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ID:6890207

大小:79.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1-29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_第1页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_第2页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_第3页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_第4页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2、”;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31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这25个是:之、以

3、、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一)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1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代词,这,这个: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2)代词,那个:其船背稍夷(《核舟记》)(3)代词,他(她、它)(的):其夫呓语(《口技》)/并自为其名(4)代词,其中,其中的: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5、5)助词,表反问,难道:其真无马邪(《马说》)(6)助词,表推测,恐怕:其真不知马也(《马说》)(7)助词,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8)大概:其恕乎(9)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三)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1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2、

6、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四)于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7、《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31(五)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

8、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