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369599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2-12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品味语言。3、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阐述的人生哲理。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现实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小时侯有没有梦想呢?生:…&h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品味语言。 3、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
2、诗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现实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8★精品文档★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侯有没有梦想呢? 生:…… 师:恩,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却有过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也有热烈的企盼与暇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诗歌《在山
3、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练、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三、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 1、师范读。 学生听读时要求: ⑴ 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⑵ 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学生朗读。 3、自我评价。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8★精品文档★ 师:欣赏诗歌一定要防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
4、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⑴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海。 师:回答要完整,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山的那边是海”。 (板书:山、海) ⑵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现实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四、研读与赏析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看诗歌的第一部分,我们
5、请一位同学来读,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思考一下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痴想、隐秘、铁青着脸、零分。 师:“痴想”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在这句诗里又是什么意思?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8★精品文档★ “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又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侯的“我”有什么特点? 生:“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玩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侯的“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中,想追求新天地的特点。 师:那妈妈告诉他山的那边是海。 师:“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为
6、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生:因为小时侯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别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师:朗读时的语气应该怎样? 生:……轻轻地。 师:“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零分!”其中,“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极了,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本来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责怪我的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写的? 生:拟人。 师:“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现在明白这只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部都落实了
7、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8★精品文档★ (指名读,注意:语气要伤心,失望) 师:“妈妈,那个海呢?”说明了诗人当时感到怎么样? 生:很困惑。 (指名读) 师:那么第一部分主要市写了什么内容呢?谁来概括? 生:写×人×时候×事情。 写童年的我的想望和困惑。 师:那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部分:“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两句话写的是我长大大后的感悟,那么当时他明白了这“海”是用什么凝成的呢? 生:信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