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92552
大小:1.83 MB
页数:101页
时间:2021-04-15
《最新中药止血药幻灯片.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药止血药概述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为主的药物,称止血药。性能特点:均入血,分归心、肝、脾经为主,均具有止血作用。3.适应证:止血药主要用治体内、外各种出血病证。如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分类1.凉血止血药:小蓟、地榆、大蓟、槐花(附槐角)、白茅根、侧柏叶、苎麻根2.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降香、花蕊石3.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4.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4.配伍:在治疗血热出血病证时,常需配清热凉血药物同用。治血热夹瘀之出血,宜配化瘀止血药,或配伍少量的化瘀行气之品。急性出血较甚者,可配伍收敛止血药以加强止
2、血之效。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均为寒凉之品,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又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瘀,故不宜过量久服。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的地上部分或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季花期采集。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小蓟【性能】甘、苦,凉。归心、肝经。2.【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3.【应用】血热出血证。热毒痈肿。4.【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大蓟为菊科植物蓟的地上部分或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华北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华东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及根,中南及西南地区多用根。夏、秋季花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大蓟同于
3、小蓟【鉴别用药】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广泛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根。前者产于我国南北各地,后者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炭用。地榆1.【适应证】止血药主要用治体内、外各种出血病证。如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2.【性能】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3.【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地榆《神农本草经》4.【应用】
4、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疮疡痈肿。5.【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6.【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槐花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蕾及花。全国各地区产,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为多。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花蕾,称为“槐米”;花开放时采收,称为“槐花”。采收后除去花序的枝、梗及杂质,及时干燥,生用、炒用或炒炭用。槐花槐花【性能】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应用】a.血热出血证。b.
5、目赤、头痛。【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侧柏叶《名医别录》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叶。全国各地均有产,多在夏、秋季节采收,除去粗梗及杂质,阴干,生用或炒炭用侧柏叶《名医别录》侧柏叶《名医别录》【性能】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应用】a.血热出血证。b.肺热咳嗽。C.脱发、须发早白。【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白茅根《神农本草经》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全国各地均有产,但以华北地区较多。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
6、,洗净,晒干,切段生用。白茅根《神农本草经》白茅根《神农本草经》【性能】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应用】a.血热出血证。b.水肿、热淋、黄疸。c.胃热呕吐、肺热咳喘。【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鉴别用药】白茅根、芦根均能清肺胃热而利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须为用。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优。苎麻根《神农本草经》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根和根茎。我国中部、南部、西南均有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陕西等地。冬、春季采挖,洗净,晒干,
7、切段生用。苎麻根《神农本草经》【性能】甘,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应用】a.血热出血证。b.胎动不安、胎漏下血。c.热毒痈肿。【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鲜品捣敷。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常见的有:三七、茜草、蒲黄三七《本草纲目》三七《本草纲目》三七《本草纲目》[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三七《本草纲目》【性能】甘、微苦,温。归肝、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