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7743
大小:3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1-07
《软件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实践和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软件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实践和探索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20-0081-06中图分类号:G642摘要:针对传统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问题,提出借鉴德国FH模块化教学成功经验,将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并探讨基于模块化教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块化教学改革;借鉴德国经验;FH模块化1背景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是德国工程师的摇篮。作为一种国际
2、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FH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11作为国家软件服务外包特色专业,合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自2010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软件工程方向)》为指导,围绕培养能在工程现场从事软件工程技术应用开发工作的、工程功底深厚的软件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共建的优势,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引入“博洛尼亚进程”后欧
3、洲各国正在实施的模块化教学,重新组织教学结构,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了教学内容体系,提高了教学效率。2模块课程改革思路借鉴德国FH工程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覆盖本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对原有课程的整合优化。(1)以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通过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使每个模块对应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
4、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传统的人才培养“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11(2)围绕模块能力培养目标,设置模块教学内容。依据模块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内容,将传统的课程改造为面向特定能力培养的模块。同时,整合传统课程体系,实现模块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此外,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学习模块。(3)融合多种教学形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通过将课堂教学、企业学习、研讨、项目、实验、练习、第二
5、课堂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3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3.1制定专业培养学校标准合肥学院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借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软件工程方向)》,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在软件行业领域领军企业中广泛深入地调研,确定本专业适应的岗位群以及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学校标准。学校标准从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3个角度全面涵
6、盖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3.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前期制定的专业培养学校标准,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近年来,“模块化”课程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工程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11“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整合重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新的主题式教学单元——模块。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构成单位,是围
7、绕特定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具有可重组性和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同时模块对应能力培养环节的连贯递进,能灵活有效地支持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可以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卓越工程师的_各种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在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过程中,应把能力培养体现在每门课程之中,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因此,德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对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推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各种能力的培养。自1985年来,合肥学院已与包括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奥斯纳布
8、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等多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德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并结合我国实际,共同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并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开展了先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1针对专业的特点,在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时,应根据专业培养学校标准,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对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