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863104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3-01
《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群活动”,对于这种社群活动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学科视角。事实上,我国的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对于课堂中的许多“社群性问题”一直是既缺理论解释力,又乏实践指导力。这一状况自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开始有所变化,但目前尚未见有根本改观。尽管不少同志对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兴趣日增,且投入诸多精力,但名副其实的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成果依然寥寥无几。笔者以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究竟何谓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尚无充分了解,这既涉及“技术方法”层面,也涉及“研究视角”
2、层面。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研究视角的确立问题,只有确立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才有可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区别于其学科性质的研究的特征。 本文拟从两个层面简述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视角的确立问题,一是问题的设定,二是框架的构建。 一、问题的设定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设定与其说是研究的前提,莫如说其本身就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要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来说,首先要设定一个“社会学的”研究问题。而在这一点上,很容易出现偏差。我国迄今为止的课堂教学研究有的是“哲学”思辨的传统、“心理学”探讨的氛围及“教育学”思考的习惯(注:如此表述,并不意味着迄
3、今为止对于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辨、“心理学”探讨及“教育学”思考均已十分地道,业已达到很高水平。),而唯独缺少“社会学”分析的训练。结果,即便在那些被标称为“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中,所设定的“研究问题”往往也不是“社会学的”,而是哲学的、心理学的或教育学的。为此,这里就通过与“哲学的”、“心理学的”及“教育学的”问题设定相比较,提出以下三个基本要领。 1.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关注的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性问题,而是现实性问题 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根本性思考”乃是课堂教学哲学的任务(注:关于对课堂教学的各种范畴与因素进行根本性思考及至对课堂教学理论本身进行“元”水平上的反思
4、的问题,请参见周浩波、迟艳杰著:《教学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譬如,教与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谁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学民主是课堂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吗?等等,诸如此类的根本性问题可谓课堂教学哲学的永恒研究主题。而课堂教学社会学则将自己的任务限定为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现实性分析”,它在研究问题的设定上与课堂教学哲学迥然相异。对应于课堂教学哲学的上述三例发问,课堂教学社会学的设问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系统中,教与学究竟是什么?谁是真正的主体?教学民主是可能的吗? 2.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关注的不是课堂教学的个体性问题,而是社群性问题 对课堂教学中的个体
5、性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是课堂教学心理学的任务。比如,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的因素有哪些?什么使教与学有效?(注:譬如,请参见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山内光哉著,李蔚、楚日辉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诸如此类主要体现于个体身上、呈现为个体差异、诉诸于个体努力的问题,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心理学的宿命性主题。与之相反,课堂教学社会学从其诞生那天起,便与这些个体性问题脱钩,便从“社群”的角度来设定研究问题。在微观层面上,课堂教学
6、社会学看到的是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特征的教师与学生、以及体现其特定社群属性的各种行为;在宏观层面上,课堂教学社会学看到的是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活动的课堂教学与其所处整个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于是,课堂教学社会学所设定的便是同社群属性有关的一些研究问题,诸如:教师课堂行为因学生家庭社会阶层而异吗?学生课堂行为会受其在班级群体中的人际地位影响吗?师生课堂互动模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整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等等。 3.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关注的不是课堂教学的规范性问题,而是事实性问题 提出并阐述课堂教学的实践规范,尤其是基于多种学科依据、从综合的角度提出并阐述这些规范,乃是课堂教学的教育
7、学研究所需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则不负有这一任务。为此,课堂教学社会学设定的研究问题也就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教育学研究。以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为例,课堂教学的教育学研究试图阐明:什么叫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有哪些类型?启发式教学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等等;而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则力图弄清:为什么有些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而有些教师不运用?除去教师自身能力及其所受训练方面的因素外,有无其具体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再者,运用启发式的那些教师是对所有学生都运用吗?如果不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