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

ID:6824213

大小:178.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1-27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_第1页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_第2页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_第3页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_第4页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九章 尿液化学检查尿液是一种化学成分十分复杂而又很不稳定的体液,它来自血液,也来自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组织及其分泌,许多病理情况都会导致尿液化学成分的改变。  第一节 尿液酸碱度测定  本节考点:  (1)定义  (2)检测方法及评价  (3)质量控制  (4)参考值  (5)临床应用  (一)定义  尿液酸碱度是反映肾脏调节机体内环境体液酸碱平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简称为尿液酸度。尿液酸度分两种:可滴定酸度和真正酸度。前者可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相当于尿液酸度总量,后者是指尿液中所有能离解

2、的氢离子浓度,通常用pH来表示。  (二)检测方法及评价  1.试带法:用pH广泛试带浸入尿液中,立即取出与标准色板比较测定。用肉眼判断出尿液的pH,或用仪器判读结果。本法操作简单,可目测或用尿液分析仪检测,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筛检方法,但试带易吸潮变质,易影响准确性。  2.指示剂法:常用的指示剂为0.4g/L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显示黄色为酸性尿;显蓝色为碱性尿;显绿色为中性尿。本法操作简单,但溴麝香草酚蓝的pH变色范围为6.0~7.6,当尿液pH偏离范围时,检测结果不准确。黄疸尿、血尿易干扰指示剂

3、法。  3.滴定法:本法可检查尿液酸度的总量。临床上,可用于观察尿液酸度的动态监测,但操作复杂。  4.pH计法:用pH电极能直接精确地测定出尿液的pH。本法精确度较高,可用于酸负荷试验后尿液pH检查,对于肾小管酸中毒的定位诊断、分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需要特殊仪器,且操作更繁琐。  (三)质量控制  1.标本必须新鲜:陈旧标本可因尿C02挥发或细菌生长使pH增高,也可因细菌和酵母菌作用,使尿中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而pH减低。  2.试带法:试带应满足生理和病理尿pH的变化范围,未被酸

4、、碱污染,未吸潮变质。  3.指示剂法:一般指示剂多不易溶于水,配制指示剂溶液时,应先用少许碱液(如NaOH稀溶液)助溶后,再加蒸馏水稀释到适当浓度,以满足指示剂颜色变化范围,因为指示剂的解离质点状态与未解离质点状态呈现不同的颜色。  4.滴定法:氢氧化物溶液浓度必须标准。  5.pH汁法:应经常校准pH计,确保仪器在正常良好状态下检测。  (四)参考值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多数尿标本pH5.5~6.5,平均pH6.0。随机pH4.5~8.0。尿可滴定酸度为20~40mmol/24

5、h尿。  (五)临床应用  1.生理性变化  (1)尿液pH易受食物影响:如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过多或饥饿状态等,尿pH减低;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时,尿pH增高。  (2)进餐后尿pH增高:机体每次进餐后,尿液的pH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  (3)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等生理活动,夜间入睡后呼吸减慢,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均可使尿液pH减低。许多药物也会影响尿液pH。尿内含有大量脓、血或细菌污染,分解尿素可使尿液碱化。  2.病理变化  (1)尿pH减低:见于①酸

6、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服用氯化铵等药物时。②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低血钾性碱中毒(肾小管分泌H+增强,尿酸度增高)等。③其他:如白血病、呼吸性酸中毒。  (2)尿pH增高:见于①碱中毒:如呼吸性碱中毒。②严重呕吐。③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变形杆菌性尿路感染,由于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等。④肾小管性酸中毒:尿pH呈相对偏碱性。⑤应用利尿剂、进食太多蔬菜、水果等。  3.观察尿液pH变化,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减轻泌尿系统微生物的感染。  第二节 尿液蛋白质检查  本节

7、考点:  (1)蛋白尿定义  (2)蛋白尿生成原因及机制  (3)检测方法及评价  (4)质量控制  (5)参考值  (6)临床应用  正常人尿蛋白来源:正常人尿蛋白约有200多种,主要有:①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如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以及免疫球蛋白Fc片段等。②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如Tamm-Horsfall糖蛋白及分泌型IgA等。③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如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清蛋白,占尿蛋白总量50%左右。  (一)蛋白尿定义  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

8、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二)蛋白尿生成原因及机制  1.肾小球性蛋白尿:因肾小球的损伤而引起的蛋白尿。多因肾小球受到感染、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损害后,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裂,滤过膜孔径加大,通透性增强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使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以清蛋白为主)滤出原尿中,若损害较重时,球蛋白及其他少量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滤出也增多,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  根据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尿液中蛋白质的组分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  (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九章 尿液化学检查尿液是一种化学成分十分复杂而又很不稳定的体液,它来自血液,也来自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组织及其分泌,许多病理情况都会导致尿液化学成分的改变。  第一节 尿液酸碱度测定  本节考点:  (1)定义  (2)检测方法及评价  (3)质量控制  (4)参考值  (5)临床应用  (一)定义  尿液酸碱度是反映肾脏调节机体内环境体液酸碱平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简称为尿液酸度。尿液酸度分两种:可滴定酸度和真正酸度。前者可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相当于尿液酸度总量,后者是指尿液中所有能离解

2、的氢离子浓度,通常用pH来表示。  (二)检测方法及评价  1.试带法:用pH广泛试带浸入尿液中,立即取出与标准色板比较测定。用肉眼判断出尿液的pH,或用仪器判读结果。本法操作简单,可目测或用尿液分析仪检测,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筛检方法,但试带易吸潮变质,易影响准确性。  2.指示剂法:常用的指示剂为0.4g/L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显示黄色为酸性尿;显蓝色为碱性尿;显绿色为中性尿。本法操作简单,但溴麝香草酚蓝的pH变色范围为6.0~7.6,当尿液pH偏离范围时,检测结果不准确。黄疸尿、血尿易干扰指示剂

3、法。  3.滴定法:本法可检查尿液酸度的总量。临床上,可用于观察尿液酸度的动态监测,但操作复杂。  4.pH计法:用pH电极能直接精确地测定出尿液的pH。本法精确度较高,可用于酸负荷试验后尿液pH检查,对于肾小管酸中毒的定位诊断、分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需要特殊仪器,且操作更繁琐。  (三)质量控制  1.标本必须新鲜:陈旧标本可因尿C02挥发或细菌生长使pH增高,也可因细菌和酵母菌作用,使尿中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而pH减低。  2.试带法:试带应满足生理和病理尿pH的变化范围,未被酸

4、、碱污染,未吸潮变质。  3.指示剂法:一般指示剂多不易溶于水,配制指示剂溶液时,应先用少许碱液(如NaOH稀溶液)助溶后,再加蒸馏水稀释到适当浓度,以满足指示剂颜色变化范围,因为指示剂的解离质点状态与未解离质点状态呈现不同的颜色。  4.滴定法:氢氧化物溶液浓度必须标准。  5.pH汁法:应经常校准pH计,确保仪器在正常良好状态下检测。  (四)参考值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多数尿标本pH5.5~6.5,平均pH6.0。随机pH4.5~8.0。尿可滴定酸度为20~40mmol/24

5、h尿。  (五)临床应用  1.生理性变化  (1)尿液pH易受食物影响:如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过多或饥饿状态等,尿pH减低;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时,尿pH增高。  (2)进餐后尿pH增高:机体每次进餐后,尿液的pH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  (3)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等生理活动,夜间入睡后呼吸减慢,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均可使尿液pH减低。许多药物也会影响尿液pH。尿内含有大量脓、血或细菌污染,分解尿素可使尿液碱化。  2.病理变化  (1)尿pH减低:见于①酸

6、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服用氯化铵等药物时。②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低血钾性碱中毒(肾小管分泌H+增强,尿酸度增高)等。③其他:如白血病、呼吸性酸中毒。  (2)尿pH增高:见于①碱中毒:如呼吸性碱中毒。②严重呕吐。③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变形杆菌性尿路感染,由于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等。④肾小管性酸中毒:尿pH呈相对偏碱性。⑤应用利尿剂、进食太多蔬菜、水果等。  3.观察尿液pH变化,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减轻泌尿系统微生物的感染。  第二节 尿液蛋白质检查  本节

7、考点:  (1)蛋白尿定义  (2)蛋白尿生成原因及机制  (3)检测方法及评价  (4)质量控制  (5)参考值  (6)临床应用  正常人尿蛋白来源:正常人尿蛋白约有200多种,主要有:①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如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以及免疫球蛋白Fc片段等。②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如Tamm-Horsfall糖蛋白及分泌型IgA等。③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如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清蛋白,占尿蛋白总量50%左右。  (一)蛋白尿定义  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

8、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二)蛋白尿生成原因及机制  1.肾小球性蛋白尿:因肾小球的损伤而引起的蛋白尿。多因肾小球受到感染、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损害后,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裂,滤过膜孔径加大,通透性增强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使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以清蛋白为主)滤出原尿中,若损害较重时,球蛋白及其他少量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滤出也增多,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  根据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尿液中蛋白质的组分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  (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