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29006
大小:555.0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21-04-17
《最新微生物学检验(第3版)副溶血弧菌教学讲义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微生物学检验(第3版)副溶血弧菌实验要求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检验掌握副溶血弧菌的生物特性、细菌形态、生化反应及鉴定方法。材料剩余可疑中毒食物、呕吐物、粪便中国兰平板血平板双糖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弧菌微量生化反应编码鉴定管标本采集血液或尿液:怀疑为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时,在急性期可采血进行致病菌检验,分离血清,再从恢复期同一中毒病人采血液分离血清,与检出可疑病原菌作血清凝集试验。血样每份2—5ml。可疑为化学性食物中毒时(为砷、汞、铅等)应采取病人的尿液送检。尿液每份100—200ml;如了解一日排毒量,则
2、应记录24小时排尿量。标本采集解剖标本:必要时,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对中毒死亡者作尸体解剖,采取内脏标本送检,进行病理、毒物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带菌者检查: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和直接接触食品的人员作可疑带菌检查,可取粪便、鼻咽腔分泌物以及皮肤涂抹等。标本采集-样品送检检样标明样品名称,送检目的、检验项目、送检材料要注明件数、样品量、采样条件、时间、容器灭菌及清洁方法,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及可疑原因等。填写送检单。检验室接到检样后,要检查样品及送检资料后签字,注明接到时间,立即进行检验。检验人员根据检验中的
3、发现,可进行送检项目外的项目的检验。细菌性食物中毒:①致病菌检验:对中毒食物、病人排泄物、血液进行检验,作为确定诊断的依据,对环境、设备、工器具、包装材料等的检验,也是诊断的参考依据,以确定污染环节、原因、条件等。②致病菌计数检验:有些食物中毒原因菌的检验,需对可疑中毒食品中的活菌数做测定。如腊样芽胞杆菌,只有食品中含菌量≥105个/克时,才能引起食物中毒,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也应做“MPN”测定;产气荚膜梭菌的重点是活菌计数及确证试验;葡萄球菌也应做菌数检验。对国际上尚未被公认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如变形
4、杆菌属,更需要做计数检验。标本采集-样品送检病例2010年10月16日下午4点10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接到右江矿务局出诊电话,现有60多人出现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要求我院马上出诊,对病人进行就治。经了解病人在食堂开饭,吃了大量的豆芽及冻鱼。我院的治疗方案:洗胃,大量输液,重者血透。第一天实验操作食物中毒标本 血平板、SS平板/人老师发下菌种:1、观察细菌形态2、氧化酶试验3、双糖4、半固体5、弧菌微量生化反应管 2人形态与染色1、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多形态杆菌,单端鞭
5、毛、两端浓染。杆状、棒状、甚至球状、丝状等培养特性:1、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最好2、在2~3%NaCL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无盐或食盐>10%不能生长。3、最适温度36℃,PH7.5—7.8(7.7)4、在专用选择性平板上,菌落呈圆形凸起,混浊不透明,表面光滑,较湿润,边缘不整齐。5、血平板:可见溶血环。(三)生化特性1、分解GLU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2、H2S(-)、V-P(-)、靛基质(+)、精氨酸(-)3、甲基红(+)、赖氨酸(+)、溶血+/-细菌运动试验在新鲜的标本中,细菌游动活跃,呈
6、流星样穿梭。取新鲜的标本,压滴法观察细菌运动情况。三、检验操作要点采样→样品处理→增菌培养→分离培养→3.5%氯化钠双糖铁培养基→嗜盐性试验→生化鉴定→动物试验→结果报告1、采样:患者粪便、呕吐物、可凝食品。从海产品的体表面,肠内容物,鳃等取样包装物,炊具用具。快,不宜低温保存。2、增菌培养:Nacl结晶紫增菌液,37℃8~16小时。3、分离培养:Nacl蔗糖平板:圆形,半透明或不透明,无粘性,(绿)兰色,直径2—4mm嗜盐选择性平板:直径2.5mm,圆整或不齐,隆起混浊,无粘性,无色,湿润。4、3
7、.5%Nacl-TSI培养37℃24小时5、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多形态,两端浓染。6、嗜盐性试验:将可疑培养物接种于不同盐浓度的盐胨水中,37℃24小时,观查生长情况。盐含量0、3、7、9、11%,在3~7%生长良好。0 3 7 9 11副溶血弧菌的生化特性葡V葡磷I蛋水蔗甘阿肌赖赖对精精对0%3%6%8%10%+-+-++/--/++--++--A液B液靛基质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接种平板、细菌菌落形态、细菌形态、生化项目及结果)最后报告思考题:1、副溶血性弧菌的形态与
8、染色有何特点。2、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化特性中最有特点的是哪个项目,如何利用这个项目,诊断某细菌是否是副溶血性弧菌。第十六章德育工作第一节德育课程一、德育课程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二)特征1、育德性2、体悟性(三)德育课程的变革1、生活化2、自主性3、整合性4、拓展性第一节德育课程二、德育学科课程(一)德育学科课程的设计模式1、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2、综合课程模式(二)小学德育学科课程1、概述2、目标与内容(三)初中德育学科课程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四)高中德育学科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