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923686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30
《2014年北京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解析系列(十七)北京卷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11分)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文本解读注释:①无赖:顽皮,可爱。辛弃疾《清贫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此处诗人将花儿比作活泼可爱的小孩。②恼煞:恼:烦恼。煞:很,极。恼煞,即很令人烦恼,此处反说,意为
2、撩人喜欢。③绿樽:酒杯,即美酒。④禁春:消受春光;留连春景。⑤刺眼:谓触目,接触到视线。⑥乌巾: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文本赏析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这满杯的美酒应该终日痛饮,我满头白发正该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好好地享受。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得刺眼,让人眼前一亮。何时我才能居住在这片竹林,戴上隐士的黑头巾隐居于此?诗人面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并且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故而借惜花之情、寻幽之意寄托感慨。古人云:“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
3、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解析: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
4、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C项错误。C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解析:B项是说当年的燕子也寻不到它的旧巢,因为这里苔深草盛,繁华
5、不再。E项“韦曲”“杜陵”都是唐代长安城郊的游览胜地,而今“文物尽”,且很多“可儿坟”映入眼帘,没有热闹,尽显荒凉,正是“兴亡之感”。A、D项都在赞春景之美;C项在借杜诗说终南隐居之事,也没有“兴亡之感”。答案:BE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解析:评价思想感情。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
6、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难度不大。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答: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要点二:隐含求仕
7、未果的复杂心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