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 复习提要

神经系统 复习提要

ID:6851824

大小:58.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1-28

神经系统 复习提要_第1页
神经系统 复习提要_第2页
神经系统 复习提要_第3页
神经系统 复习提要_第4页
神经系统 复习提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 复习提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复习提要提要一、概述(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1.调节和控制人体内部务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例如,当体育锻炼时,肌肉强烈收缩,同时出现呼吸加速,心跳加快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就是由于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来完成的。   2.调整和控制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如冬季体表血管收缩以利保温,夏季体表血管扩张以利散热等。   3.人脑不仅能认识世界,而且能主动地改造世界,具有高级语言思维能力,超脱了一般动物的范畴,这是人类神经系统最主要的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2、树突:树枝状,一条或多条,较短,分支多,接受刺激,并传入胞体”*1轴突:一条,长短不一(数微米,1m以上)传出冲动。神经纤维:轴突为髓鞘和神经膜包裹,或为两者之一。2.神经元的分类   ’(1)按数目分假单极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脑神经节。双极神经元:位于视网膜、嗅区、前庭蜗器神经节。多极神经元:位于脑、脊髓及内脏神经内。(2)按功能分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多极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感觉与运动神经元之间,多极神经元。3.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联系

3、的接触点,称突触。4.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的形态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一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一传出神经+效应器。最简单的反射:膝跳反射。5.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和白质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细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地方,色灰暗。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轴突集中的地方,色苍白。在大脑、小脑表层的灰质,特称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在大脑、小脑内部的白质,特称大脑髓质和小脑髓质。(2)神经核和神经节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灰质团块。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

4、,神经元胞体聚集的地方,外形略膨大。(3)纤维束和神经纤维束:又称传导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合成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再合成条神经。 二、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位置:椎管内,比椎管短。 上端:在乎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年人一般在第1腰椎下缘。 2.外形: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呈圆锥4终丝:脊髓圆锥下端延伸为—前正中裂:深。后正中沟:浅。;芸剧宅:>神经根丝出入根细丝,内无神经组织,止于尾骨背面。颈膨大:C

5、:一丁l膨大部位,由此发出神经支配上肢。   腰骶膨大:L:一S:膨大部位,由此发出神经支配下肢。   马尾:腰、骶、尾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必须在椎管内垂直下行,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才能到达相应的椎间孔)。   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共有31个脊髓节段。   ·   3.脊髓节段与椎体位置关系   脊 髓 节 段   同序数的椎体   C1一C4   C1一C4   Cs—C8、Tl—T‘   上1个椎体   Ts一丁8   ·   上2个椎体   T91T12   

6、上3个椎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 横切面上呈“H”形。灰质连合:中间部,其中央有中央管前角:前部扩大。后角:后部狭细。中间带:前、后角之间,T:一L。中间带向外侧突出称为侧角前柱、后柱和侧柱(前角、后角和侧角上下纵贯成柱)。(1)前角内容:躯体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前根。功能:支配躯干、四肢的骨骼肌运动。(2)中间带(3)后角内容:多极神经元,后角细胞。纤维: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一后根。功能:传递躯干、四肢的浅感觉(痛、温、粗触觉)。2.白质 位于灰质周围,在脊髓横切面上,可将白质分为

7、三前索: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之间。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裂之间。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个索。   白质前连合:灰质连合与前正中裂之间的白质。   (1)根纤维   前根纤维:前角细胞发出的躯体运动神经纤维,T,一L3节段侧角细胞发出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S:一S:节段骶副交感核发出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后根纤维: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   (2)固有束   位置:白质内最内侧紧贴灰质的边缘。   组成:灰质各层中间神经元的轴突。   (3)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楔束   ·┌────┬─

8、────────────────────────────────────┐│       │   薄   束   ·   楔   束                                           │├────┼─────────────────────────────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