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925179
大小:34.6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1-31
《中欧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欧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摘要:自XX年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来,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升温,欧盟正逐渐取代美国成为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最多的地区。鉴于此,学术界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欧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中国对欧盟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导致摩擦的直接和表面原因,但是在顺差背后还有很多导致摩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文章现就导致中欧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以全面把握中欧贸易摩擦的实质。 关键词:产业转移;内部失衡;出口失衡;过渡期 XX年9月24日,欧盟继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件后对产自中国的无缝钢管和铝箔征收为期5年的税率高
2、达39.2%和30%正式反倾销税。这一举措使中欧贸易摩擦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据欧盟统计,自1990年3月至XX年7月,欧盟对中国共发起近130多起贸易救济立案。其中反倾销立案127起、保障措施立案3起,涉及化工、农业、纺织和轻工等产业共计90多种产品,给中国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另外,中欧贸易摩擦还呈现出产品范围越来越大、制裁措施越来越重、摩擦数量越来越多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影响越来越严重等新特征。 中欧双边贸易量的失衡问题一直是双边贸易争论的核心,也被认为是中国对欧盟不公平贸易的实证依据,但是中欧贸易量的失衡只是问题的表
3、面现象,在中欧贸易量失衡的背后还有很多原因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政策的逐渐放开,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也在逐年增加。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重要的出口大国,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方式。 全球产业的梯度转移与中欧贸易摩擦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相伴而生,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传统产业入手”,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转移,被转移产业的层次由低到高呈梯度展开,形成一个以转出国为起点的产业第次转移链,在全球化进程中欧盟的
4、传统产业被逐渐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传统产业对就业具有很大的吸纳能力,并且随着产业梯度的拓展,导致了欧盟的“产业空心化”,因此传统产业的转移造成了欧盟国家的失业和经济增长率下降,于是反对中国产品的声音甚嚣尘上,欧盟国家也因此对中国产品以各种理由设限。同时,随着其比较劣势的传统产业不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出于技术保护而惜于向中国出口,最终必然会导致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产生。但是,全球化的规则是发达国家出于自己的利益制定的,所以在贸易摩擦中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与中欧贸易摩擦
5、 欧盟对中国投资具有技术水平高、单项规模大、大型公司多等特点,这些特点正是中国加工贸易形成的条件。欧盟对中国FDI的不断增长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商品出口的不断增长。有学者分析指出,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主要顺差产品不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研发密集型制成品。其中,主要的顺差项目依次是电子数据处理及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而这些产品多是由外资企业制造。以手机为例,XX年中国出口手机2.28亿部,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其中外资企业的产品就占95%以上。在中国的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几乎占据了一半,而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增
6、值的贸易形式,必然带来顺差。以XX年为例,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占对外贸易的48.6%,带来顺差1889亿美元,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所以,中欧贸易不平衡引发的中欧贸易摩擦现象不能单纯只看到中国对欧盟的顺差,事实上,随着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平衡应该具有新的含义。由于欧盟等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中国成为了横跨多个国家的生产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国将来自不同国家的半成品最后组装,并打上中国制造的标记出口。这样一来,中国在承接发达国家比较劣势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承接了贸易顺差。因此,中欧贸易的平衡状态必然表现
7、为某种不平衡,即一定程度上的中方顺差才是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下的中欧贸易的合理状态。 二、中国经济内部不平衡 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出现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居民一直保持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状态。高储蓄率导致了高投资率,而高投资导致的高产出在国内又找不到销路,只能靠出口来解决过剩的产能。政府的出口导向政策又与投资不断相互促进,从而使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 内需不足是导致中国经济出口依赖的根源 中国经济的内需不足是由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当前中国教育、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制
8、度不完善造成的,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着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XX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约10%,同时居民消费率也下降了10%;与此同时,X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