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

ID:63382314

大小:18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3-09-06

上传者:U-145318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1页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2页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3页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4页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5页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6页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7页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8页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9页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宣汉二中调研报告[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宣汉县第二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已经进入第六个学年。四川作为全国最后一批省份,将于今年秋季全部进入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政府行为、国家意志,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全新工作,如何实现整体进入并有序开展?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通过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形式,我们对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如何贯彻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现将有关情况综述于后:一、基本情况1.学生基本情况:项目高中教学班班平人数高中学生数高一高二高三人数47643025105395510172.生源现状调查:年级招生人数全县前500名人数全县前800名人数全县前1000名人数2008级919317392009级100402262010级101714182011级10450022012级1053000-14- 序号当前学科小计教师学历情况教师职称情况教师年龄情况课改后教师需求情况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及以下高级中级初级未定级30岁以下30至40岁40至50岁50岁以上序号新科目专任教师需求数1语文25 21441461414431语文12英语23 221 858268812外语33数学22 193 49635710 3数学44政治142111 551316614政治25历史11 101 46 113615历史26地理6 51  3123 3 6地理57物理12 84 353142427物理38化学13 94 553  4818化学29生物5 41 131  4 19生物110信息技术4 4   13 211 10信息技术211心理健康0            11通用技术512音乐1 1   1   1  12音乐213美术2 2   2   11 13美术214体育8 71 332 232114体育健康215其他0            15综合实践5               16其他 合计14621232103762341328545311合计413.教师基本情况调查-14- 4.硬件资源现状项目普通教室(个)多媒体教室(个)图书馆藏书量学生阅览室(个)教师阅览室(个)语音室(个)物理实验室(个)化学实验室(个)生物实验室(个)生物标本室(个)生物园(个)通用技术实验室(个)电脑室(个)纸质图书(册/人电子图书(册/人)数目4732.501112210004电脑室的电脑(台)电子软件资料室(个)校园网(有/无)校园多媒体传输系统(有/无)音乐教室(个)舞蹈(形体)教室(个)美术教室(个)足球场(个)篮球场(个)排球场(个)室内体育馆(个)游泳池(个)健身房(个)资源年总投入(万元)2380有有00011100037.55.学科教师情况内容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任课教师数2722211111510108本专业、本科23191879410106高级教师数548342330近5年参加市以上培训人(次)19796123574有至少一届普高完整教学经历人数23181881251096-14- 6.部分学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内容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A.非常了解(%)2487.7B.较为熟悉(%)288119.2198.31005782C.有所了解(%)1211508191.743D.一点不了解(%)3626.1187.部分学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与信心内容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A.非常希望实施新课程并做好准备(%)5630.492.354.526.782B.愿意实施新课程并会努力适应(%)2465.27.745.510010073.318C.不反对但持等待观望态度(%)204.4D.觉得条件不成熟(%)二、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结合其他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省、市的经验介绍,高中新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二是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在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高中学生朝全面、均衡、富于个性的方向发展。-14- 三是课程内容发生了转变。课程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四是课题设置发生了转变。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五是课程评价发生了转变,倡导发展性评价。新的课程评价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六是课程管理发生了转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综上所述,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以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为核心,把学校办成开放式的创新型学校,把教师塑造成知识渊博的研究型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人才。针对上述课改转变方向,结合我校调研的相关数据和调查结果,要迅速适应新课改还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社会各界关注不够,认识存在误区新课程实验的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齐心协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对新课程改革还很陌生,对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表现冷漠。在高考评价制度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他们只关心结果、看重当前结果,不关心过程、不看重以后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课改进程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热情、决心和勇气。课程改革本身是国家带有强制性的改革,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所有参与改革的主体一起共同承担改革的责任,一些党政、教育主管部门更多地认为高中新课改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情,没有充分认识到新课改是政府份内的行为。课改的成功与否,与各级党政的坚强领导、支持密不可分,现状是-14- 政府性责任缺失和行政作用失控,在师资配备、设备设施、舆论环境等方面尚未到位,不能形成合力。学校及广大教职员工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均持有共识,感到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从当前各自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对课程改革并非积极欢迎的态度。学校领导行政事务缠身,跑资金、项目,迎接各级检查,无法静下心来深入新课程改革,思想上准备不足,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应付思想。各学科教师对新课程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甚至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对新课改感到陌生,也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存在阻抗课程实施的倾向,更多的虽不反对但存在观望态度。调研中,有教师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改为例,对高中新课改的前景并不持乐观态度,可能一样会“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二)硬件设施严重不足,资金缺口巨大由表二(硬件资源现状)可以看出,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我校共有教室47间,班平65人,按照55人的班额要求,缺少专用教室44间,实行新课改后,没有一间选修课教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学校功能用房严重不足,多媒体教室、学生阅览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电脑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舞蹈室、电子软件资料室、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数量极其有限,传统教学方式尚显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新课改正常顺利的实施。没有新课程必需的地理、数学实验室,没有生物标本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生物园、室内体育馆、游泳池、健身房;没有单独的教师阅览室,学校人均纸质图书部分学校少得可怜,人均仅2.5册,没有电子图书。学校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老化、陈旧,数量不够,实验药品多数还是七八十待年的废旧品,学生无法动手操作实验;没有装配通用技术实验的仪器设备,各学科教具或陈旧或不足,体育器材或简陋或不足。如果要适应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要求,硬件投入缺口巨大。为了让全校高中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需要对高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除专用培训经费外,教师参加培训需要的车船、住宿、生活费用,按人均1万元/三年计,需要146万元,学校无力承担这笔巨额费用。-14- (三)师资结构失调,素养有待提高1.按照当前课程设置,教师编制严重不足。按照当前课程设置,根据2001年10月11日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国办发〔2001〕74号)要求,城市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例为1∶12.5,县城高中为1∶13,农村高中为1∶13.5,我们以1:13的平均比例计算,全校高中学生3025人,应该核定教职工编制为232人,而现有编制是196人,实有教职工也只有186人,相差46人。我校高中学生与专任教师比例为20.7,如果按照全国专任教师与学生18:1的比例,需要专任教师168人,尚差22人。2.根据新课程设置方案,教师缺口巨大。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之)“课程结构”:与过去不同,改革后的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同时不再由传统的科目构成,而是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必修课共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见图表)。选修课程包括选修一和选修二,选修一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而选修二是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这种课程组织形式,在对教师的数量要求上,已经不仅仅表现为单纯的与学生人数成正比的简单的线性关系,实际需要的各学科相应选修课、模块的教师差额还会更大。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没有新课程方案新增的通用技术教师。3.师资结构失调,素养有待提高全校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85.6%,尚有14.4%的教师学历不达标。中、高级职称占全体高中教师的67.8%,初级及以下教师数量众-14- 多。教龄在4-20年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占71.3%,这部分是新课改的中坚力量,适应快,但是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教师也占了18.1%,这部分教师,大多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陈旧,很多人反映无法胜任新课改中的选修课程及相应模块的教学。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加大了理化生教师的工作强度,为避免麻烦计,必将省去许多该做的实验。新课程方案对运用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不管是知识与能力,观念与素养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全校高中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培训的仅占42.1%,均是因为要评职称而参加的通识培训,没有实际收获,基本上没有参加过新课改有关的培训。在知识与理论等方面的准备严重不足,自觉能够胜任新课改的教师仅占48%。长期习惯于线性逻辑分析为指导思想编排的传统教材的教学,突然接触独立为模块的、且模块知识之间缺乏紧密关联的新教材,尤其是理科,很多是在大学里接触的早已遗忘的内容,教师们深感陌生,难以适应。不少教师面对大班额——每班近70人的群体,现实的教学环境,很难使用讨论、互动、情景生成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凡此种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手段、教学能力、学识修养、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整合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亟待提高。(四)教师待遇偏低,缺乏新课改的内动力《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也在逐步调整政策,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目前正在全国推进的实施绩效就是明证。但是据调查,实行绩效工资以后,教师的待遇却是明升暗降。按照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运作模式,每月扣除了结构性工资150元和城镇补贴75元,停发了第13个月的奖励性工资,高级教师的地方补贴50元也没有了,这几项之和,实则实行绩效工资后,原来发放而现在不发的的工资人均近4000元,再加上以前学校创收发放的补贴津贴一律不再发放,这样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降低了。实行新课程后,高强度、高风险的岗位——-14- 班主任的津贴每月仅在250元左右,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待遇不能切实提高,定将导致更多的优秀教师外流,留下来的教师也可能是“出工不出力”,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必将成为一纸空谈。从目前情况来看,中、高级职称剩余指标太少,趋近为零,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的职务晋升无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无从谈起。新课改的相关精神我们可以学习,知识、能力、方法、手段欠缺的我们可以培训,但是一旦教师适应新课改的内动力没有,其结果可想而知。(五)软件建设不力,制约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1.高考制约强度大无论我们如何强调端正对新课程实验与高考之间关系的认识,高考无论如何都是新课程实验无法绕过的山梁。实行了30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老师们已经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从已经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省、市来看,高考还是老面孔,一些所谓的改革也仅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去变革。由于目前相关部门也没有出台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师们担心自己平日里的付出被最后的高考评估一票否决,向家长、学校、社会没法交代,也使自己过去的良好形象大大褪色。期盼建立多元化、多途径、多种方式的评价体系。2.教育资源贫乏学生人均纸质图书太少,基本上没有电子图书,网络室电脑有限,学生自主学习时需要频繁使用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设施也未能配备完善;-14- 多媒体教室不足,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无法超越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生物园,缺乏综合实践基地,实验室实验桌数量极少;社会资源有限,没有青少年宫、科技馆,也没有国家图书馆;学生大多来自贫穷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除了教材书本,几乎没有更多的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渠道。具有县域特点的乡土文化资源,比如民风民俗、红军文化、巴人文化、地方名胜,还未能形成成熟的教育教学资源,要开发、要打造,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欠缺社会的配合,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资源及活动经费匮乏,组织有效的活动课程、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难度更大。3.安全风险增加由于新课程实施强调结构的选择性,使学校原有的教学实施策略受到挑战。从班级的组成、教师的排课、课表的重组、教室的安排、学生的班级管理等都要重新定位和适应。如果学生选课的范围较广,就需实行走班制,学校不但教室不够、排课困难,学生管理难度也必将增大。按新课改方案要求,学生自主活动、社会实践增多,安全风险增大。基于安全问题一票否决的考虑,学校是否能够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验,是否能够真正让学生走出教室、学校去活动、去调研、去实践,还未可知。4.学分认定难度大学分制淡化了考试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化了基础性与过程性。但在认定上存在难度:一是学分认定主体包括学生、同伴、家长、教师、学校等多主体,评价程序繁多,评价主体多元,环环相扣,环节过多。学分认定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人际因素干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分认定的公正性,难免造成学分认定的程序缩水,多元评价目标难以实现;二是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模块学业水平考试,与教师的命题水平、命题意图息息相关;三是学科特点的差异、班生规模也导致学分认定工作程序的差异,每科任课教师所任教的课时数、班级数、学生数不一样,工作量差距较大。以历史学科为例,按照规定每周14节。历史每周每班2课时,那么一个历史教师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必须担任7个班的教学任务,每个班级以60个学生计算,一个历史教师在一个学期里要面对400多个学生进行学分认定,显然也是不尽现实。5.教材体系不匹配-14- 就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来看,因为不同利益集团的原因,一个学年段不同学科,使用了人教、华东、上海等多种版本,不同版本内容安排体系不一样,割裂了不同学年段之间、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现行的高、初中各学科教材都存在脱节现象,如果新课改后教材与当地初中教材不匹配,各学科又存在多种版本,必将增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干扰新课改的顺利推进。6.全县高中生源分配不均衡从表二数据看出,我校生源极差。生源分配不均衡,缺乏竞争机制,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缺乏契合点,资源难于达到共享。生源分配不均衡,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投入和师资分配不均衡。如果能让我县5所高完中均衡发展,就能够促进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减少择校生,切实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利国利民。三、对策建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试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课程实验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等方面将引发教育实践者自身教学行为的深刻变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我校应对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作为教育欠发达县,我县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系统工程,应加强政府的领导,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因此,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应充分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宣传,让新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整个社会形成认同课改、支持课改的氛围。其次,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高中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统筹规划改革进程,随时解决课改中涉及到的人、财、物方面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第三,要及时召开有广大教师参加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14- 动员大会,让教师们明白,这次课改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政府行为,是大势所趋,消极等待、观望、否定是不行的。(二)加大财政投入新课改对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生活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内部的图书室、体育场馆、学科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及校外活动场所、实践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讲,越是基础建设落后的县市,实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负面因素越多。以学校内部建设为例,要完善图书室、学科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以确保新课改的基本实施,尚需投资3000余万元;要维持现有学校功能室的日常运转,也需资金453万元。基于此,学校校拟订建设规划,列出清单,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并建设相适应的校内外活动场地,以确保新课改取得成功。同时,新课改涉及学科教师全员、多次培训,涉及相关软件建设及专题教研活动开展,也需财政投入。(三)实行联动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模块化教材体系、选修课设置、行政班到教学班的转变所带来的班级管理模式变化,更考验着教师们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我县5所普通高中因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在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办学实效上存在巨大落差,有国家级示范,也有薄弱高中,由于互相之间不在一个层次上,缺乏对等的实力,相互良性竞争很难实现,也就导致全县很难实现高考质的飞跃和量的突变。因此,实行联动发展,让宣中与双中、南中与土中捆绑发展,捆绑考核,捆绑评价。同时实行国家示范高中优秀教师(最好是45岁以下骨干教师)3年一轮回到市级示范高中支教、二类高中3年一轮回到薄弱高中支教、薄弱高中青年教师1年一轮回到国家示范高中任教(锻炼),整体、快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四)实行教科研一体化-14-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特别强调“科研课题引领、以校为本”的原则,其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和个性化学生,在课改状态下,教师凭经验、吃老本,肯定将被时代所淘汰。而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适应能力,光靠外出培训,并不能教学微观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9个全县性学科联合教研组,由县教育局领导牵头,基教股、教研室统筹,县教研室、宣中、南中、二中各领衔1—4个学科联合教研组,拟订学科组联合教研计划(分年度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定期开展联合备课、讲评课、教师技能比赛、专题(问题)研究、网络互动、教研沙龙、学科教师互派学习、教学常规检查等,加强集体教研,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课改中遇到的新问题,以促进全县教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五)加大培训力度从目前课改实施所面临的问题中看出,高中课改的岗前培训存在着较大的“软肋”。广大高中教师,他们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有很大不同:他们长期局限于应试倾向的环境里,多年来新的理念和思想接受较少,观念上更为保守传统,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依赖程度也较深,仅靠一蹴而就的三五天的集中培训,是很难一时奏效的。相比较而言,课改前期较为重视宏观的通识培训、中观的学分评价、排课与选课指导培训,而对广大教师的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的培训则进行的较为粗疏。要使培训真正有益有效,我们一要加大专业引领的力度,让广大教师熟悉课改理念,并使之带着问题与困惑去学真正寻求到理念上的、智力上的与行为上的支持。二要成立县级培训组织,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关注于解决他们的行为与策略问题。三要通过真实情境的演示,让他们从教学的角度看到可借鉴的榜样与力量,产生“行为培训”的效果。四要把根扎在“校本”上,使之在教学中时时、处处与“培训”挂钩,把培训落实于行动中。-14- (六)解决小、初、高衔接问题一是要解决初、高中教材混乱的问题。目前,因为人为因素,我市一个学年段不同学科分别使用了人教、华东、上海等多种版本,导致现行高、初中各学科教材脱节,如果课改教材再与初中教材脱节,必将继续干扰课改的顺利推进。因此,解决初、高中教材混乱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二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与普通高中课改中的衔接问题。客观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改虽进行多年,素质教育也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但部分小学(特别是村小)忽视音体美和科学、思品、社会实践,初中忽视地理、生物等非升学考试科目的现象依旧大量存在,也给学生的后续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何规范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的深层次改革,体现了我国教育的进步,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主动对接,在评价体系上主动对接,在设施设备上主动对接,在队伍建设上主动对接。-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