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

ID:73784545

大小:31.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12-25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1页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2页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3页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4页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5页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6页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7页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8页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9页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_第10页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自然灾害、制度缺失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田地陷阱”摘要:“田地陷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迫使广大农民背井离乡,甚至弃农经商的重要原因,而“田地陷阱”现象的形成与频繁的自然灾害、定额田赋制度缺陷以及灾害应对制度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意味着传统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巨大风险,而定额的田赋征收制度并没有风险因素的考虑,而在灾害发生之时,封建官府非但没有有效的灾害应对措施,而且试图维护定额田赋制度,力求转嫁灾害风险与损失的举措迫使广大灾民逃离故乡,不愿继续承种土地,“田地陷阱”问题也由此愈演愈烈,其影响与后果均不可低估。关键词:明代自然灾害;明代人口;制度缺

2、失;“田地陷阱”;重赋论;灾害风险土地向来被视为民生之本,农业之基础,然而,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却一直存在着一种与珍视土地相悖背的、厌弃与逃避承种土地的离奇现象,笔者称之为“田地陷阱”。“田地陷阱”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大量农民畏惧拥有土地,不愿租种土地,甚至离土离乡,四处流亡。古今许多研究者往往将这种农民逃亡问题归咎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不合理的封建田赋制度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赋税过于繁重的因素尤为讨论者所关注。然而,面对“田赋陷阱”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与自然背景,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分析与评价上述某一种因素,都难以给出较为完满而妥帖的解释。在本文中

3、,笔者试图选取中国传统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时期与一个典型区域——明代山西为研究切入点,在全面分析自然灾害与人口变动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灾害与定额田赋制度的交互作用,对“田地陷阱”问题的形成进行较深入的探讨,进而展现传统赋税制度与灾害应对制度的致命缺失以及“田地陷阱”对社会心理及价值取向造成的深刻影响,抛砖引玉,以就教于高明。一、“田地陷阱”问题及其成因解析——质疑“重赋论”据笔者所见资料,“田地陷阱”之语出自明代大臣周诗的奏疏。嘉靖四十四年(1565)四月丙戌,周诗在其所上奏疏中明确提出了“田地陷阱”现象,他指出:方今天下最苦,民贫不乐其生。臣尝吏于

4、南北,稍知病源。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阱,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贷产而僦庸,又其甚者则弱者逃,强者盗矣……臣又闻淮之南北,逃亡特甚,有经行数千里绝无人烟。[1]卷545“田地陷阱”问题即谓“视田地为陷阱”,表现为广大农民不愿拥有土地与耕种土地,以务农为畏途,或弃农经商,或弃田产而为佃佣,最为甚者出现农民抛家弃产,大批逃亡的社会现象。翻阅明代文献,与周诗相类似意见的表述并不少见。如明末清初人士叶梦珠在《阅世编》中强调:“里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