIIilAEBFCD(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用I或II表示)(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的美翑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撇达到_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点后进行,原因是(6)若图中曲线II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因此,增大环境阻力,降低其,是防治的根本【答案】IIIIIFEE点时种群数址的增长速率奻人环境容纳址【分析】
35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1表示J荆曲线,这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的增长曲线,曲线II表示S型曲线,这是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培长曲线。【详解】(1)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屈丁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马缨丹大噩繁殖,所以会出现“J”和增长,对应曲线I。(2)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矿数巳应呈“S”型增长,对应曲线II。(3)按生态学原理,人口增长受到外界各种阻力影响,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JI。(4)当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变为0,对应图中的F点。(5)为了获取持续的高产,应在E点(K/2)之后捕捞,捕捞店维持在E点,因为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丁种群的恢复。(6)婓控制老鼠的种群数倡则应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其环境容纳扯降低。【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昂的变化曲线,意在考杳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J型曲线和S型曲线出现的条件。38.调查某草原田鼠数蜇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a=36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b=3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c=12只。请回答下列问题。(I)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只(计算公式是N:a=b:c)。A.30B.32C.64D.96(2)调查甲、乙两单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一草原的田鼠种群属千型;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屈千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二月龄208642086420l111110010-个大体小数一比定锁的为3放生』饲养让它1J交酉已繁旗且供给足句多B勺食物和水则笼
36内鼠数量变化和饲养时阁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臼讯数量ll0050..ArD)3/B。。510时间(月)【答案】D乙稳定甲增长C【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币捕法,计算种群数懿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忐数为M,重捕个休数为n,重捕中标忐个体数为111,假定总数中标忐个休的比例与堇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分析图可知,甲种朋巾幼年个体较多,属千培长型,乙种群的各月龄比例相当,屈千稳定型。【详解】(J)标忐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忐后冉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址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忙.根据计算公式N:36=32:12可解得N=96头/公顷,故选D。(2)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昂相当,所以甲片原的山鼠屈千增长型,乙萃原的田鼠屈千稳定型。(3)山丁笼子的大小事一定的,这就限制f种群的K值,因此该种群将呈现为“S”型曲线,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年龄结构以及种群数扯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9.生物种群的数最增长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7令一汜蒜叫V}令'`,)时间/min(l)图中甲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型曲线,表示种群在条件中的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不变”)。(2)乙曲线上表示种群增长倍数最大的一点是点,E点对应的个体数量为该种群的(3)导致曲线甲、乙出现差距的原因(4)甲、乙两条曲线的增长速率依次是下图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忡群增长速串种群增长速半种群增长速韦o。。。时间@时间时间°@时间@)(5)若甲、乙曲线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c甲【答案】J理想不变环境容纳址(K值)环境阻力(生存斗争)@、@种群的适应性高千乙种群【分析】分析题图,甲表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符合公式Nt=N心。乙表示S型曲线,表示K值,C点表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
38(I)甲种群数篮一直增加,没有最大仇,甲表示种群增长的J和曲线,表示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杳等理想条件中的增长,由十种群数扯呈指数培大,“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2)乙表示S型曲线,当种群数扯为K/2时,其种群培长倍数蛟大,即乙曲线卜}表示种群增长倍数蚊大的一点是C点,当种群数篮达到K仙时,种群数蜇不再增多,保持相对稳定,即E点对应的个体数量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扭。(3)导致曲线甲、乙出现差距的原囚环境阻力(生存斗争)。(4)甲是处于理想环境下的种群数益增长曲线,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对应@;乙是S型曲线,刚开始种群数散少,种群增长速率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随若种群数炽越接近K值,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最终种群数扯达到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5)因为甲种群的增长率不变,乙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甲种群的适应性高丁乙种群。【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拭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阳和理解能力。40.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亚的变化,某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并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第一步:取3个150ml的锥形瓶分别装入100ml马铃薯培养液,高压蒸汽灭菌。第二步:待培养液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第三步: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检测并计算每个培养瓶中酵母菌活菌数量,然后计算平均值,最后绘制成图。请回答下列问题:细菌数目。abe时间(1)实验过程中培养基必须灭菌处理,以及接种酵母菌时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理由是(2)种群密度是指(3)由于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取法,下列有关酵母菌数目检割的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不需要再设置对照组,但衙要做觅复实验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静置片刻后从试管底部吸取培养液
39C.计数时先将培养液滴加在计数室中间,再盖上盖玻片,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镜检计数时,需计数小方格内、小方格相邻两条界线及其夹角上所有细胞(4)工业酿酒时,需延长ab段,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写两个)A【答案】防止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抽样检测增加营养物质排出有害代谢产物(酒精)【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苗种朋数泣与时间变化关系的实验原理:(I)酵母荀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以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景为纵坐标,时间为坐标轴绘制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址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锐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估算酵母菌的细胞数目。【详解】(I)为了防止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培养基必须灭由处理,以及接种酵母菌时要求在无苗条件下进行。(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叫做种群密度。(3)由十酵母菌个体小,数扯多,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取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数址。A、该实验中,酵母荫种朋数记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币复实验,求平均值,A正确;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几次,使其均匀分布,B错误;C、计数时先盖上盖玻片,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千盖玻片边缘,蛟兀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团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C错误;D、显微镜计数时,对千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D错误。故选A。(4)工业酿酒时,为获得较高的酒精产堂,需延长ab段,可采取增加营养物质,排出有害代谢产物(酒精)等措施。【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培养液巾酵母酌种扩(数忙动态变化的相关实验,总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相关操作步骤,准确作答。4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谘回答以下问题:(J)为确定放牧晕,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
40,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CD;@)(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种群数量,'','个体数量,,,'i''/B,C认。甲时间。二鼠龄CD图甲中虚线表示在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屋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最为@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和D【答案】样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理想ax(1+m)n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分析】据图分析,甲图虚线表示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实线表示S型曲线,到达D点后种群数扯处千动态平衡,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械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阳乙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记将增加。【详解】(l)为确定放牧址,应该采用杆方法调查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2)。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x(I+rn),则繁殖n代以后,山鼠的种群数岳为ax(l+m)凡@图乙幼年老鼠较多,老年老鼠少,处千增长型,增长率大十0,而甲图中D点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和。(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记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牛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斛决问题的能力.
414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请回答:c种群数员d、嚷。—·时间(1)东亚飞蝗是我国有着千年记录的农业害虫,在生态系统中东亚飞蝗属于者。(2)b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千。(3)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由此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有效防止c点的出现。(4)C点后种群的数量变化是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降低了环境容纳量,d点以后生产者的数揽会逐步【答案】消费增长型性别比例增加【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扭。种群数址的蔽拈本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白接决定种群数扯;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显,年龄组成对种群数篮有惊测作用。种群数性增长到一定数值后,种群数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言,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年c点.【详解】(1)东亚飞蝗主婓以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为食,屈于消费者。(2)图中b点丿言种群的数扯正在I::.J1,年龄结构屈千增长型。(3)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由此降低种矿的出生率,从而有效防止c点的出现。(4)C点后种群的数最变化是由十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降低了坏境容纳址,d点以后由十蝗虫的数扯降低,牛产者缺少天敌,数笠会逐步增加。
4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获取亿息的能力。43.草原载畜撇是指在适度利用的原则下,在一定时间和草原面积内,能够维持草地良性生态循环并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所能饲养家畜的最大数量。如图为某西北牧场的草场载畜量和实际放牧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家畜数量(头/公顷)实际放牧扯I/10十萃场载畜量-夕-,夕,2夕,2产、三俨乡--`、、、、-,产`\、、\,,,,,,,,,,5,,,,,,,`、、、、、、`、、、、、、、、,,,,,,',2_。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年份(I)1950~1975年草场载畜谥相当千每公顷上家畜的,该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结构,该结构包括(2)在l990年左右,实际放牧量远大千草场载畜址,(填“是”或“否")可以同时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说明人为因素往往影响群落演替的(3)1990~2010年两条曲线的变化情况,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草场载畜量和实际放牧量的变化悄况,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在于【答案】K值(环境容纳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是速度和方向恢复力帮助人类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噩流动关系,使能芷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分析】近年来,由丁气候变迁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草场退化,草地产草蜇处丁极不稳定状态,革场载畜景也随之而发生波动。【详解】(I)分析曲线可知,1950~l975年草场载苗址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叩存在一定空间中所能维待的种群最大数攒,相当于匈公顷上家畜的环境容纳瞿,即K们。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
43结构(食物链,食物网)。(2)在1990年左右,实际放牧扯远大于草原载衔扯,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件,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均会改变,由此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3)1990~2010年片原载畜俗逐年增加,节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营养机构趋千复杂,图中两条曲线表示当干扰解除后,生态系统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体现的足恢复力稳定性。研究草原载畜址和实际放牧兑的变化情况,可以帮助人类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显流动关系,使能蜇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点睛】本题土要考查了影响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获取图中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D44.用一定屋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揽随时间变化悄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300卜a250gtiff令印200巨^2000150-)瞩纭运拊霜100_,,,,..-1。。。-50卜I、d85。020406080100120140i82018401860188019001920时间咡时间/小时甲乙(l)曲线a表示种群呈“”形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等。(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形增长。属千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谥)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最变化会出现现象。(4)在研究种群数量时,需要调查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记亘捕法调查。在lh而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只/hm丸
44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答案】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岩S先培大,再减小,蚊后为零波动80偏高【分析】1、分析图甲:曲线a表示J型曲线,曲线d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l,司,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兵实生物数垃增长估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2、分析图乙:种群数侬先增加后基本个变,处于动态平衡。【详解】(I)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处千理想状态,表示种群呈“J”形增长,该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才会出现。(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千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表示种群呈“S”形墩长,种群堆长速率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再变小最后为0,在种群个体数总达到环境最大容纳亚的一半时达到最大。(3)题图乙显示种群数侬达到K伯时并非固定小变,而是在K伯附近波动。(4)标忐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酰-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记=(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X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了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40x30)+15=80只,山丁调查是在lh而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该种群密度是80只/hm2。若标记的山鼠有部分被勘捕食,即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绊结果偏大。【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蜇捕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婓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间题的能力。48.某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C内,酵母菌种群数益增长较快。为探究酵母菌种群数党增长的最适温度,他们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单位:x106个IInL)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温度(°C)O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151.23.03.84.64.03.22.82.5
4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l.21.5l.82.02.21.30.80.6(l)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无关变量有(2)实验所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规格为lmmxlmmxO.lmm,分为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16个小格。该小组的操作如下:Q加入几滴台盼蓝染液(注:台盼蓝只能使死细胞染色),充分振荡试管,取样;@将待测样液滴加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样液;©在显微镜下选取合适的样方;@计数:只计数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上述步骤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3)在一次计数中,培养液被稀释10倍,取样的5个中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l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约有个。在30'C条件下,第5次记数时,某同学未用台盼蓝染色,则记数结果与实际值相比(4)据表可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左右,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的K值(填”相同'或“不相同”)。【答案】温度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浴氧让、接种忙等滴加待测样液操作钻误,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待测样液滴加在盖玻片上计数对象错误,应只计数不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6xl07偏大25°C不相同【分析】l、探究酵母齿种群数虽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荫培养(液体士齐养基,无团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千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冉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一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苗数世的时间要固定)一绘困分析。2、分析表格的数据:不同温度下酵母荫种群数址随时间变化几乎都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苗的种群数夼随培养时间而小断增长;达到砓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岳逐渐下降。【详解】(l)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种朋增长的股适温度”,则自变址是温度,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狱、接种蜇等都属T无关变蜇。
46(2)滴加待测样液操作错误;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千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去。计数对象错误;由十台盼蓝染液不是酵母菌需要的物质,所以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已经处亡,应只计算没有被染成蓝色的活菌。(3)山丁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每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是24个,则l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一个中方格酵母菌数x中方格格数-计数板容积X稀释倍数x溶液休积=24x25-:-(ImmxlmmxO.Immx!0·3)x!Ox!=6x!07个。未用台盼蓝染色,则统计多了死菌数I=!,计数结果比实际值偏大。(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25.C左右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酵母菌最适合生活在25.C左右的环境中。观察表格数据可知,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相同。【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以及酵母菌种群数堂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狱变化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题H悄埮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9.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千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1)目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有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割定种群密度,小马同学对某池塘中的卿鱼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105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卿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该池塘中卿鱼大概共___条。(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C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CD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D_;@'(3)在培养后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对千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4)如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温度(°C)1第1次1第2次1第3次1第4次1第5次1第6次1第7次1第8次
47Oh24h48h72h96h120h]44h168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1.2l.51.82.02.21.30.80.6O每隔24小时取一定证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法。@该实验的自变址是,酵母菌种群数械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c。@图中96h后酵母菌种群数朵开始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酵母菌(65432106个/mL)种群数量11520253035温度(.C)【答案】样方法378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取样前振荡试秤先盖上盖玻片,佴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酵母菌密度太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左上原则)(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晶艾抽样检测法25°C随着酵母菌数植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种内斗酵母(65432106个菌种群数/mL争加剧)量11520253035温度(.C)【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蜇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焙养基,无菌条件)-(2)
48振荡培养基(酵母团均匀分布千炕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一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诘数址的时间要固定)一绘图分析;2、分析表格的数据:O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内,都是25摄氏度的酵母菌的数扯最多,所以25摄氏度为酵母菌的最适温度。【详解】(I)调查种朋密度的方法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矿巾个体数(N);标记总数=正捕总数:币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该池塘中鳎鱼数N:105=90:25,N=378条。(2)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应该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7天,而小是从第7天开始取样,保证无关变扯相同;@取样前振荡试管使酵母曲分布均匀,避免造成误差;@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不对,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3)巾千酵母菌密度太大,所以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荫样液稀释,对千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该计卜不计下,计左不计右。(4)O每隔24小时取一定旦的酵母荀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则自变借是温度,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c,此时增长最快。@随祜酵母菌数拟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顶、养分等越来越少,种内斗争加剧,所以96h后酵母齿种群数昂开始下降。@K值是指环埮不受破坏的情况下,酵母菌种群数植的垃大值,该柱形图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K值,15°C时对应的K仙=4.6x]小个•1nL,2o·c时对应的K值=5.3xl06个·mL,25°C时对应的K仙=5.6xl06个·mL,3o•c时对应的K值=5.5xl06个"nL,35·c时对应的K值=2.2xl06个•1nL。贝休如下图:^酵6己母术菌言种4尸群3...__,数2朵11520253035温度(.C)【点睛】木题考查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以及酵母菌种群数址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独寸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
49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及作图能力。50.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某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Cl)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小。根据以上内容回答问题:CD调查某一块湖洲地(面积为S)一定时期内东方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所示。请填写表中III和IV空白之处的内容。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I.观察对象,搜栠现实信息,I.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提出问题11.东方田鼠的生存和繁殖基本不受资源和空间的影响,种群的增长不受ll.提出合理的假设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III.N1=No入l(其中,Nl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入表示该III.种群数橘是一天前种群数最的倍数,No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显)w.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IV.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堂(N30)为:N30=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2)对千该湖区的鼠患,有人主张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在短期内迅速杀死大扯东方田鼠。请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说出此法不好的理由(答出一点即可)。【答案】标志币捕法根据搜织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员进行表达跟踪统计东方山鼠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N30=3000x(1.0147)30a.会同时杀死其他动物(或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引起环境污染;C.没有被乌死的东方田鼠由千得到[允裕的生活条件而大虽繁殖,有再度爆发鼠患的可能。【分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埋解,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用数学
50形式表达一检验或修正;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也就是说后一天是前一天的1.0147倍,代入种群增长的公式就可以知道30天后种群的数撇;用商毒性的灭鼠药也会杀死其他动物,同时也会造成环埮污染;建立一个税定的生态系统可防止鼠患爆发,或设法降低鼠的生存环境容纳扯,也可防止鼠患进一步严重。【详解】(l)CD东方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适宜们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杂的变化规律,在观察研究对象、搜集现实信息的基础上,可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然后继续跟踪统计东方用鼠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使之更加科学、准确。所以III处为根据搜栠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车物的性质进行表达。IV处为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撼,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千。@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I.47%,则烂l+l.47%=1.0147,根据种群数攒增长公式Nt=NO.从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蜇(N30)为:N30=3000x(l.0147)30只。(2)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杀死大兑东方田鼠,从长期来看:CD老鼠的天敌会受到更严望的毒害,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降低;@高毒性的灭鼠药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没有被毒死的东方[1J鼠由千得到了充裕的生活条件而大最繁殖,有再度大爆发鼠患的可能。【点睛】本题祜亟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和数学楼型的建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