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复习纲要

工程地质 复习纲要

ID:6596638

大小:115.50 KB

页数:1页

时间:2018-01-19

工程地质 复习纲要_第1页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 复习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键入文字]工程地质复习纲要P6——重力:地球表面的重力是指地面处所受的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重力异常:根据重力与纬度关系所计算出的各地重力值叫做正常重力值。由于各地岩石种类与构造不一样,用重力仪测定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常不符合,这种偏差成为重力异常。P7——磁偏角:地磁指午线与地理指午线间有一夹角叫做磁偏角。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称为地磁三要素。P9——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发现有两处极明显的分界面,叫地震分界面。第一地震分界面(又叫莫霍面),在平均深度

2、33km处;第二地震面又叫古登堡面),在地深2898km处P10、P40——软流层:在大约70~250km深度的位置上有一个横波S波的低速层,科学家们因此推测该物质的塑形程度较高,可能呈熔融状,在动力作用下可以发生缓慢的流动,并称之为软流层P12——地壳分为两层:硅铝层(上)和硅镁层(下)。地壳的物质不仅在垂直方向上有显著差异,而且在水平方向上,陆地和海洋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异,即陆地上层有很厚的花岗岩质层,而海洋区则主要是玄武岩质层,在太平洋底和某些内陆海底只有硅镁层而没有硅铝层。因此,地壳又可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均衡原理

3、:在某一定深度以上,上覆岩石对地幔的压力处处相等,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地质学家称之为“地壳均衡原理”。注:海洋地块比大陆地块更坚硬P13——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P16——地质作用形式: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两者关系:对立统一1、地壳上升(内)与剥蚀作用(外);2、地壳下降(内)与沉积作用(外)3、地壳长期稳定与准平原的形成由此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P20——矿物

4、的物理学性质(矿物在受力后表现的物理性质):硬度;解理和断口。硬度等级,即摩氏硬度(1~10):“滑石方萤磷,长石黄刚金”(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P26——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破坏阶段—剥蚀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固结成岩阶段P27/28:沉积岩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沉积岩的构造——1、层理构造:平行层理、斜交层理、交错层理;2、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3、结核;4、生物成因构造(化石)P40——岩石圈:在软流圈之上的上地幔的坚硬部分和地壳合称为

5、岩石圈。P42——板块划分、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洲板块、美洲版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驱动机制:地幔对流是引起板块运动的根本原因。地幔内的高温物质上升到岩石圈底部,然后开始水平运动,而后冷却下沉到地幔深处再加热上升,形成一个物质循环,这一循环周而复始。有学者认为,地幔对流主要发生在地幔上部。而也有学者持全地幔对流的观点,认为地幔对流涉及整个地幔,其热源来地球外核。地幔对流引起岩石圈裂解,地慢热物质在洋中脊处上升。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流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向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岩石圈板块被一直传送

6、到地幔对流环下沉的海沟岛弧处,进而沿海沟带俯冲下沉,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P43——“将今论古”的思想: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为依据,认识远古时的地质现象和规律。地层学三定律:叠覆定律、原始连续定律、原始水平定律地层接触关系——1、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形式:(1)整合;(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形成:a.地壳下降,接受沉积b.地壳隆起,接受剥蚀c.地壳再次下降,重新接受沉积(3)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形成:a.地壳下降,接受沉积b.岩层褶皱隆起为山,遭受长期侵蚀c.地壳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2、有关岩浆岩的地层

7、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和沉积接触(在这里,岩浆岩的时代早于上覆岩层)P46——产状(岩层层面的空间状态)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一、水平构造形成:沉积层的原始状态都是水平或者近于水平的。经过地壳运动风化剥蚀后仍保持水平状态的岩层。水平构造中下部岩层相对较老,上部岩层相对较新。水平构造的存在说明这一地区自这一地层形成以来,未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或者只经历简单的垂直升降运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二、倾斜构造形成:原来水平状态的岩层,在地壳作用下,发生倾斜,造成岩层层面与水平层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三、褶皱构造形成:刚性的岩层在千百万年缓慢

8、的水平挤压的作用下,有原始的水平平展的形态变成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向斜:向下凹的弯曲,两翼岩层相向倾斜(核部地层时代较老,两侧依次出现渐新的地层)背斜:向上拱起的弯曲,两翼岩层相背倾斜(核部地层时代较新,两侧依次出现渐老的地层)褶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